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盆骨折约占骨折病人的3.33%,其中不稳定骨盆骨折占12.3%,伴随着建筑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合并骨盆、髋臼骨折多发伤、复合伤患者逐年增加。骨盆解剖结构复杂,周围有重要血管、神经和内脏器官,目前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方式多采用大切口的方式进行复位及固定,该治疗方式存在。(1)对病患的手术指证要求较高,常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2)切口多、切口大、手术损伤大、术中出血多,异物残留多;(3)骨折复位困难,复位维持困难、丢失率高,手术风险高等。(4)皮肤坏死、伤口感染、神经损伤发生率较高等问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我公司的《骨盆外固定装置及复位系统》,该系统在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应用过程中,实现了骨盆骨折经皮微创复位及固定,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和病患的愈后疗效。该系统由咬合器、半圆形支架、连接杆、撑开加压器、顶棒、骨牵引针组成。其中半圆形支架和连接杆组成该系统的外部支架,撑开加压器与外部支架连接,将顶棒或者骨牵引针固定在撑开加压器上,通过撑开加压器顶棒或骨牵引针可对骨盆施加任意方向的力,从而促使骨盆变形部位复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手术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时与切口不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2013年收治的68例跟骨骨折病人,均进行手术治疗,采取两种手术切口,即外侧"L"形延长切口和外侧横切口,对两种切口在跟骨骨折术后发生切口不愈合的情况进行比较,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外侧横切口较外侧"L"形延长切口不愈合的发生率明显少,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侧横切口在治疗跟骨骨折时,手术操作简便,能够明显减少切口不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病患治疗中选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股骨颈骨折病患中随机抽取37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病患,为18例2010年1月-7月入院的病患使用内固定疗法(固定组),为19例2010年7月-2012年1月入院的病患使用全髋关节置换小切口疗法(置换组),比较恢复达标率及术中情况(失血量、各方面用时).置换组与固定组比较手术用时更长,失血量更多,但其活动用时更短,各指标差异性均符合P<0.05;置换组达标率为84.2%(16/19),固定组达标率为55.6%(10/18),置换组与固定组比较达标率更高,差异性符合P<0.05.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病患治疗中选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小切口)可提高关节恢复效果,简短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比较跟骨骨折手术中对皮瓣采用拉钩牵开及克氏针固定牵开的病人术后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跟骨骨折手术中对皮瓣最优的牵开方式。方法:对81例89足跟骨骨折应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手术治疗。术中皮瓣拉钩牵开组52足,克氏针固定牵开组37足。结果:术后切口皮肤边缘坏死10例,切口延迟愈合2例,感染1例。其中拉钩牵开组5例,克氏针固定牵开组7例,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18.92%。经统计比较有差异性(P<0.01)。结论:在跟骨骨折的开放手术治疗中,对皮瓣采用拉钩牵开较克氏针固定牵开的病人术后切口的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应用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时宜采用拉钩动态牵开皮瓣。  相似文献   

5.
高姗  李淑媛  林燕 《西部医学》2015,46(1):59-60
<正>跟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波及关节面的骨折之一,多为高能量损伤造成。跟骨骨折常导致关节面塌陷、足跟增宽及跟骨内翻,远期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为恢复跟骨高度及关节面平整常需手术治疗[1]。跟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结构特殊,皮肤血供欠佳,术后切口肿胀、疼痛明显,严重干扰病人睡眠,加上长期卧床及手术打击,部分病人会出现焦虑及抑郁;另外,跟骨骨折术后易出现切口感染、皮瓣坏死、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延长了切口及骨折的愈合时  相似文献   

6.
王绍江 《求医问药》2014,(16):189-191
目的:对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为面中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方法:为2009年0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经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行骨折切开复位和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在术后对其随访1—6个月,评价其手术效果。结果:本组17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术后其面部外形的恢复令人满意,未发生塌陷畸形及面瘫,其咬合功能恢复正常、张闭口活动自如,复视得到改善,经复查颌面骨三维CT显示,其各骨折断端复位对位良好、愈合良好。在术后6个月对本组患者进行复诊,其手术切口均已愈合,瘢痕隐蔽,未出现明显的脱发现象。结论:为面中部骨折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上颌前庭沟切口手术入路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手术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手术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1月南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术式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接受后外侧入路全髋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用时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24%(37/41),高于对照组的70.00%(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对照组的22.5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前外侧入路下全髋置换术可缩短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失血量,且手术切口小、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四肢表浅部位骨折内固定钢板取出术中分段小切口的应用效果。方法板为小切口组接受内固定治疗的65例四肢骨折患者为2组,31例以常规切口取出内固定钢板为传统组,34例以分段小切口取出内固定钢板为小切口组,对照两组取出效果。结果小切口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明显较传统组少,切口长度明显比传统组短,且小切口组5.88%出现并发症,相较于传统组的19.35%明显较低,P0.05。结论在对四肢表浅部位的骨内固定钢板进行取出中,分段的小切口效果、安全性较高,可积极进行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跗骨窦切口内固定和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A组和B组,对A组实施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对B组实施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结果:A组手术用时短于B组(P<0.05),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术后1个月足功能优良率高于B组(P<0.05)。结论:与传统L型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比较,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82例(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案分为常规组和小切口组,各41例。常规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小切口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对比两组围手术期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Mazur评分)。结果小切口组手术用时、术后骨痂形成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较常规组短,术中失血量较常规组少(均P<0.05)。小切口组术后6个月Mazur评分较常规组高(均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复位经皮钢板内固定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患者能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恢复踝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马辉  孙建强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28-1029
目的观察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28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采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及手术前后疼痛(VAS)、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用时、住院用时较对照组少(均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较对照组低,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均P<0.05)。结论采取小切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锁定钢板与双切口双钢板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提高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与双切口双钢板治疗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96例,其中采用锁定钢板治疗48例,双切口双钢板治疗48例。分析比较患者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等指标以评价疗效。结果 96例患者得到4~18(8.1±1.7)个月的随访。锁定钢板组患者下地负重时间(9.3±3.2)周、骨折愈合时间(13.0±2.4)周明显早于双切口双钢板组分别为(12.3±4.2)周、(16.2±3.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切口长度(11.2±1.5)cm、手术用时(97.1±20.4)min、术中出血量(275.5±50.5)ml、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87.5%(42/48)、HSS评分(89.34±4.26)分,双切口双钢板组分别为(11.6±1.4)cm、(94.4±22.3)min、(286.3±53.8)ml、85.4%(41/48)、(87.43±4.38)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均能获得良好治疗效果,但锁定钢板固定方式在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优于双切口双钢板固定,在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宋国涛 《黑龙江医学》2019,43(3):235-236
目的探究采用手术治疗累及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累及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患者41例进行研究,对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为根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术,骨外侧做U形切口,统计患者伤口愈合、骨折恢复情况,并判定疗效。结果患者愈合用时为2~4月,切口愈合过程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为7.32%;术后3个月,患者B?hler角前后比较差异显著,Gissane角治疗前后差异明显,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定患者疗效,优24例,良14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2.68%。结论手术治疗对累及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良好,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锁骨钩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纳入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的患者53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对本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不同阶段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手术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结果本组患者手术用时(49.81±9.42)min,手术切口长度(7.59±0.81)cm,术中出血量(40.39±8.19)mL,治疗时长(7.02±0.89)d;术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及ASAES评分均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本组患者于钢板取出后的疗效评定中显示优良率达94.40%。结论对肩锁关节脱位和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锁骨钩钢板治疗能够有效恢复肩关节的解剖结构,内固定效果显著,于术后早期不同阶段进行不同方案的康复功能训练,能够显著促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手术及预后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评价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纳入总计68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因开放性四肢骨折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研究时间控制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原则下,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各有患者34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落实常规护理、手术室护理干预,评价指标选择各项围术期指标、不良情绪评分、切口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组建各项指标比较,观察组术中用时(62.13±1.30)分钟、留院时间(8.48±0.33)天、切口愈合时间(8.45±0.50)天,体现更优;焦虑评分(10.75±1.21)分、抑郁评分(9.32±1.03)分更低;切口感染发生率5.88%更低;且护理满意度97.06%更高,对比最终结果为P<0.05.结论: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咋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患者中男性有78例,女性有22例,平均年龄为38岁(17~8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分析经过该方法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骨折愈合率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顺行髓内钉固定组股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用时为(95±116) min,肱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用时为(104±100) min;逆行髓内钉固定组股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用时为(102±104) min,股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用时为(118±103) min.顺行髓内钉固定组股骨干骨折的平均愈合用时为(14.3±3.3)周,肱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愈合用时为(13.9±3.4)周;逆行髓内钉固定组股骨干骨折的平均愈合用时为(12.3±4.2)周,肱骨干骨折的手术平均愈合用时为(12.4±4.6)周,两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68例采用顺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患者临床愈合63例,占总人数的92.7%,剩余5例因为断端分离,导致骨折复位状态差未愈合,再次手术后骨折正常愈合.剩余32例患者采用逆行带锁髓内钉固定后骨折全部愈合,愈合率为100%.结论:带锁髓内钉治疗新鲜四肢长骨干骨折具有优良的疗效,术后愈合率高,但是应该着重注意带锁髓内钉的术后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颌骨喙突合并同侧颧弓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采用半侧冠状切口,在对颧弓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同时,对手术方式稍作改良,充分显露颧弓骨折区域后,将颧弓骨折块翻起,在其深面沿颞肌纤维走行方向向下继续分离寻找到喙突骨折块,并分离后摘除。结果手术切口一期愈合,随访3~24个月,开闭口,下颌运动功能正常。结论采用半冠状切口,治疗颧弓骨折的同时摘除下颌骨喙突骨折块,为手术治疗下颌骨喙突合并同侧颧弓骨折提出了一种新的并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普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术后手术切口并发症的体会。方法:对我院自2011-01~2012-01普外科共进行220例开腹手术的患者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组患者年龄在15~60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2岁,其中大型手术患者为100例,中型手术患者为70例,小型手术患者为50例。本组病人手术用时在15~300min之间,手术平均用时65min,患者住院时间在5~18d之间,平均住院天数为8d。本组均为开腹手术患者。结果:通过对本组220例开腹手术病人进行围手术期的控制可能导致手术出现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及改进切口缝合技术等方法,未发生腹部切口并发症的患者有215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1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1例,切口部分裂开1例,经系统治疗后均恢复。结论:通过对本组220例开腹手术的病人行进行系统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改进切口缝合操作技术,较未经过围手术期治疗及未改进切口缝合技术的患者,术后切口发生率为1.4%,较改进前3%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用经腮腺区改良切口入路行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升支骨折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09年0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为25例下颌骨支部骨折患者应用经腮腺区改良切口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钛夹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25例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在术后其面部外形恢复理想,无塌陷畸形,无面神经受损的表现,其上下牙齿咬合关系及张闭口功能恢复正常,经颌面骨三维CT检查发现其各骨折断端复位对位情况良好,骨折断端愈合良好,所用钛板及钛钉未出现松动及折断的情况。在本组患者中,有3例患者在术后发生术区皮肤发麻等异常感觉,在术后3个月对其进行复诊,其异常感觉消失。在本组患者术后6个月对其进行复查,其手术切口的瘢痕均较隐蔽,其对手术疗效均感满意。结论:在治疗下颌骨升支骨折方面,经腮腺区改良切口手术入路行下颌骨升支部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强内固定术具有切口隐蔽、术野暴露充分、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手术疗效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