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肝炎肝硬化,中医认为毒、痰、瘀、虚为其病因病机,是其病理基础。所谓毒,乃指湿热毒邪,邪传由经入络,蕴结于肝络脉,毒邪伤络,因瘀生痰,因毒生痰,并因毒、痰、瘀处于肝络脉,相互衍生转化,使致气血皆伤,络脉空虚成虚,演成因虚致瘀,络中气血阴阳不足,则肝体失养,延久肝体枯萎变硬。从中看出,内伤杂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肝硬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病发展至晚期的阶段,属中医积聚、鼓胀等病证范畴,病情复杂多变。临床多表现出毒瘀阻络,肝体变硬,正气亏虚等证侯。毒蕴不散,邪瘀成积,积损致虚的病机贯穿肝硬化全程,针对该病不同发展阶段病机特点,应辨证采用解毒、化瘀、补虚方法治疗。毒瘀搏结,邪结肝体,治宜解毒化瘀;瘀毒羁留,肝硬脾积,治宜化瘀消积;毒瘀耗损,正虚不足,治宜扶正补虚;并发坏证,治宜谨守病机。辨证论治有利于控制病情,延缓肝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谢晶日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虚毒关系尤为密切,虚毒是发病的根本原因.虚毒致病分为2个方面,"虚"指脾气亏,脾阳损,日久则肾阳虚,"毒"即"火毒""湿毒""湿热邪毒".治疗以泻火攻邪、疏木清肝,祛湿澄源、补土调肝,清热除湿、解毒愈疡,补虚固本、健脾温肾为原则.  相似文献   

4.
从痰湿瘀毒探讨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炎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对其形成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并逐步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理论,目前一般认为本病存在邪实与正虚两个方面,邪实不外湿、瘀、痰、热、毒等,而正气亏虚则是疾病缠绵不愈的重要方面.根据临床实践,笔者认为湿毒、痰瘀、正虚为肝炎后肝纤维化的三大致病因素,本文从肝纤维化形成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浅述.  相似文献   

5.
从邪毒外侵和正气内虚两方面认识多发性硬化的病因病机。邪毒主要考虑风邪外袭、湿热胶着、痰瘀互阻;正虚有肺气虚、脾气虚、脾阳虚、肝阴虚、肝血虚、肾精不足。  相似文献   

6.
沈智强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31-1632
近年来 ,笔者从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群萎缩无力与肌肉假性肥大等主要临床症状出发 ,从体虚毒滞、痰瘀交阻立论施治 ,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1 中医学认识病因与发病 本病起因于先天禀赋不足 ,肝肾亏虚。若后天失予调养 ,则致肝脾肾三脏虚损而发病。病情可因劳倦、外感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而加重。一般初期即表现为虚象 ,有脾肾两虚和肝肾阴虚等 ;久病则出现肝脾肾俱虚 ,痰、瘀、毒邪留著 ,以致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候。本病病位以肝、脾、肾为主 ,也可累及心肺。病机 本病多起因于本虚 ,正虚无力御邪 ,导致病邪滞着 ,日久形成本虚标实、…  相似文献   

7.
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肝损伤主要由病毒、药物、毒物、酒精、免疫及环境等因素导致。外感疫疠毒邪是发病的始动因素,药物致毒时有发生,情志郁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外感疫毒、药物毒、情志郁毒长期作用于机体,致湿热郁毒横生,毒邪侵袭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调,毒虚交结,既可由虚致实,也可由实致虚。故HIV合并HCV肝损伤为本虚标实之证,正虚为本,湿热郁毒为标。治疗时应以解毒补虚为基本治则。肝损伤急性发病期,应急则治其标,以抗炎护肝为主,重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药,应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加减;情志郁毒所致者应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以疏肝解郁、行气导滞;风阳上扰者应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以清肝泻火、镇肝潜阳;应用重剂解毒药物同时需佐少量健脾益气药物以顾护正气,使邪祛而不伤正。肝损伤的慢性发展期或恢复期,应缓则治其本,以扶正固本,调畅气血为治则,应用四君子汤或黄芪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同时加用疏肝理气药物,使土得木而达。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9.
豆晓云  陈潇颖  补娟娟  孙萌  叶放 《中医杂志》2024,(11):1104-1108
总结周仲瑛教授从虚实相因辨治肝炎肝硬化的临证经验。认为肝炎肝硬化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以肝、脾、肾虚损为本,湿热瘀毒郁结为标,且虚实相因为患,主张治疗以清化邪实、补虚扶正为总则。肝炎肝硬化早期以邪实亢盛为主,治宜清化湿热瘀毒、兼顾调理脾胃,方选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肝炎肝硬化中晚期多见虚实夹杂证,治宜清化湿热瘀毒、调补肝脾肾,常用清热祛湿、化瘀解毒之品治标,并根据本虚之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肝脾肾俱虚三证,分别配伍六君子汤、一贯煎合二至丸、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0.
袁菊花  吴煜 《新中医》2012,(3):131-132
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归属于中医学肝积、黄疸、鼓胀、胁痛、血证等范畴。正虚邪毒内聚是所有肿瘤发病的内在机理。根据中医学正邪辨证观点,肝癌发生是由正气受损,癌毒内聚而形成的。肝癌恶性程度较高,生存期较短,所以,对肝癌的辨治在本虚邪毒的基础上,应有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多归属于中医学肥气、痞气、积气等病,其病机为脏腑气血亏虚,脾虚湿聚,痰凝血瘀,六淫邪毒入侵,邪凝毒结,七情内伤,情志抑郁等,使气、血、湿、热、痰、毒、瘀互结胁下而成。原发性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胃、肾、三焦有关;病机较为复杂,统而言之,多为正虚于内、邪毒凝结。笔者就从疏肝健脾解毒论治原发性肝癌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结合慢性肾病合并乙型肝炎3例医案诊治经过,介绍滋肾柔肝,清化瘀毒法临床证运用的体会。认为临床应用时应从肝肾同源、正虚邪实及其湿热瘀毒互结,内伏的角度,掌握正虚与邪实、肝肾阴虚与脾肾阳虚以及湿,热、毒、瘀的主次与兼夹,才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肝癌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起的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医家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脾两虚、外来邪毒、七情内伤、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临床上肝癌患者多见肝郁脾虚,肝郁内伤所致气机郁滞进而产生瘀、痰等邪毒。此外,外来邪气积聚体内,瘀久成毒,"痰浊、瘀血、邪毒"留滞又促进郁结,郁滞不解加重脾虚,最后导致"虚、郁、滞"三者互结,恶性循环。因此,如何从"虚、郁、滞"为切入点,阐明肝癌的中医发病机理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在分析肝癌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认为正气内虚为肝癌发病之本,气郁不畅、邪毒留滞为肝癌的促病之源,阐述了"虚-郁-滞"病机在肝癌发病中的"发病之本"与"促病之源"的关系,将肝癌的病机化繁为简,为肝癌的辨治提供可行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秀娟认为疣状胃炎的病机为正虚邪瘀、邪瘀化毒、虚瘀为本、邪毒为标,提出毒邪有外来内生之分,主张以祛解毒邪、扶助正气、散郁化瘀、修护黏膜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5.
薛博瑜教授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外因感染湿热疫毒之邪,内因正气亏虚,抗邪无力所致。病机要点则为热毒瘀结,肝脾损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提出"清化瘀毒、调养肝脾、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强调分清祛邪扶正主次,注重调补脾胃,重视中医调摄。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如不加以控制会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以湿热疫毒内蕴起病,湿热疫毒致气机郁滞,久则入络,瘀血阻络,整个疾病过程都存在邪实,邪盛则正虚,随病情发展会出现正虚夹杂,张武老师治疗该病有三个特色,即通法、肝脾同调和细节把握。  相似文献   

17.
何世东教授认为原发性肝癌手术及术后化疗,严重损伤正气,正虚为主,扶正兼以祛邪;未经手术及放化疗,邪实为主,祛邪兼以扶正。何教授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凡为肿瘤者,皆存内虚之象,肝癌以正气虚弱为重,常在脾肾亏虚基础上因虚致实,虚实夹杂,虚实当先辨,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肝肾同源、重视补肾,情志调节、活血化瘀;初期多以气郁脾虚湿阻为主,进一步湿热毒瘀互结,耗伤阴血,终致正虚邪实,病情恶化,甚则阴阳离决;毒、虚、瘀、热是肝癌的基本病变,邪毒化火,瘀毒互结,肝肾亏虚,表现为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多个脏腑正虚,尤以脾肾亏虚为主,多有正气亏虚,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郁怒,外邪侵犯,治疗时需顾护脾胃后天之本,不可一味选择大剂量寒凉或攻伐类中药。附肝癌术后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18.
赵国荣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勇华 《中医杂志》2008,49(10):879-880
赵国荣教授从医30余年,在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领域学验俱丰.现将其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赵师认为,湿热疫毒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因.正虚不能抗邪,湿热疫毒隐伏血分而成肝著.其表现有湿热浸淫偏于上焦,或偏于中、下焦,或弥漫三焦,以及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等证候.由于湿热疫毒隐伏血分,深侵胶固,所以往往迁延不愈.湿热困脾日久则生化无源,后天不济先天,则肾精不足;肝胆湿热,肝阴劫灼、肾水枯竭,甚至气阴两虚,故临床多见有脾肾两虚、肝肾两虚或气阴两虚而湿热毒邪未清等证型.其病位在肝,涉及脾、肾、胃、胆、三焦.  相似文献   

19.
柴可群主任中医师认为肝癌病机属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发病多由感受毒邪、饮食劳倦、七情内伤等因素引起,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湿浊、痰毒等互结于肝,日久形成癥块,此病病位在肝,与脾、肾关系密切。柴主任临床上将肝癌分为气虚痰湿型、肝郁气滞型,肝肾阴虚型、肝胆湿热型四种证型;治疗上注重辨证论治,主张天人相应、顺时调治,遵循"肝体阴用阳"之特性,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20.
商宪敏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正虚常以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阴阳两虚为主,邪实常以痰湿中阻、水湿泛滥、浊毒蒙窍为主。治疗时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标本兼顾,以补虚扶正、化痰祛湿、活血化瘀、通腑降浊为主要治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