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间249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9例潜伏梅毒患者在性别上不存在差异,>20岁的各年龄段均有病例,>60岁的占有较高比例(35.74%);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主要分布于骨科、普外科、妇产科等16个科室,骨科为潜伏梅毒的高发科室。潜伏梅毒患者血清TRUST滴度较低,1∶4以下占62.65%。结论 潜伏梅毒好发年龄较宽,在老年人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潜伏梅毒患者病例数逐年增多,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规对住院病人进行梅毒筛查试验是及早发现梅毒并防止其传播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住院病人潜伏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法和TPPA法联合检测结果阳性的177例住院潜伏梅毒患者,按年龄、性别、科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77例潜伏梅毒患者中,男性97例(50.80%),女性80例(45.20%),男女比例为1.21∶1.青年患者41例(23.17%);中年患者65例(36.72%),老年患者71例(40.11%).以外科所占比例最高(36.72%),其次是妇科(22.03%)和骨科(13.oo%).结论 住院病人常规梅毒筛查试验是发现潜伏梅毒的必要措施.老年人潜伏梅毒感染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陈重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0):3038-3039
目的:探讨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潜伏梅毒感染情况,并对其流行病学的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间住院患者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阳性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共检出230例,其中男性136例,占59.13%;女性94例,占40.87%,男女比例为1.45∶1。青年组28例,占12.17%;中年组71例,占30.87%;老年组131例,占56.96%。RPR滴度:(1∶1)84例,占36.52%;(1∶2)67例,占29.13%;(1∶4)41例,占17.83%;(1∶8)29例,占12.61%;(≥1∶16)9例,占3.91%。主要科室分布:大内科58例,占25.22%;大外科42例,占18.26%;妇产科58例,占25.22%。结论住院患者常规梅毒血清筛查试验是发现潜伏梅毒的必要措施。开展宣传教育、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防治相结合是预防潜伏梅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17-01~6期间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东关心脑血管分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发病情况,分析化学发光法在梅毒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法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抗体初筛,阳性者进一步做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分析该院住院患者中梅毒的检出情况,及两种检测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9092例住院患者化学发光法阳性256例(2.82%),与TPPA符合率为94.92%;其中RPR滴度小于或等于1∶2有216例(占化学发光法84.38%)。小于20岁组、小于30岁组检出率仅为0.63%、0.66%,30岁以上至70岁以下年龄组分别是1.29%、3.63%、2.90%、2.57%,而70~8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的检出率3.42%、4.49%。几乎全部临床科室均有梅毒筛查阳性病例,其中综合内科、重症医学科、综合外科、神经内科的阳性率分别为3.57%、3.44%、3.20%、3.01%,明显高于其他科室住院患者的平均检出水平。结论 梅毒血清学试验化学发光法联合TPPA和RPR是目前临床诊断最常用且有效的梅毒筛查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潜伏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血清学特点.方法: 对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1例潜伏梅毒患者男女比例为1∶1.41;发病年龄最小19岁,最大91岁,其中71岁以上的病例有94例(39%);早期潜伏梅毒35例,晚期潜伏梅毒65例,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141例;TRUST滴度≥1∶8的患者有57例,≤1∶2有154例;潜伏梅毒患者例数逐年增多.结论: 潜伏梅毒病例在住院患者中分布较广,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对住院患者的梅毒血清学筛查是非常必要的.普鲁卡因青霉素是治疗潜伏梅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梅毒的发病率,分析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防治方法,以降低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病率。方法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梅毒孕妇,根据其确诊孕周数分组,比较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梅毒发生情况,分析梅毒的治疗与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孕妇分为流动人口组与长期居住组,比较其发病率。结果妊娠梅毒的发生率为4.5‰,其中流动人口占61.9%。不同孕周先天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13~27周占12.5%,28~36周占27.3%,37周以上占42.9%。结论妊娠梅毒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降低妊娠梅毒及先天梅毒儿的发病率,关键在于加强婚前检查及早孕检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潜伏梅毒患者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并整理573例梅毒患者中361例潜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对潜伏梅毒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就诊原因、血清学检验及诊治情况的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潜伏梅毒占梅毒发病率的63%,21~50岁性活跃期的人群发病率较高,老年人病程较长,均为各种筛查确诊而发现;潜伏梅毒RPR滴度较低,滴度在1∶8以下占96.12%,潜伏梅毒治疗血清阴转率偏低,多出现血清固定。结论:潜伏梅毒由于受到其隐蔽的临床特征的影响,难以早期发现,潜伏梅毒可以传播患者周围的人群,而且其潜在作用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梅毒感染状况。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从14 872例精神科住院病例中筛查出114例梅毒患者,将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病患者梅毒患病率高达7.67‰;病例报告无季节性或周期性;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P<0.05);年龄增长患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6,P<0.05);患者以农民、初中及以下的人群占比例较大。结论:梅毒流行态势严峻,应引起社会重视,只有多部门联合行动,才能有效遏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深入分析笔者医院住院患者中的梅毒抗体检测结果,为梅毒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TP-ELISA法对49773例住院患者进行初筛,阳性标本再用TPPA法进行确认试验,用TRUST检测其效价,对TP-ELISA法结果分组进一步分析假阳性的来源和患者疾病谱,并分析梅毒抗体阳性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科室分布特点。结果 梅毒抗体总阳性率为1.87%,TRUST阳性150例,TP-ELISA法假阳性50例, TP-ELISA法的1 < S/CO值 < 4组假阳性率高于S/CO值≥4组(P<0.01),假阳性患者疾病谱主要以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人多发病为主;随着年龄增加,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梅毒抗体阳性率排前5位的科室分别为肿瘤放化疗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及消化内科。结论 在梅毒抗体的检测中,TP-ELISA虽可用于大批量筛查,但由于其局限性需联合TPPA法检测,梅毒抗体阳性率随年龄递增。笔者医院梅毒抗体阳性患者分布于各临床科室,应全面加强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特别是老年住院患者的梅毒筛查和确诊工作。 相似文献
13.
潜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其血清学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7年1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性病中心诊治的601例潜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1例潜伏梅毒患者中,早期潜伏梅毒174例,晚期潜伏梅毒170例,不能确定病期的潜伏梅毒257例;男256例,女345例,男∶女为0.74∶1;20~39岁高发,主要传染来源为非婚性接触;46例(7.65%)合并其他性传播疾病;251例(41.76%)因其他性病或疑有性病进行检查时确诊.早期潜伏梅毒、晚期潜伏梅毒和不能确定病期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大于1∶8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2.99%(127/174)、52.94%(90/170)和60.31%(155/257).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治疗12个月后的RPR阴转率明显低于早期显性梅毒患者(P=0.044).结论 应加强梅毒宣传力度,多渠道筛查以控制梅毒.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明显,BCG-PSN可纠正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其细胞免疫失调,提示BCG-PSN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梅毒合并感染肝炎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月在该院治疗梅毒的患者16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该院健康体检患者402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观察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30.72%,"大三阳"的阳性率为50.98%,"小三阳"的阳性率为39.22%;对照组中乙肝病毒感染率17.91%,"大三阳"的阳性率为30.56%,"小三阳"的阳性率为55.55%。两组患者乙肝病毒携带率、"大三阳"的阳性率及"小三阳"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健康患者,梅毒患者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对梅毒患者在乙肝病毒的传播上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与免疫胶体金法在梅毒检测中各自的优劣和适用性。方法选取该院门诊及住院患者8600例,采取静脉血液5 mL,待血清析出后,3000 r/min离心5 min,取血清分析;所有患者均先用ELISA法进行梅毒检测,再用免疫胶体金法复检;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出的阳性数、阴性数。结果8600例患者经ELISA检测,阳性155例(1.8%);经免疫胶体金法检测,阳性105例(1.22%);两种梅毒检测方法结果比较2=9.763,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梅毒检测中ELISA与免疫胶体金法比较,ELISA阳性检出率更高。同时,为确保梅毒确诊率,还应充分结合患者各方面资料以及其他检测方法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年龄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流行病学特征、菌种分布及药敏谱、临床治疗及转归的差别,为有效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和比较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不同年龄段真菌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年间共发现1 104例住院真菌菌血症病例,其中新生儿69例,儿童72例,成人963例,发病率分别为新生儿1.93%、儿童0.45%、成人0.41%;主要的危险因素:新生儿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及静脉内营养,儿童为白血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入住ICU≥4d,成人为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透析、恶性肿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引起真菌菌血症的菌株中48.01%为白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在新生儿和儿童更多见(新生儿占44.9%、儿童占38.9%、成人占15.1%),而光滑假丝酵母菌则在成人更多见(新生儿占8.8%、儿童占2.8%、成人占20.1%);儿童真菌菌血症分离菌株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所有菌株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均较低;所有病例以氟康唑治疗为主;发生真菌菌血症后30d内病死率分别为:新生儿21.8%、儿童9.9%、成人29.3%。结论不同年龄段住院患者真菌菌血症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存在显著的差异,新生儿科及儿科医生在制订治疗和预防方案时应考虑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