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低血压休克是出血热患者面临威胁生命的第一关,观察及护理在抢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尽早纠正休克,可使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做好这一期的护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新荣 《工企医刊》2003,16(1):91-91
出血热病人病情变化复杂而迅速,若不及时处理,常会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因此,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力争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防范十分重要。 1 早期发现少尿期在低血压期后期即应15分钟~30分钟测血压、脉搏、呼吸1次,并详细记录出入水量及所用药物等,观察单位时间水量及用药后的变化,并注意神志的改变及时发现少尿或无尿的出现并及时通知医生予以处理。 2 少尿期的护理 2.1 加强少尿期的观察 (1)观察患者有无疼性尿急、尿  相似文献   

3.
王松梅 《工企医刊》2002,15(6):123-123
我院自1998年收治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共108例,其中发热期69例,现将这些年来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罗文艳  杨晶 《工企医刊》2001,14(6):99-99
我院自1997年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04例,其中发热期58例。现将这几年来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热期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饮食护理发热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和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加之患者发热引起的体液失衡,易引起机体内营养及代谢的失衡,所以饮食上首先应该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如:米粥、软面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的饮食调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简称出血热。病原体可能为病毒。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以高热、低血压、出血现象、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等为主要表现。出血热典型临床表现分为5期,即高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根据各期特点,抓住病变的主要矛盾,除施以适时必要的对症治疗及严密细致的  相似文献   

6.
葛秀霞 《职业与健康》2003,19(10):177-178
流行性出血热 (EHF)是一种病情复杂多变 ,病死率较高的急性传染病 ,几十年来我科在EHF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治愈率达 98 5 %以上 ,现将EHF各期的临床观察与治疗体会总结如下。1 发热期的临床观察与治疗1 1 发热期的临床观察要点 ①感染中毒症状 ,表现有发热 ,体温可达 3 9~ 40℃通常持续 3~ 7d ,热退后症状反可加重。于发热同时伴有食欲不振、恶心、胸痛、腹泻。“三痛症状” ,即头痛、腰痛、眼眶痛。②出血、渗出症状 :“三红征”即面、颈、前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皮肤黏膜出血点 ,呈鞭击样或搔抓样重者可有腔道等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7.
我院2002年至2004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下称流热)8例,治愈8例,治愈率达100%,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流热各期的护理重点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焕秋 《工企医刊》1995,8(4):124-125
我县1994年流行性出血热爆发,自1994年3月至1995年2月达165例。通过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体温、血压、尿量、出血的变化特点谈几点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我院自1996~2003年底共收治1174例,护理中,除搞好隔离和心理护理外,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配合医生搞好治疗,特别强调严格卧床休息,以利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0.
血液及某些分泌液中都含有一定量的溶菌酶(LZM)。由于其分子量较小(14,000~17,000),能从肾小球滤过,但随即由近端肾小管回收,故正常尿中LZM含量极微或测不出来。但当肾小管受损时,尿中LZM含量即可增高。为此,我们对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了尿LZM含量的测定,探讨了尿LZM含量变化与EHF临床经过及肾损害的关系。并与尿N-乙酰-β-氨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短期发热、继之有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其特征。我院自1999~2000年共收治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30例,由于EHF的病死率,除与病型轻重有关外,与治疗早迟、措施是否得当亦关系密切,为加强对其认识及提高护理质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杨素贤  徐艳超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874-1874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黑线姬鼠是主要传染源[1].此病来势凶,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根据临床观察,肾综合征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在少尿期,常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颅内及消化道出血、心衰肺水肿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故少尿期是5期变化中对病人生命威胁最严重的1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用于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共6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焦虑程度等进行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过程中,试验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93.94%,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患者的总满意率为69.70%,并发症发生率为21.21%,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护理后试验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极大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经济负担,并且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可将其广泛地推广至临床护理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观察要点、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2年来对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治疗、观察和护理.结果 108例患者除2例家属要求转上级医院治疗外其余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护理,有利于出血热病人的康复,并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EHF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两期重叠,病情严重,应迅速建立畅通的静脉通道,快速扩容。但短时间内大量输注低温液体,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休克加重。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EHF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输注加温液体对预后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选自1994~1997年本院住院病人,共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15~53年,平均34岁。全部病例均测抗EHF-IgM、血常规,尿常规。按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科研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属重型EHF,随机分为两组,加温组19例,不加温组21例,两组间入院时性别、体温、血压、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在少尿期及多尿期合并心衰肺水肿时,在吸氧、强心、利尿基础上应用硝酸甘油治疗,抢救成功率较高,用药方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也就决定了流行性出血热的护理应有其特殊性。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体会粗浅的谈谈出血热病人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崔日锦 《现代保健》2008,(35):92-93
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在多尿期至恢复期移行阶段,因活动量突然增加或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钙降低等因素,可使已受损的心肌损害加剧或心脏负荷过重而并发心动过缓。笔者通过对8例在移行阶段并发心动过缓者的护理,提出:对进行移行阶段的EHF患者,应严密观察,循序渐进地增加其活动量;准确记录尿量,督促患者饮用口服补液;对应用阿托品治疗的患者,严格执行医嘱,监测心率,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其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医院感染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986~1992年7年间346例流行性出血热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医院感染率为18.5%。感染多发生于出血热少尿期、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消化道最常见。感染者中病死率为23.44%,非感染者病死率为1.42%(P<0.01)。并就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20.
对4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应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再次攻击后观察IgE,嗜酸粒细胞和临床变化以及EHFV抗原的皮试反应和皮窗试验中细菌渗出情况。结果发现EHFV抗原注射前后嗜酸粒细胞和血压等无明显变化;抗原注射前IgE正常的13例,注射后7例(53.83%)超出正常范围。皮试结果15min阳性14.8%,6h阳性57.44%,24~48h阳性8O.89%。皮窗试验淋巴细胞渗出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外单核细胞增高例数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原组有3例嗜酸粒细胞增高。以上结果说明EHFV抗原再次攻击后可以出现Ⅰ、Ⅲ、Ⅳ型变态反应,但绝大多数为Ⅳ型变态反应。对以上各型变态反应在EHF发病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