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背向散射参数测定方法研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声学特性,探讨该方法在评价肥厚型心肌病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4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和20例正常个体进行了心肌背向散射参数(IBS、CVIBS和TGIBS)的测定,采样部位为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结果 肥厚型沁肌病室间隔IBS较正常人增高,P=0.0002,CVIBS减小P=0.01,且存在IBS跨壁梯度,而左室较正常组对比无显著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探讨应用超声背向散射参数鉴别两者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测定了37例高血压病患者、15例肥厚部位为室间隔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IB%,TG-CVIB较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有助于鉴别室间隔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肥厚型心肌病和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探讨应用超声背向散射参数鉴别两者的方法。方法本研究测定了  相似文献   

4.
徐宁  高鑫 《现代康复》2001,5(1):106-106
本研究旨在探讨甲亢患心肌超声背向散射参数变化的特点,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CT获得的心肌应变(MS)参数在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CM)和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早期左室功能的可行性,以及该参数区分这两种疾病的能力。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2月~2023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呈阴性的205例成年受试者。依据各组纳入及排除标准将受试者分为HCM组(n=70)、HHD组(n=65)和健康对照组(n=70)。采用后处理软件对3组的左室形态学特征、传统心功能参数以及MS参数进行了量化,比较参数的差异,以及对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能力。结果  相较于健康对照组,HCM与HHD组的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高(9.25±1.68 vs 15.32±1.67 vs 18.01±2.24;56.64±19.57 vs 86.90±12.31 vs 106.27±19.56,P < 0.001),而MS绝对值则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心肌整体周向应变,-25.80±3.74 vs -23.00±4.49 vs -21.03±4.97;心内膜下整体周向应变,-40.95±8.13 vs -35.86±7.90 vs -31.85±9.16;心肌整体径向应变,81.26±37.76 vs 66.99±18.37 vs 55.31±23.19,P < 0.001),其中以纵向应变降低最为显著(心肌整体纵向应变,-23.03±3.84 vs -19.86±2.22 vs -15.47±4.28;心内膜下整体纵向应变,-30.35±5.35 vs -25.01±3.62 vs -21.92±8.16,P < 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组合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30(敏感度为97%,特异性为83%)。结论  基于CT所获得的MS参数可以用于精确评估HCM和HHD患者的早期左室功能损伤,其中以纵向应变的损伤最为显著。所得参数中左室壁最大厚度、左室质量指数和心肌整体纵向应变的组合模型在区分这两种疾病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陆杰  陶贵周 《临床荟萃》1993,8(12):569-570
老年高血压性肥厚型心肌病(HHcmE)是1985年TOPOT等命名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室壁重度肥厚、左室腔径缩小、舒张功能不全、收缩功能正常或超常。治疗与收缩功能不全有很大不同。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61岁,因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反复发作七年加重一周入院。查体BP27/13.8KPa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六肋间锁骨中线外1厘米,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2次/分。入院时超声心动图(UCG)左室舒张末期43mm,收缩末期22mm室间隔(IVS)24mm,左室后壁(LVPW)21mm,左室流出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参数评估高血压病患者心肌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了37例无合并症和29例有合工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超声背向散射参数。结果;发现无合并症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肌背向散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有合并症的高血压病2室鄣事和左室后壁1B%,CVIB,TG-CVIB及左室后壁TGIB均有显著变化。结论:心肌超声同散射参数可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病心肌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超声背向散射定量新技术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的声学特征。方法:记录1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和22例正常人胸骨旁长轴切面基底段室间隔及后壁、乳头肌水平短轴切面后壁的背向散射信号,获取IB校正平均值、IB校正最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CVIB及曲线形态。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各节段的IB校正平均/最大值、室间隔和后壁IB差值均高于正常人(P<0.05),CVIB均低于正常人(P<0.05),曲线形态不规则多见(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IB值升高、CVIB减低,曲线形态异常,提示该病心肌纤维化成分增多,心肌收缩力丧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超声背向散射(IBS)技术研究慢性缺血性功能异常心肌在血管成功再灌注后跨壁收缩的变化特征。方法分别在血管重建术前、术后3d、术后6~8周,检测58例慢性冠心病伴有左室壁节段性功能障碍患者(共88个异常心肌节段,43个正常心肌节段)相关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层心肌及心外膜下层心肌的IBS周期变化幅度(cycle variation of IBS,CVlB),并在常规超声下测量相应心肌节段的室壁增厚率(WT)。结果正常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心肌CVIB明显高于心外膜下心肌CVIB(P〈0.001)。血管重建术前,慢性缺血性功能异常心肌节段心内膜下和心外膜下心肌的CVIB均减低,以前者为著,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67)。成功再灌注后,心内膜下心肌CVIB恢复较心外膜下慢,出现“心内膜下顿抑”。术后WT的恢复与心内膜下心肌层CVIB的恢复相平行(r=0.816,P〈0.0001),而与心外膜下心肌CVIB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r=0.125,P=0.056)。结论CVIB可以无创检测心肌的跨壁收缩性。在慢性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恢复过程中,心内膜下心肌跨壁收缩性的变化与心脏收缩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患者心肌背向散射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肌不同程度肥厚背向散射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根据左室重量指数(LVMI)将高血压患者分成三组,分别为组Ⅰ<125g/m2(n=23),组Ⅱ125~174g/m2(n=26),组Ⅲ≥175g/m2(n=22),分别测定各组心肌背向散射参数.结果室间隔与左室后壁部位三组IBS%、CVI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三组间TGIB室间隔部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左室后壁部位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室间隔厚度(IVSd)与IBS%、左室后壁厚度(LVPWd)与其IBS%之间均存在相关性(r=0.54,P<0.05与r=0.51,P<0.05);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室间隔的IBS%亦存在相关性(r=0.61,P<0.01).结论心肌背向散射参数可以用于评估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的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技术引导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经皮导管肥厚室间隔化学消融术(PTSMA)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应用综合超声心动图技术术前筛选HOCM患者5例。介入治疗术中以二维、多普勒和彩色多普勒监测及引导PTSMA。结果:除一例患者因冠状动脉间隔支太细无法消融而终止PTSMA外,余4例均取得良好效果。左室流出道流速及压差均有一不同程度的下降;二尖瓣及其腱索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缓解;二尖瓣近流明显减轻。结论:综合性超声心动图技术可在术前筛选HOCM患者,术中指导及监测PTSMA,术后评价疗效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超声心动图对肥厚型心肌病及其远期改变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观察和回顾分析46例肥厚型心肌病,其中《例最长超声检查间隔时间8~10年,前后对照分析其心肌结构超声特征,发现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经过长期病程后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改变表现为肥厚的心肌厚度减小,室间隔厚度平均下降0.43cm,心腔扩张,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收缩期血流流场变化规律及机制,探讨能量效率(EE)在评价左心室功能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5例非梗阻性HCM患者(HCM组)、24例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患者(H-LVH组)及3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应用VFM技术获取各组等容收缩期及射血期平均能量损耗(IVC-EL、Ej-EL)、能量效率(IVC-EE、Ej-EE)、循环值(IVC-cir、Ej-cir)及涡旋面积(IVC-vor-area、Ej-vor-area),并分析各组左心室涡流运动模式;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间隔纵向应变(IVS-LS)及后侧壁纵向应变(PLW-LS);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Ej-EE的独立相关因素;分析Ej-EE与GLS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CM组及H-LVH组GLS均减低,IVC-EL、Ej-EL、Ej-EE、SW均增加,HCM组IVC-vor-area、Ej-vor-area、IVS-LS均减低,HCM组IVC-EE及H-LVH组IVC-cir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 观察犬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 (IB) 及其心动周期变化幅度 (CVIB) 和回声强度 (EI) 及其心动周期变化幅度 (CVEI) 在急性心肌缺血与再灌注过程中的变化, 以及CVIB 和CVEI与局部心肌收缩力的关系。方法: 用HP-5500 型超声诊断仪和自制DFY 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 测量了10 只犬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阻断前、后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左室前壁心肌组织IB、EI值和CVIB、CVEI值, 并同时测量室壁厚度 (W T) 和收缩期增厚率(TH% ) 的动态变化。结果: 冠脉阻断 20 分钟后, 缺血心肌组织IB 和EI均增高 (P< 0.01), CVIB 和CVEI均降低 (P 均< 0.01)。再灌注10 分钟, IB 和EI即恢复正常, 与W T 相关。CVIB 和CVEI的恢复相对缓慢, 至再灌注90 分钟后方恢复正常, CVIB 和CVEI的变化与TH% 的变化密切相关 (r1= 0.87, r2= 0.82, P< 0.01)。结论: 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和回声强度在急性缺血与再灌注过程中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CVIB 和CVEI与局部心肌组织收缩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分析CVIB 和CVEI的变化不但能区别正常和缺血心肌组织, 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规律治疗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systolic Hypertension of Elderly Patients,SHE)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jar Hypertrophy.LVH)的特点及其危险固素。方法采用队列分析法,以左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将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69例和非左室肥厚组46例,两组间各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比较(t检验和x^2检验),对与LVMI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单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LVH占60%。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脑卒中(stroke)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动态血压参数中,非构型血压节律构成比、24hSBP、dSBP、24hPP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BP、nPP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生化指标中UA在左室肥厚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左室重量指数与24hSBP、dSBP、nSBP、UA呈正相关(P〈0.05),与24hPP呈显著正相关(r=0.206,P〈0.01),与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r=-0.18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4hPP是SHE患者左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子,脑卒中与LVH独立相关。结论SHE患者中收缩压高、脉压大、非构型血压节律者LVH发生率高,24hPP是LVH的独立预测固子:脑卒中与LVH独立相关,这种相关关系独立于血压之外;UA与LVMI呈正相关。高UA与LVH发生可能存在确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的扩张性及限制性改变对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42医院和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接诊的8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心脏彩超检查结果分为扩张组(n=56),限制组(n=26),所有入选患者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最大左室壁厚度(LV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扩大患者比例、不同部位心室壁肥厚患者比例及不同部位心室壁延迟强化患者比例等结果。【结果】扩张组平均年龄小于限制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心率和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AD、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左心房扩大比例以及右心室扩大比例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扩张组LVEF、LVWT、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以及左右心房均扩大比例明显低于限制组,LVEDD、LVWT<11mm比例以及LVEF<50%比例均明显大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扩张组最大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和部分左心室游离壁肥厚比例以及局限于室间隔或心尖部心室壁延迟强化比例均低于限制组,苹纯室间隔肥厚、室间隔和左心室游离壁延迟强化比例均高于限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厚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的扩张性及限制性改变对心脏结构及功能有显著影响,其中心肌纤维化程度和心室壁肥厚部位是导致限制性和扩张性心肌病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