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六淫学说是前人根据四时外感病的不同特点,联系季节气候变化而做出的理论概括。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在于六气是指正常气候,而六淫是指反常气候,非其时而有其气,或太过,或不及,淫,邪也,过也,甚也,并有侵淫失其节度之意。这是前人区别六淫与六气的传统概念。笔者认为,以气候的正常与反常来区别六淫与六气的概念是不恰当的。试问,六气太过或不及到什么程度、什么界线而为六淫?比如,暑气与暑邪在热到多少度为界,冬天的寒气寒到多少度可变成寒邪?综观古今文献,均未言其标准界线。在同一气候条件下,有的患外感病,有的安然无恙,这一气候对发病者可称为淫,对不发病就可称为气。所以,淫与气的区别,是根据这个环境中患病者与健康者相对而言,相对而言的基础又在于  相似文献   

3.
《新中医》1972,(5)
[外感]病因分类术语。中医病因学指出的各种致病因素,根据其发病特点,大致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指感受六淫、疠气等病邪。这些病邪都是自外而入,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因为病邪从体外入侵而发病,故称外感。  相似文献   

4.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暑邪与过敏性鼻炎发病与治疗相关性探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敏性鼻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的多发病,外界六淫邪气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暑邪为外感六淫之一,暑邪侵袭机体可引起机体脏腑的病变,若脏腑病变,功能失常,则可诱发过敏性鼻炎,故暑邪在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治疗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将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论述暑邪对过敏性鼻炎发病及治疗的影响,以充实中医"六淫致病"的理论依据,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属中医"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关于慢支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疗效也十分显著,现将近年来中医诊治本病的研究资料做以下归纳. 1 病因病机 郑友军[1]认为慢支基本病理机制为寒饮伏于内,邪热感于外.久而导致肺肾亏虚,形成上盛下虚,本虚标实之痼疾.王鑫[2]等认为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上多从痰、从虚论治.他认为慢支的反复发作、病势迁延、症状错综、逐步加重的特点,与血瘀证病机存在密切关系.于杰[3]认为慢支属中医"咳嗽"范围,病因病机可分为外邪袭肺和内邪干肺,外邪袭肺咳嗽为皮毛先受邪气,即六淫外邪犯肺,多为风寒、风热、燥邪;内邪干肺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不论邪从外人,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引发咳嗽.徐爱民[4]等认为慢支属祖国医学"喘证"、"咳嗽"、"肺胀"范畴,由外邪侵袭及素体痰盛等多种因素反复刺激肺系所致,久病喘咳耗伤肺气则肺气虚,气无所主,失于宣肃,故出现咳嗽、喘息、咯痰等症状,肺朝百脉,肺气不利则百脉不畅,久致瘀阻.他认为本病的病理变化是"痰"与"瘀"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六淫(the six pathogenic factors)是中医理论中阐发病因与发病的特有专用术语印会河教授指出,“六淫,即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护理的特色是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理论和知识,收集并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有关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1中医护理思想特色1.1人与自然统一护理思想《素问·阴阳印象大论》言:"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理论中将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变化称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当气候反常变化或者六气侵袭人体成为致病因素则称为六淫,六  相似文献   

9.
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求因。故中医的病因常是结合人体病理反应的综合名称 ,与证很难划分 ,临床上常按“治证即是治因”来行事。中医病因学说有关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此。1 六淫的英译 六淫是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外感病之致病因素。六气指  相似文献   

10.
曲建中  周益新 《光明中医》2008,23(12):1881-1884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啡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最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最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派  苏颖 《吉林中医药》2014,(12):1192-1194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建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础结构。五运六气理论认为人体气机变化受自然界气化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运六气关系密切。现从以下3个方面论述运气学说构建的病因病机理论框架,一是病因归于五运六气,"气动"产生病邪,导致发病;二是病机以"病机十九条"为基础,分析病机应"审察病机,求属气宜";三是五运六气合参构成中医辨证思维体系核心。认为运气病机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掌握运气病机理论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馨 《光明中医》2000,15(4):16-17
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和经验积累 ,虽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但医籍中的丰富经验 ,以及近代医学的实践 ,应用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和药物研究成果 ,都充分显示了中医药在抗癌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祖国医学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论述散见于诸文献中 ,同各种疾病一样 ,肿瘤的病因分类也无外乎外因、内因及不内外因三方面 ,所谓不内外因 ,现在看来仍应分别归之于内因或外因。1 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为四时不正之气 ,代表了外因病邪。凡人被六淫之邪所侵 ,即能积久成病。《灵枢·九针论》云 :“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 ,为瘤病者也。”《内经》云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在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感染的作用点。方法在我院对一名大面积脑梗死住院患者从合并真菌感染后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时"邪气"应顺势利导,给邪以出路,风、寒、暑、湿、燥、火从"六淫"回到了"六气"的常态。整体平衡与协调动态平衡观,"阴平阳秘"、"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数月后观察病情改善。结果患者在未使用抗菌药物后生命体征及肢体功能得到较好的改善。结论中医辨证论治能改善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菌群治疗。  相似文献   

14.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屎病的中医本质不同于2型糖尿病,其中医本质主要是"虚、毒、瘀"。以气阴两虚,夹热毒、夹血瘀为主要病机。病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气虚。气虚外感六淫毒邪,气血凝滞,发为血瘀;外感六淫毒邪直中,入里化生热毒,消灼津液,耗损真阴,发为阴虚,进而加重气虚。气虚则血瘀,进一步加重肌体各器官损害。外感六淫,毒邪侵害是LADA的主要发病原因;先天体质气虚是LADA的主要发病基础;热灼阴伤,导致阴虚,血瘀内生是LADA的主要加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暑”论     
"暑"为六淫之邪,生发于夏季,暑为夏的主气,因其鲜明的季节特点,使之与六淫他邪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暑邪亦与六淫之寒、湿等邪在致病过程中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对暑邪的病机特点的深入了解,以及治则的准确把握、药物的合理选择,往往是能否达到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燕少恒  郭建博 《河北中医》2012,34(11):1709-1710
"六淫"作为中医外感病因的重要概念,其中"风、寒、暑、湿、火"论者代不乏人,但自《内经》以后却鲜见关于燥邪的相关论述,直至金·刘完素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外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清·喻昌"秋燥论"指出"春分以后之湿,秋分以后之燥,各司其政",燥邪作为独立致病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才又逐渐被重视起来.近代以来,论燥者多偏于对燥证治法方药的研究,鲜见有关燥邪的系统论述.我们不揣固陋,对燥邪的属性、致病特点等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咳喘为肺系疾病之一,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喘证不只因肺导致,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经整理《黄帝内经》相关条文发现,外感六淫中,湿邪、暑邪、火邪、寒邪最易引起咳喘.肺、脾胃与肾是影响人体气机正常升降的重要脏腑.文章主要从外感六淫、脾胃失职、肾不纳气三种病因论述肺、脾胃、肾的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咳喘证.从病因病机角...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19.
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治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流的根本致病因素是时行疫毒感染而非普通的风寒、风热之邪,较六淫病邪损害更强、更具有强烈传染性.又称为时气、非时之气、异气、疠气、杂气、毒气等。甲流主要病理机制是热毒壅肺、肺失宣肃,时邪疫毒沿三焦传变。本病初始,外邪柬表,卫阳被遏;每易入肺,顺传中焦阳明,可逆传心包;病之后期,则耗劫下焦肝肾阴液。甲流的治疗大法是清热解毒、宣肃肺气,用麻杏石甘汤合加减泻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附病案一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高发,近年来大规模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急性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中医“新发肺系疫病”范畴。新发肺系疫病中医病因存在六淫与疫毒两种观点,这可能与对六淫和疫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认识不清有关。疫毒和六淫邪气同为外邪,来自于自然界,疫毒不同于六淫之邪,是一种特殊致病因素,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疫毒虽不同于六淫,但二者关系密切,六淫为疫毒的产生提供外在条件,疫毒为异常气候淫盛之极衍化而产生的一种特定致病因素,疫毒与六淫二者常相兼致病。面对疫病频发的局势,深化中医疫毒属性,疫毒形成条件、影响因素,疫毒致病力、传染性大小判断标准等研究,结合现代新发传染病与中医历代疫病,研究不同疫病病因病机、传变规律、证治规律,构建新发疫病诊疗理论,筛选针对不同疫毒的特效中药,对中医疫病病因理论的发展、完善疫病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