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应用多莺PCR方法检测初诊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为实时定量RT-PCR(RQ-PCR)法监测ALL患者体内的微量残留病(MRD)奠定基础.方法 参照BIOMED-2协作组制定的Ig和(或)TCR检测方法,设计96条不同的PCR引物,分成14个混合管,通过多重PCR,分别检测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IgH、IgK、TCRB、TCRG、TCRD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 在22例成人B系ALL患者中,Ig克隆性重排检出率为96%,其中IgH为86%,IgK为14%.在18例成人T系ALL患者中,TCR克隆性重排检出率为100%,其中TCRB为83%,TCRG为78%,TCRD为39%.两个及两个以上克隆性标志物的检出率在B和T系ALL中分别为91%(22例中20例)和89%(18例中16例).结论 BIOMED-2协作组设计的14管多重PCR引物和方法,几乎可检测到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体内所有占优势的克隆性T、B细胞增殖群体,方法简便、可靠、覆盖面广,适用于成人ALL患者基因重排检测和MRD监测.  相似文献   

2.
周民  岑岭  蒋红 《临床荟萃》2007,22(22):1627-1628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血液系统疾病[1].以往报道儿童ALL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成人,而产生这一差异的因素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与分析.我们对近年来我院儿科及血液科收治的ALL患者各20例进行了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的比较分析,旨在探讨不同临床因素尤其是细胞遗传学对两者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讨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livin和survivin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95例成人ALL患者(包括52例初治ALL患者,23例治疗后复发的ALL患者以及20例完全缓解的ALL患者)骨髓中和20例健康者外周血中的livin和survivin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人ALL患者初治组、复发组中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初治成人ALL患者中,livin和survivin的表达与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型、初诊时白细胞水平均无明显相关;初治成人ALL患者中,livin、survivin表达阳性的患者缓解率明显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livin和survivin在成人ALL初治组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ivin和survivin可能参与成人ALL的发生与发展;livin和survivin高表达可能是成人ALL预后不良指标;livin和survivin在成人ALL中可能没有协同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FLT3基因及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nternal tandem duplication,ITD)突变(FLT3/ITD突变)与蒙古族成人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探索其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及基因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6例蒙古族成人初发急性白血病、10例蒙古族成人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表达及FLT3/ITD突变情况.结果 41例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中FLT3基因表达为70.7%(29/41);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19.5%(8/41).15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FLT3基因表达为60.0%(9/15),15例ALL患者均未检测到FLT3/ITD基因突变.10例对照均无FLT3基因表达.结论 FLT3基因在蒙古族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有较高表达,FLT3基因的检出可能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ALL患者一般无FLT3/ITD突变,推测FLT3/ITD突变检测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的疗效,并探讨相关的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1年11月至2012年1月行auto-HSCT的86例成人ALL患者进行随访,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评估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可评价疗效的81例auto-HSCT患者中标危47例,高危34例.标危组患者1、3、5、10年无病生存(LFS)率分别为(82.3±5.7)%、(76.9±6.5)%、(74.1±6.8)%、(67.4±8.9)%;累积复发(RR)率分别为(13.6±5.2)%、(21.6±6.4)%、(24.5±6.8)%、(31.3±9.0)%.高危组患者1、3、5、10年LFS率分别为(55.8±8.9)%、(39.8±9.3)%、(39.8±9.3)%、(39.8±9.3)%;RR率分别为(38.8±9.2)%、(56.4±10.0)%、(56.4±10.0)%、(56.4±10.0)%.而疾病类型为T-ALL、初诊时WBC≥30×109/L、乳酸脱氢酶增高、TCR重排阳性及移植物来源于骨髓均为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显示,移植物来源于骨髓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成人ALL患者如果没有合适的供者,autoHSCT也是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成人Ph染色体和(或)bc-abl阳性(Ph+/bor-ab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细胞遗传学改,变的特点,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7年12月就诊并行染色体检杏的100例成人Ph+/bcr-abl+AL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染色体畸变的类型、分布和频牢特点,并进行分组研究,探讨不同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 ①72例检出染色体异常,22例为单纯Ph染色体阳性或其变异型,44例Ph阳性伴附加染色体异常,常见的异常有+Ph、-7、+21、-20、+8、9p-、del(22)等.②染色体数目分组比较:假二倍体组和高二倍体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正常核型组,而正常核型组总生存(OS)率较业二倍体和假二倍体组高,无复发生存(RFS)期较亚二倍体和假二倍体组长.③染色体畸变类型分组比较:Ph阳性组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Ph阴性组,而OS率较Ph阴性组低,RFS期较Ph阴性组短;单纯Ph阳性组与Ph阳性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在临床特征、OS率和RFS期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Ph阳性伴附加染色体异常组的OS期和RFS期也明显短于Ph阴性组.④核型分组比较:全部核型正常组(NN)患者较正常与异常核型共存组(AN)年龄轻,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低,融合基因表达以P190为主,髓系抗原表达率高,RFS率和OS率高;NN组较全部核型异常组(AA)初诊时白细胞计数低,髓外浸润重,RFS率和OS率高.而AA与AN组之间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双Ph染色体组融合基因P190比例低于非双Ph染色体组,OS期短于非双Ph染色体组.结论 成人Ph+/bcr-abl+ALL患者染色体改变复杂,假二倍体和高二倍体提示预后不良,双Ph染色体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方法采用R显带技术进行常规核型(CC)分析,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和RT-PCR技术检测TCF3-PBX1融合基因,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分析19例TCF3-PBX1融合基因阳性成人ALL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本组19例TCF3-PBX1融合基因阳件ALL占同期成人ALL的3.13%;其中L_2 12例,L_2 7例.细胞遗传学检测7例为t(1;19)平衡易位,10例为der(19)t(1;19)不平衡易位,2例为正常核型.9例经RT-PCR检测的病例均有TCF3-PBX1融合基因转录本,17例经间期FISH检测TCF3-PBX1融合基因均为阳性.18例行FCM检测的患者中16例为B淋系抗原表达,2例为T淋系抗原表达.1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脾、淋巴结等髓外浸润.本组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17例获得完全缓解(CR),CR率为94.7%,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3.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2个月.结论 TCF3-PBX1融合基因阳件成人ALL有着独特的临床和实验室特点;治疗缓解率高,但短期内易复发,总生存期短,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治疗以改善预后;间期双色FISH联合CC及RT-PCR可以提高TCF3-PBX1融合基因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淋巴增强因子1(1 ymphoid enhancer factor 1,LEF1 是Wingless-type (Wnt)信号通路中的重要转录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Leukemia,ALL)中LEF1基因突变、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基因组DNA扩增、测序和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研究131例初发成人ALL患者中LEF1基因突变和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参数和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本组131例成人ALL患者中LEF1突变率3.1%(4/131),均为点突变(位于外显子2和3);初诊时外周血中位白细胞计数和中位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在LEFl高表达组明显高于低表达组(70.6×109/L vs 26.2×109/L,P=0.010;81.0% vs 57.0%,P=0.014);费城染色体阳性ALL和高危患者比例LEF1高表达组显著高于低表达组(66.7% vs 36.5%,P=0.038;79.2% vs 56.2%,P=0.044).结论:LEF1高表达在成人ALL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伴19p13异常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对16例伴19p13异常的AL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t(1;19)组和der(19)组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伴19p13异常的ALL占同期ALL的4.02%,其中t(1;19)(q23;p13)15例[平衡易位t(1;19)(q23;p13)8例,不平衡易位der(19)t(1;19)(q23;p13)7例],t(17;19)(q22;p13)1例,t(1;19)组的外周血门细胞汁数和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der(19)组,而der(19)组的预后较t(1;19)组好.结论 19p13异常是ALL的一个非随机的染色体改变;伴有该异常的ALL患者具有独特的I临床特征和小良预后.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分析了Th2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选取确诊的ALL患者48例。根据治疗情况,将患者分为初诊未治组26例和完全缓解组2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22细胞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22、IL-6、TNF-α和TGF-β表达水平,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22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相关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未治组和完全缓解组患者的Th22细胞水平,IL-22、IL-6、TNF-α、IL-2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初诊未治组患者的Th22细胞水平,IL-22、IL-6、TNF-α、IL-22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完全缓解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初诊未治患者IL-22表达水平与IL-6、TNF-α表达呈正相关,与TGF-β表达呈负相关。结论:ALL患者Th22细胞数量减少,IL-22表达水平下降,可能与ALL发生有关。Th22细胞水平降低是ALL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免疫表型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及相关单克隆抗体,Cell Quest软件获取并分析50 000个细胞,通过CD_(45)/侧向角散射光强度(SSC)设门识别幼稚细胞,对113例ALL患者骨髓进行免疫表型分析;采用骨髓细胞72 h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R显带技术对其中的74例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113例ALL患者中,14.2%(16/113)为T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85.8%(97/113)为B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113例ALL患者中有106例进行髓系抗原检测,34.9%(37/106)ALL患者表达髓系抗原(MyAg),CD_(13)是ALL中最常见的MyAg(23.6%,25/106).T-ALL髓系相关抗原表达总的阳性率为46.2%(6/13),B-ALL为33.3%(3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25,P>0.05).成人ALL各髓系相关抗原表达总的阳性率为47.6%(20/42),高于儿童的26.6%(1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8,P<0.05).可供核型分析的74例ALL中,核型异常者39例(52.7%).MyAg~+ALL与MyAg~-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分析表明,MyAg~+组高白细胞(>50×10~9/L)患者比例为48.6%(18/37),高于MyAg-ALL组的20.3%(1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91,P<0.01);MyAg~+ALL组CD_(34)阳性患者比例为83.8%(31/37),高于MyAg~-ALL组的53.6%(37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27,P<0.05);而且MyAg~+ALL组成人患者比例(54.1%,20/37)高于MyAg~-ALL组(31.9%,2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48,P<0.05).结论 ALL免疫表型与细胞遗传学改变和临床特征具有一定相关性,将免疫表型与细胞遗传学检测相结合,有助于ALL诊断.  相似文献   

12.
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IC分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伴髓系抗原(My)表达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y^+ALL)MIC分型特征。方法按常规骨髓涂片及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对120例初治ALL患者进行形态学分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免疫学类型,用R显带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对My^+ALL及My^-ALL患者MIC分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20例初治ALL患者中My^+ALL66例(55%),其中My^+B-ALL50例,占B-ALL的56.8%:My^+T.ALL14例,占T.ALL的50%;My^+T、B-ALL2例,占T、B-ALL的50%。66例My^+ALL患者形态学分型有10例(15.1%)误诊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54例My-ALL无一例误诊为ANLL。My^+ALL患者形态学分型与免疫分型不符率或形态学分型不明确病例明显高于My-ALL(P〈0.01)。My^+ALL患者95.5%表达CDl3,81.8%表达CD33,77.3%同时表达CDl3及CD33.1.5%表达CDll7。CDl4、CDl5及MPO表达阴性。My^+ALL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My-ALL(P〈0.01)。My^+ALL及My^-ALL患者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检出率分别为72.3%和66.7%(P〉0.05),My^+B-ALL患者的t(9;22)或t(9;22)伴其他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y^-B-ALL(P〈0.01)。My^+T-ALL及My^-T-ALL患者未见t(9;22)异常。My^+ALL和My^-ALL患者CR率分别为83.9%和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y^+ALLMIC分型部分细胞形态学可显示有髓系细胞特征,易被误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y^+ALL患者CD34表达率明显高于My^-ALL。My^+B-ALL的t(9;22)异常显著高于My^-B.ALL。My^+ALL与My^-ALL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段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研究探讨不同年龄段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点。应用CD45/SSC设门的四色流式细胞术和一组系列相关单克隆抗体对260例不同年龄阶段的成人AL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显示:①82例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CD7的阳性率为100%,CD2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显著降低,14—18岁组CD2阳性率(91.67%)显著高于19—35岁组(65.71%)和35岁以上组(43.48%)(P〈0.05);CD34和HLA—DR的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35岁以上组甩A-DR阳性率(39.13%)显著高于14—18岁组(4.17%)和19—35岁组(11.43%)(P〈0.05);35岁以上组髓系抗原(MyAg)和CD13阳性率分别为65.22%和52.17%,显著高于19—35岁组(34.29%和22.86%)(P〈0.05)。②178例成人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CD19和HLA—DR阳性率为100%,除19—35岁组CD33阳性率(52.70%)显著高于14—18岁组(32.50%)外,其余各表面抗原在不同年龄阶段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年龄段成人T—ALL免疫表型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年长成人T-ALL存在多种具有不良预后意义的表面标志异常表达;不同年龄段成人B—ALL的异质性似较成人T—ALL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检测IKZF1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亚型,探讨IK6功能缺陷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9例初诊ALL患者IKZF1基因表达亚型,统计IK6亚型阳性患者比例,分析IK6阳性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危险分层特点,比较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ALL患者中检测到IKZF1基因表达的功能亚型为IK1、IK2/3,功能缺陷亚型主要为IK4、IK6、IK8、IK9;表达IK6亚型患者占B-ALL患者的34.4%,占T-ALL患者的22.2%;B-ALL中IK6阳性组患者BCR/ABL1阳性率及高危组患者比例均高于IK6阴性组(P=0.027,P=0.048),而两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ALL中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危险分层均无显著性差异,在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中,IK6阳性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低于IK6阴性组(P=0.009,P=0.002)。结论:在成人ALL中IKZF1基因IK6表达亚型为主要功能缺陷亚型,IK6亚型的表达可作为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指导成人ALL治疗。  相似文献   

15.
儿童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5年4月采用ALL-XH-99方案治疗的305例ALL患儿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并按型分层治疗.结果 在305例ALL患儿中T系ALL患儿43例,其中男34例(79.1%),平均年龄7.8(2.2~16.4)岁,大于10岁的患儿29例(67.4%),中危和高危组患儿分别为11例和32例,WBC≥50×109/L 27例(62.8%),骨髓形态学分型L2 32例,22例患儿出现纵隔增宽.与B系ALL患儿比较,T系ALL患儿在骨髓形态学分型L2比例、大于10岁患儿的比例和WBC≥50×109/L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诱导缓解治疗中,T系ALL患儿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第19天骨髓未达缓解的比例分别为62.9%和57.9%,与B系ALL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14例T系ALL患儿复发,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2±1.5)年.T系ALL患儿的8年无事件生存(EFS)率、无复发生存(R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40.2±10.1)%、(51.4±11.6)%和(49.8±9.9)%,而B系ALL患儿的8年EFS率、RFS率和OS率分别为(72.1±3.0)%、(83.2±2.7)%和(76.6±2.9)%(P值均<0.01).结论 T系ALL患儿在年龄、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形态学分型上和B系ALL患儿存在差异,早期治疗反应以及远期疗效较B系ALL患儿差.  相似文献   

16.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抗原和CD34表达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髓系原、CD34表达的特点及与Ph染色体表达,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102例初治ALL患的免疫表型。结论成人ALL髓系抗原表达和FAB分型有关,与治疗缓解率呈负相关;CD34表达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和治疗缓解率无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免疫分型及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3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并检测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的数目,与18名健康对照作比较。结果与结论: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13例;22例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的阳性表达率最高(100%),而13例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100%)。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和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P〈0.05)。表明急性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19阳性表达率最高,急性T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中CD7阳性表达率最高,同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水平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8.
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了解成人Ph染色体阳性(Ph^+)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免疫表型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在预测疾病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中的价值。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MFC)技术对35例Ph^+ALL和59例Ph—ALL患者的标本(骨髓或外周血)进行细胞免疫表型检测,并分析其异常表达。结果显示:所有Ph^+ALL均为B淋系表达;Ph^+B—ALL患者CD34和CD13表达较Ph—B—ALL显著增高(P〈0.05),而CD38表达较Ph—B—ALL明显减低(p〈0.05);两组患者伴髓系表达比例分别为85.7%和61.O%,Ph^+B—ALL组显著增高(P〈0.05),表达的髓系抗原主要为CD13和/或CD33。结论:Ph^+ALL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表型,在成人B—ALL中CD34、CD13和CD38的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提示存在Ph染色体的可能,对于存在上述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成人ALL患者应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以上特征性免疫表型将有助于临床上对这组疾病进展迅速、预后差的亚型患者进行预测,并指导一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而CD4+CD25+T调节细胞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目的:观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22例B细胞系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13例T细胞系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和18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出CD4+CD25+T调节细胞进行培养,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的水平。结果与结论:B-ALL患者和T-ALL患者外周血CD4+CD25+T调节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水平,而白细胞介素2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水平(P<0.05);B-ALL和T-ALL患者的CD4+CD25+T调节细胞培养上清中3种因子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CD4+CD25+T调节细胞可能通过增加分泌白细胞介素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减少分泌白细胞介素2等干扰抗肿瘤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Ph染色体阳性(Ph^ )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78例初治成人B-ALL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分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Ph^ 的B-ALL占25例(32.1%),其中伴髓系抗原(CD13或CD33)表达(My^ )有14例(56.0%),CD10和CD19均高表达,伴淋系抗原(CD2或CD3或CD7)表达(Ly^ )有3例(12.0%),CD34阳性17例(68.0%)。对于Ph染色体阴性(Ph^-)的病例,My^ 有12例,占22.6%,而Ly^ 和CD34阳性的病例分别占3.8%和83.0%。经分析发现,Ly^ 和CD34在Ph^ 和Ph^ 的病例中的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而Ph^ 的成人B-ALL伴My^ 高于Ph^-的成人B-ALL,且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成人Ph^ B-ALL通常伴My^ 、CD34表达。Ph^ 与My^ 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影响成人B-ALL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