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是中医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察势观风”是刘咸炘先生提出的历史观。本文用以分析中医史上的继承与创新,以明确二者在当前历史环境下的关系。[方法]以“察势观风”的历史观分析中医史上经典创新案例的发生渊源,同时在回顾当前对中医继承与创新关系争论的基础上,分析继承与创新在当前历史环境下的关系。[结果]创新都是在深入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与“时风”相激摩而形成的。医家所受时风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则创新之内容亦自不同。[结论]无谓将创新作为“目的”或“要求”特别地强加于中医。当面对新问题时,医家在深入传承经典基础上,受时风所熏,则创新自出。  相似文献   

2.
一、概说痢疾是人体被细菌或原虫感染而发生的一种肠系传染病,其临床症状特点主要是: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脓血和全身中毒症状,一般分为细菌痢与阿米巴痢两种。这种病中医古书中称为“肠澼”,又称“滞下”;因为本病患者大便中常有脓血夹杂,所以现在一般人都叫它“红白痢”;因为本病常发生在夏秋之  相似文献   

3.
<正> 破读,或称读破,谓破其本来之音,而另读一音。音随义转,义变音异,字形虽同,音义则别,故有破读。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曰:“古书字少,假借盖多。字或数音,观义点发。”所谓“古书字少,假借盖多”者,言音义虽变化为新,而字形仍假借其旧。所谓“字或多音,观义点发”者,言字既因假借而成多音多义,读书时则须依照其义之不同,而点发其读音。这“观义点发”,就是指破读。如“质有精粗,谓之好恶,并如字;心有爱憎,称为好恶,并去声。”(见《史记正义》)“并如字”者,言“好恶”二字皆读“如字初音”,即读其本来之音,不须破读。好,仍读上声,呼皓  相似文献   

4.
自我省、我院开展"读经典、做临床"活动以来,–加院里组织的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讲座,体会颇深,其中,对<内经>感悟颇深. <黄帝内经>全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博大精深,是部针经专著.  相似文献   

5.
要学好中医就必须学好经典,在这一点上是有很多共识的,但是,怎样才能学好经典呢?这个问题却不容易谈清.这里仅将我学习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古书,尤其是读经典,首先就是要破题,而我们读<伤寒论>的"太阳篇",首先要破的就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这个题,题目一搞清楚,其它的问题就容易带出来.另外,读经典的一个核心就是要解义,义包括三个方面,即字义、句义、总义,三义弄通了,经典没有读不懂的.  相似文献   

6.
“平脉辨证”一语出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原序。“乎脉”两字的涵义,《医宗金鉴》谓其“平人不病之脉”,而周学海则说:“平,读如骈,即辨脉也。……仲景选用古书,于是取之辨脉者即名辨脉,取之平脉者即名平脉,从其目,所以存古也,或谓无病之平脉者非。”目前对“平脉辨证”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平”是“辨”的通借字,即“辨”(切)脉辨证。”或把“平”作“平时”解,把“平脉辨证”理解为“平时诊脉辨证的经验”。而近代医学对“平脉辨证”尚有新释,认为“平”是“凭”的通借字,“平脉辨证”可理解成“凭借脉象  相似文献   

7.
中医经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中医名家实践经验之结晶,乃中医之根本、中医之灵魂。学习经典,传承经典是中医学子之责任,而学习中医、传承经典最终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孙光荣教授创造性、总结性提出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要"熟读经典挈其纲,点睛之语切莫忘;运用重在明思路,不在一药与一方;娴熟一部常为用,各家学说时可参;典型医案明经义,临证心得自显彰",对培养中医人才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时下的中医界有种怪现象,喜欢听人评判自己,真正是“无端月旦蒙推誉,熏获臭殊,雌雄路歧”!誉我时,就如邹忌之寝思:讥我时,则同比干剖心,但无比干只大义。 记得上世纪之八九十年代,某公司中医褒奖有加,特别是对中医的思维方法赞不绝口,甚至说中医现代化“最终会引起科学技术体系的改造——科学革命”。于是乎整个中医界群情奋,心花怒放,大有“满圆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势,以为在科学的春天里,中医不但会“枯杨生娣”,老树新花,更加绚丽多彩,而且会引领科学革命,改变世界,复古长青!那种“不着一字,尽情风流”的神态,几乎是到了得意忘形的地步。  相似文献   

9.
医理求效     
撷取中医经典医论8条,对应说明其对儿科临床用药用方的指导和启示作用。以此告诫医是“至精至微”之事,从医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熟读经典、识明医理、学以致用乃学中医、做中医、做好中医之基本功。  相似文献   

10.
近来,有一句话在中医界广为流行:“中医是糊里糊涂地把人治好,西医是清清楚楚地把人治死。”这句话本身是否正确,姑且不论,尤其是后半句是否有攻击西医之嫌,笔者更是不敢苟同。现在的问题是,中医既然能把人治好,怎么是糊里糊涂呢?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诘问。早在上世纪初,梁启超就说过,中医尽管能够治好病,却没有人能够说明中医之所以能够治好病的道理。而陈独秀则干脆说,中国的医学不知道科学,所以说明不了这个道理。后来,胡适博士又说,西医能说清楚病人得了什么病,虽然治不好,但西医是科学的;中医虽然能治好病,就是因为说不清楚得的是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自此,中医为了争取科学的话语权,为了洗涮不科学的罪名,捍卫自己的“贞节”身,拉开了不断诉说自己的帘幕。近百年来的中医生存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解释自己身世,努力证明自己科学身份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张珍玉先生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和临床家,主张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继承发展中医理论;注重中医经典研究,提出了经典是中医理论源头活水的学术思想。强调《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之作是中医理论的根基,中医理论的源头活水,重视中医理论研究应从中医经典研究入手;对于经典理论的研究,不能为经典而经典,为文献而文献,要学以致用,将经典理论验之于临床,真正体现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2.
“读经典、拜名师、做临床”已成为当今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正统模式,得到全国名老中医的首肯。“读经典”重中之重就是要重新学习并系统研究《伤寒杂病论》。古方今用,用古方解决现代临床疾病,恰好经方为此开启了一扇窗。《伤寒杂病论》载方269首,内容丰富,疗效卓越,素有“众方之祖”之称。而现代人比较认同的观点为仲景之方即为经方,亦可认为《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系列处方就是今天重点所详细论述的经方。现在中医学将认知功能障碍归于“痴呆”范畴,分别从“痰、虚、瘀”等方面作系统论述,分轻重、明缓急、辨虚实来治疗此病[1],但多因病机复杂,辨证分期把握不准确,而导致临床疗效不确切。而在认知功能障碍领域应用经方,经多年临床验证,结合黄煌教授经方研究之成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故与同仁共享葛根汤、防己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经典制剂在认知功能障碍领域的应用心得。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中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铁涛教授(邓老)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中医学术界一致赞誉他为“中医一柱、一代大师”。他坚持传统中医之道,斯乃有恒,精究方术,做到涵泳古今,含英咀华;他矢志不逾地为中医事业兴废存亡、发扬光大而抗争不息,在很多场合和文章里提到“中医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它就泉古代的和氏壁一样,懂得的人才知道它是个宝,不然就会认为它是石头。”回顾中医的风雨历程,邓老喜忧参半,喜的是“发展中医”已成为国策,忧的是,当今存在乏人乏术的隐患。邓老在耄耋之年仍在奋笔疾书,摇旗呐喊,对事关中医药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发表文章和演说,《正确认识中医》一文就是其中之一。此文为中医界乃至医学界如何看正确看待中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不寐即失眠,在《伤寒论》中被称为不得眠、不得卧、不能卧、卧起不安等,此一类的病证,在临床上备受重视.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阐述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法则,丰富了治法和方药.“读经典,做临床”,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探讨不寐的发病及治疗,更好地将经典的精髓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5.
在校勘整理《玉机辨证》中,发现《玉机辨证》是明代医家徐彦纯、刘纯《玉机微义》的节略本;《玉机辨证》承《玉机微义》之内容,以"临床辨证"为宗旨,是一部简明中医临床读本;《玉机辨证》的作者并非柯琴,属托名之作;编纂者改斋氏应为受柯琴和刘纯医学影响的清末或民国时期一位中医临床医家;成书也应在清末或民国时期;书成之后未曾刊印,只有抄本传世。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根基,是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中医青年身为中医传承发展的重要承载者,理应从中医经典的研究与传承入手,为继承、弘扬、发展创新中医作出贡献。对于中医经典的传承,要学以致用,并将经典理论验之于临床,真正实践"读经典,做临床"的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对中医界对细辛的用量问题多有争论,中医临床中有“辛不过钱”的训诫,甚至在民间也都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的说法,警戒临床对细辛的用量当以小量(现代多以1钱做3g衡量)为慎。而中医最早的药学类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本将细辛列为上品,即可长服、久服,可延年益寿的一类无毒药物,因此,许多医家对此也提出了疑问,如张隐庵认为:“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学者不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人矣。”张锡纯亦认为“二钱非不可用”。很多医家在临床应用时也并不局限于“辛不过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一书的校勘特色,以期为后世研究《金匮要略》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分类整理《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中校文,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丹波元坚是日本江户时期汉方医学考证派的泰斗。《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其父《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以下简称《辑义》)的补注本,汇集三十年学术积累。《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书中广备精良校本,校勘态度严谨,运用“不径改原文”的校勘方式,结合医理,四校合参,对所校内容审慎从事,不随意否定,精详校勘经文,补订《辑义》未尽之处。[结论]《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是《金匮要略》的优秀注本,探析其校勘特色对当今中医古籍整理与《金匮要略》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读《医学教育》84年第5期登载的“中医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强化”(摘要)一文,颇受教益.笔者认为,除了学生方面外,教师讲课若能做到“五戒”,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戒念.教师上讲台是讲课,不是念书.照本念,学生疲乏欲睡,实在难以提起兴趣. 二、戒玄.把中医理论说得神乎其神.一临床教师带领学生实习时说:他一诊脉便能知患者十年前做的是什么梦.这不但没有起到吸引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反而使学生不信中医.  相似文献   

20.
王冰曾说:“三坟之书,俗久沦坠,人少披习,字多传写误”,所以先贤们都认为:“书非校不可读”。特别象《内经》这样的经典著作,因为流传年代久远,辗转抄刻,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就不可避免地渐渐造成许多衍、误、脱、倒的错误,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所以,阅读《内经》,校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也是读书做学问的一种手段,古今学者都非常重视。它的作用在于排疑、显真、明微,其内容是校出书中的衍误脱倒之误,以达到订讹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