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于2004-01开始介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控制,至2005—05ICU医院感染率由17%降至10.32%,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收住患者155例,年龄1.5~81岁。其中脑外科患者71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43例,电击伤2例,心肺复苏后3例,其他31例。使用呼吸机83例,气管切开17例,留置导尿97例,动静脉插管103例。155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6例,其中下呼吸道感染9例,泌尿道感染4例,局部感染2例,胃肠道感染1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SICU)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从建立健全SICU各项感染管理制度、强化知识培训、规范医疗行为、实行内部质量控制,重视重要环节管理等方面进行管理并严格实施。结果:加强SICU医院感染的科学化管理是提高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保证。结论:实施SICU科学化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性化管理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我科在护理部的倡导下,根据科室特点科学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人性化管理机制,实施护理特色服务:通过建立术前访视有效沟通机制,运用多媒体课体来讲述患者术后在ICU的一段经历,指导非语言交流技巧和舒适护理临床路径等方式解除了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加深了患者和家属对ICU医疗工作的理解。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症监护病房仪器的管理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潘瑶  李静 《护理学报》2000,7(5):40-41
ICU仪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危重病人的抢救质量,为保证ICU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改变了过去那种由护士长兼管的方式,设专门护士负责,建立健全仪器的管理制度,特别加强了仪器的正确使用;消毒和妥善保管等方面的管理,减少了仪器的损坏和丢失,使ICU的仪器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预防与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041-4042
我院新生儿科N ICU病房通过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使院内感染率有所下降,总结如下。1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1.1医务人员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1],因此,是否能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接触患儿前后及不同部位是否能够认真洗手,患儿使用的奶具是否清洗并消毒,均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1.2自身因素N ICU病室内的患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且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较薄,易擦伤而致皮肤细菌感染[2]。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儿皮肤的屏障功能脆弱,且皮肤内含水量较多,pH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2]。有研究表…  相似文献   

6.
宋伟  牟景敏  张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5040-5040
笔者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生率的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付俊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3052-3053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内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我院NICU院内感染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使院内感染率有所下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9-01-2010-12在NICU住院的1 461例患儿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l 461例住院患儿中有8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发生率为0.5%.结论 加强了监护和护理,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安全,提高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整体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全面实施,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对每位患者实施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切实体现了护理的人性化,促进了护理情感的职业化,也向传统的护理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教授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护理模式.通过对2007/2008年2 a间在我科实习的近100名护生的带教,对如何全面提高带教质量,适应新的护理模式,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严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6):1286-128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选择ICU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按照1∶1比例选择ICU患者未合并肺部感染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引起肺部感染有关的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63.67±10.12)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56.67%、机械通气46.67%、预防应用抗生素36.67%均高于无肺部感染组的(57.78±15.78)岁、25.00%、18.33%、20.00% (P<0.05),是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ICU肺部感染率较高,要对老年患者及时评估及干预,加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器械严格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1.1对象2003-01~2005-03我院ICU共收治713例,其中男534例,女179例,年龄13月龄~86岁,住院时间1~17d,平均住院4.8d。脑外伤156例,颅内肿瘤189例,脑出血78例,心胸外科手术89例,腹部手术123例,其他78例。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大多来自于急诊室、手术室,由于外伤、手术、全身麻醉和体外循环的创伤,此类患均需要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支持治疗,且病情瞬息万变、来势凶猛,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生命危险,患清醒后常因被置于生疏环境、复杂的仪器监测设施应用,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失衡.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入住重症监护病室的患进行了系统的健康教育,效果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神经外科是高危重症科室,尤其是随着重症病房的建立,工作难度加大,根据病房发展的需要,各类仪器的购置和使用也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如何在繁忙的工作,尤其是在紧急突发的抢救中保证各类仪器的良好运转,是护理管理者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1]。我科室现有呼吸机4台,各类心电监护仪器20余台,微量泵及输液泵20余台,同时还有气垫床10张,这些都是病房固定资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价值高、移动多、损耗大的特点。如果管理不到位,仪器就会使用混乱,同时科室要承担不必要的维修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探索,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死亡19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将我院2000-01~2005-12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死亡19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31例,女62例,男女比例为2.11: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黄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6):1439-1440
目的:探讨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我科自2005/2007年共收治2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医院内感染调查研究。结果:53例易感者中7例患者痰培养检出嗜麦芽假单孢杆菌,9例患者痰培养检出鲍曼氏不动杆勤务,30例患者出现霉菌感染,5例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切开处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绿脓杆菌。结论:监护病房院内耐药菌株、交叉感染、医源性感染均易院内感染,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介绍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仪器设备的管理措施,包括设立专职护士负责仪器管理、建立健全仪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APACHEⅡ评分评价骨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及预后,验证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68例危重患者的资料用APACHEⅡ进行评分以及预测病死率。结果:168例患者评分5-38(平均15.8)分,随着APACHEⅡ分数的增高,患者的实际病死率和预计病死率逐渐增高,呈显著正相关。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用于骨科ICU评估病情程度和预后以及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ICU)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ICU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以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1194份标本中分离出不动杆菌86株,总分离率为7.2%,在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好,耐药率最低为5.8%,其次为阿米卡星15.1%和环丙沙星25.6%。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ICU中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介绍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仪器设备的管理措施,包括设立专职护士负责仪器管理、建立健全仪器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的发展 ,导管侵入性治疗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并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救治水平 ,但由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抵抗力下降 ,加之环境操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院内感染屡见不鲜 ,致使抢救最终失败 ,医疗费进一步增加 ,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量消耗 ,现从护理角度就侵入性操作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关对策探讨如下。1 获得性肺部感染呼吸系统的医院感染在我国占医院感染的第 1位 ,在欧美发达国家居第 2位 ,获得性肺部感染主要是获得性肺炎 ,常见于人工气道和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1.1 危险因素  1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