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7):954-955
目的比较联合置管引流法与传统置管引流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12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共分为3组:传统闭式引流组、中心静脉管置管组和联合置管组,对疗效、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含重复穿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置管法总有效率(CR+PR)为83.9%,与传统闭式引流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置管组堵管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闭式引流法(P〈0.01),二次置管和多次置管减少。结论联合置管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不失为一种安全性高、相对成本低、近期疗效满意的置管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2.
尹红  陈凯  吴璞 《现代保健》2009,(20):63-64
目的观察胸腔置管引流并注人顺铂与IL-2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2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胸液,并给予胸腔内注药,治疗组(n=12例)胸腔灌注IL-2联合顺铂;对照组(n=11例)单纯胸腔闭式引流。IL-2每次注入100万U,顺铂每次注入40~60mg,每5~7d注射1次,连续注射2、3周,1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明显优于单用对照组45.45%(P〈0.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并灌注顺铂与IL-2联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有利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林江丽  王汉军 《现代保健》2011,(14):107-108
目的观察经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灌注斑蝥酸钠维生素B6联合博来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护理体会。方法5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风50ml、博来霉素60mg胸腔内治疗,每周1次,连续3周。辅以置管前后、积液引流及胸腔内注药的全面护理。结果有效率90.0%(47/54),其中CR33例(61.1%),PR14例(25.9%);生活质量改善41例(75.9%),稳定8例(14.8%)。下降5例(9.2%)。不良反应为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及皮疹,均为轻度。结论博来霉素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球经中心静脉导管给药,辅以精心护理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率高,改善了生活质量,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J管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价值。方法将6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使用单J管引流胸腔积液后注药,对照组3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后注药,当引流液〈100ml/24h时拔管,必要时可再次注药。结果研究组再次置管率为0,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再次置管率为23.3%,有效率为76.7%。两组再次置管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如胸痛、胃肠反应和发热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J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效果好、绎济、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胸腔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效果和优势。方法:资料完整的97例中大量胸腔积液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胸腔置管引流组(观察组,n=58)和穿刺抽液组(对照组,n=39)。对两组的治疗效果、平均胸水吸收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胸腔置管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胸腔穿刺抽液(P〈0.05);同时可以显著减少胸水的平均吸收时间和住院时间(P〈0.05);显著降低传统治疗引起的并发症(P〈0.05)。结论:采用胸腔置管引流治疗中大量胸腔积液具有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在包裹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胸腔积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给予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反复胸腔穿刺抽液治疗,比较两组在疗效、住院天数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χ2=5.005,P=0.025);研究组疗效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42,P=0.004);研究组胸腔积液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肺功能中FEV1%和FVC%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尿激酶是一种安全简便、疗效好、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创置管引流胸腔内灌注顺铂及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优点。方法:对6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内灌注顺铂及香菇多糖治疗,观察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胸水中CEA浓度及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后胸水离心找癌细胞。结果:胸腔内灌注顺铂及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率为85.7%,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无明显副反应发生,治疗后胸液CEA浓度明显下降,基本位于正常水平以下,免疫指标增高。结论:微创置管胸腔内灌注顺铂及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易为患者接受等优点,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腔置管引流灌注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 34例不同病因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用PICC管进行胸腔内置管,引流尽胸腔积液后给予胸腔内灌注复方苦参注射液10支+顺铂40 mg,每周1次,完成2~3次为1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34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4例,无效5例,有效率85.3%( 29/34).结论 胸腔置管引流注射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顺铂,可有效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有效、简便、不良反应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贺敏  何兴鸿 《现代保健》2014,(22):80-82
目的:观察胸腔内置管注入洛铂和香菇多糖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收治恶性胸腔积液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皮胸腔内置管引流尽胸液后,治疗组30例予胸腔内注入洛铂50mg+香菇多糖4mg,对照组30例予顺铂40mg/m2注入胸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作用相近。结论:洛铂联合香菇多糖胸腔内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闭式胸膜活检联合胸腔闭式引流在诊断和治疗胸腔积液中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呼吸科住院的不明原因的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的患者148例,100例患者行胸腔穿刺术及胸水常规、生化,胸水找结核杆菌、脱落细胞等化验;48例患者给予闭式胸膜活检联合胸腔闭式引流术,胸膜组织送病理科行病理检查。术后第1天引流量不超过600mL,之后不超过1000mL。结果:胸水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21例,其中找到癌细胞21例,0例找到结核杆菌,阳性率为21.00%;闭性胸膜活检明确诊断32例,其中18例诊断为结核,12例诊断为肺癌,2例为间皮瘤,阳性率为66.67%,两者的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患者胸水消失时间为分别为(9.8±3.1)d、(4.9±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患者中3例出现气胸,肺压缩均小于30%,给予吸氧、卧床休息等治疗后治愈。5例出现阻管,给予生理盐水或者肝素钠冲管后均通畅;未出现脱管的病例。结论:闭式胸膜活检可以明确胸腔积液的病因,而胸腔闭式引流可以快速地引流胸腔积液,两者联合既能诊断又能治疗,其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蔡卫梅 《现代保健》2010,(35):119-1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置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的护理。方法对10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在B超定位后行胸腔内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间断引流胸腔积液并给予胸腔内注入化疗药物,期间给予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保持管道固定通畅,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化疗毒副反应的发生。结果通过加强置管前、中、后的护理,及时的观察记录,108例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及时防治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邬海 《现代保健》2014,(29):20-22
目的:观察胸腔积液危重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本院ICU接受治疗的胸腔积液患者56例,通过计算机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8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而对照组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24 h的各项生化指标、胸腔引流量及所需的置管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前后24 h的各项生化指标比较中试验组C-反应蛋白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胸腔引流量及所需的置管时间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积液危重患者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生物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对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效果及比较。方法将64例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1)A组.22例,用沙培林治疗。(2)B组:20例,用博莱霉素治疗。(3)C组:22例,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全部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彻底引流胸液后注入药物,并进行了全身化疗。结果有效率为A组81.8%,B组70.0%。C组68.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率(CR)为A组45.4%,B组25.0%,C组13.6%,A组优于C组(P〈0.05)。局部注射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发热副作用,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免疫生物制剂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治疗中到大量胸腔积液的有效性。方法 35例胸腔积液患者经胸腔内置管引流。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成功率100%,患者均成功引流胸腔积液,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胸腔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疗效满意,并发症少,患者耐受性好,住院时间缩短减少医疗费用,是安全、方便、有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9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穿刺闭式引流,胸腔内注射抗肿瘤药物,A组(n=49)应用力尔凡加顺铂(DDP);B组(n=46)单用DDP,1次/w,连续3次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7.8%和56.5%。认为力尔凡联合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胸腔内置管和常规胸腔穿刺抽液并胸腔内灌注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效果,探讨胸腔内置管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8年1月—2011年10月确诊为肺癌致胸腔积液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经皮胸腔内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抽液方法引流胸腔积液,两组均行胸腔内灌注顺铂化疗,1次/4 d,连续灌注3~4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2%,对照组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84,P<0.05)。治疗组平均临床费用(1345.54±5.31)元、平均住院时间(14.78±2.41)d,对照组分别为(1617.36±6.32)元、(17.92±4.23)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1.245、4.155,均P<0.05)。胸腔内置管患者发生小量气胸1例,置管局部发红1例。结论经胸腔内置管引流胸腔积液并胸腔内灌注顺铂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确切,应用方便,提高了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和对恶性胸腔积液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结果34例患者中12例行全胸膜肺切除术,术后生存期为14~26个月;9例行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术后生存期为12~18个月;13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化疗后胸膜固定,生存期为13~16个月。结论对于以恶性胸腔积液为首要表现的肺癌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一侧全胸膜肺切除术或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或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化疗后胸膜固定可作为晚期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18.
邹连波  廖锐 《现代保健》2009,(29):177-177
目的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胸膜腔,对恶性胸水进行引流并向胸膜腔内注射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记录胸腔积液消失的时间。方法通过经皮穿刺置管,持续引流,间断排净积液后分次注入化疗药物。结果胸腔全部置管一次成功,经过治疗28例患者胸闷、胸痛症状明显好转,其中16例胸腔积液生长速度明显减慢,12例患者胸腔积液完全消失。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方便,床旁即可操纵,不限制患者活动,治疗效果佳,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单腔静脉留置管是深静脉置管输液用的,也可以用于胸腔置管引流恶性胸腔积液,以减轻压迫症状,并能经留置管灌注化疗药物进行治疗.我科自2002年4月~2004年12月将单腔静脉留置管用于恶性胸腔积液病人的闭式引流结合局部化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腔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72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在置管后第2d出现导管堵塞,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阻塞及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论: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具有操作方便、患者体位舒适、对置管局部刺激少等优点;严格无菌穿刺,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固定良好、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及量的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是保证引流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