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和甲状腺.激素等生化指标.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基线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在发病后90 d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神经功能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95例(67.86%),女性45例(32.14%),年龄35 ~94岁.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13例(9.29%),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17例(12.14%).98例(70.00%)转归良好,42例(30.00%)转归不良.转归良好组男性(x2=4.717,P=0.047)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r=5.564,P=0.018)患者构成比以及尿酸(t=2.602,P=0.010)、FT3(归2.406,P=0.017)和TSH(t=2.302,P=0.023)水平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年龄(泞-3.489,P=0.001)、空腹血糖(Z=-2.178,P=0.031)和基线NIHSS评分(归-8.009,P<0.001)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转归良好组TSH位于第1四分位数(<0.805 mU/L)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35%对42.86%;x2=10.204,P=0.003),而位于第4四分位数(>2.476 mU/L)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30.61%对11.90%;x2=5.488,P=0.020).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各种混杂因素后,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690,95%可信区间1.317 ~2.168;P<0.001),而基线TSH水平较高与转归良好独立相关(优势比0.520,95%可信区间0.408 ~0.867;P =0.007).结论 血清TSH水平较高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时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水平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确定CMBs的存在,应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水平.结果 共纳入48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51例存在CMBs(31.1%).CMBs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非CMBs组[(1.24±0.13)mg/L对(1.02±0.11) mg/L;=4.261,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ysC水平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增高1个标准差优势比4.063,95%可信区间2.142~8.127;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s数量随着血清CysC水平的升高而增多(r2=0.361,P=0.017).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血清CysC水平与CMBs独立相关,且CMBs数量随着血清CysC水平的升高而增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及其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例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同期健康体检及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36例作为对照组。按照CISS分型标准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检测所有患者的空腹血清Cys-C水平。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及其亚型与Cys-C水平的关系。结果 (1)观察组患者及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心源性卒中(CS)、穿支动脉疾病(PAD)亚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6±0.25)、(1.12±0.23)、(1.17±0.42)、(1.01±0.21)mg/L比(0.94±0.16)mg/L,均P﹤0.05);(2)LAA亚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高于PAD亚组患者(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水平血清Cys-C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19.148,95%CI:3.814~96.133,P﹤0.001);将观察组与对照组合并后,按照血清Cys-C水平进行五分位数划分,调整其他因素影响后,最高五分位数血清Cys-C水平对缺血性卒中影响显著(OR=4.461,95%CI:1.599~12.443,P0.05),并且血清Cys-C水平处于最高五分位数时,对LAA型影响更为明显(OR=7.075,95%CI:1.883~26.589,P=0.004)。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LAA型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颈部动脉彩超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再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共纳入38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6例(30.3%)无斑块,267例(69.7%)存在斑块,其中68例为稳定斑块,199例为不稳定斑块.斑块组血清TGAb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Z=-4.826,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Ab水平可能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07,95%可信区间1.001 ~ 1.012;P=0.016).稳定斑块组血清TPOAb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斑块组(Z=-2.114,P=0.035),但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并非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01,95%可信区间0.996 ~1.006;P =0.786).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抗体升高,尤其是TGAb水平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相关,但与斑块稳定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分析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灶体积、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学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9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脑梗死体积中位数将患者分为大梗死组(≥1.8 cm3;n=145)和小梗死组(<1.8 cm3;n=145).大梗死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小梗死组[(16.896±7.761) μmol/L对(13.039±4.477) μmol/L;=5.185,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17.893 μmol/L)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dds ratio,OR)2.75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28~7.375;P =0.044].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210)和中重度卒中组(NIHSS评分≥8分;n=80),中重度卒中组的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轻度卒中组[(16.861±7.689) μmol/L对(14.246±6.019)μmol/L;=3.052,P=0.00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水平并非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其他明确病因的卒中合并为非心源性脑栓塞组(n =244),心源性脑栓塞组(n=46)总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栓塞组[(19.639±8.409) μmol/L对(14.087±5.831) μmol/L;t =5.479,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最高四分位数组(> 17.893 μmol/L)为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 8.405,95% CI 1.719 ~41.106;P=0.009).结论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是大梗死卒中和心源性脑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血清总胆红素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为早期判断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和病因学亚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与早期功能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6年5~12月卒中登记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24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66例及预后不良组58例。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血清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按FT_3水平将患者分为低位水平(FT_3≤4.05pmol/L)、中位水平(FT_34.06~4.46pmol/L)和高位水平(FT_34.46pmol/L)。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体质量指数、心房颤动、白细胞计数、FT_3水平、C反应蛋白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FT_3低位水平患者较FT_3中位水平和高位水平患者预后不良比例明显增高(39.5%vs22.2%、15.8%,P=0.003)。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FT_3是患者早期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FT_3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严重程度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分为轻度卒中组(<8分)和中重度卒中组(≥8分),根据梗死体积中位数分为大梗死组和小梗死组.结果 共纳入10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性59例(55.7%),女性47例(44.3%),平均年龄(71.31±11.27)岁;对照组86例,其中男性45例(52.3%),女性41例(47.7%),平均年龄(73.56 ±9.32)岁;大梗死组(≥1.8 cm3)41例(38.7%),小梗死组(<1.8 cm3)65例(61.3%);轻度卒中69例(65.1%),中重度卒中37例(34.9%).缺血性卒中组基线血清sCD40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5.61±1.68) mg/L对(3.56±1.32)mg/L;扣9.236,P<0.01],缺血性卒中组入院14 d时血清sCD40L水平[(4.19±1.45)mg/L]较基线水平显著降低(P<0.01),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优势比(odds ratio,OR)3.35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681 ~4.056;P <0.001]和血清sCD40L(OR5.103,95% CI2.317 ~8.903;P <0.001)水平较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D40L水平较高(第4四分位数对第1四分位数,OR4.017,95% CI1.608 ~ 10.037;P=0.00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2.321,95% CI1.014 ~ 5.314;P=0.046)、皮质-皮质下梗死(OR 2.679,95% CI1.111 ~6.460;P=0.028)和梗死灶体积较大(OR 3.216,95% CI1.398~7.395;P=0.006)为中重度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sCD40L水平较高(第4四分位数对第1四分位数,OR 3.142,95% CI1.274 ~7.745;P =0.013)、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2.965,95%CI1.299 ~6.767;P=0.010)、皮质-皮质下梗死(OR4.750,95% CI 1.909~11.818;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8分(OR 8.509,95% CI3.432 ~21.094;P <0.001)为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sCD40L 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梗死体积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6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77例(进展组)和未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183例(非进展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发热情况、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梗死体积、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入院时舒张压、血脂指标、TOAST病因学分型及治疗用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患者高脂血症、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发热发生率和既往卒中或TIA史阳性率、基线NIHSS评分、空腹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非进展组,梗死体积大于非进展组,入院时收缩压低于非进展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偏高〔OR=1.31,95%CI(1.02,1.74)〕、既往有卒中或TIA史〔OR=1.14,95%CI(1.01,1.35)〕、基线NIHSS评分偏高〔OR=1.08,95%CI(1.04,1.13)〕、发热〔OR=1.01,95%CI(1.00,1.47)〕、纤维蛋白原偏高〔OR=1.04,95%CI(1.00,1.23)〕、入院时收缩压偏低〔OR=1.03,95%CI(1.01,1.13)〕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空腹血糖偏高、既往卒中或TIA史、发热、基线NIHSS评分偏高、纤维蛋白原偏高、入院时收缩压偏低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_4)水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210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者165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者45例;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189例和无斑块组21例,根据斑块稳定性将甲状腺功能正常者分为A组(无斑块,n=17)、B组(伴稳定斑块,n=31例)及C组(伴不稳定斑块,n=117例)。比较无斑块组与斑块组,A组、B组及C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症、卒中病史及吸烟、饮酒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FT_4水平];血清FT_4水平与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无斑块组与斑块组患者男性比例、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卒中病史、吸烟率、饮酒率、TC、HDL、LDL、FPG、Hcy及血清FT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高血压发生率、TG及血清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血清FT_4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FT_4水平[OR=0.462,95%CI(0.287,0.742)]是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A组、B组、C组患者男性比例、冠心病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卒中病史、吸烟率、饮酒率、TC、HDL、FPG、Hcy及血清FT_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年龄大于A组,高血压发生率、血清TSH水平高于A组、B组,TG高于B组,LDL高于A组,血清FT_4水平低于A组、B组(P<0.05)。结论血清FT_4水平是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浓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1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良好组185例,转归不良组126例.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7(4 ~11)分对3(2 ~4)分;Z=9.858,P=0.001]、既往2型糖尿病(29.4%对14.1%;x2=10.877,P=0.001)和TIA史(27.8%对17.8%;x2=4.335,P=0.037)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而SUA水平[(331.984±118.995) mmol/L对(363.276±100.743) mmol/L;t=2.497,P=0.013]和NIHSS评分<9分的患者构成比(63.5%对96.8%;x2 =59.562,P=0.000)显著性低于转归良好组.SUA较低四分位数组基线NIHSS评分和出院mRS评分更高(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增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997,95%可信区间0.995 ~0.999;P =0.016).结论 SUA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及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老年人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水平与认知障碍之间的关联。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行认知评估的26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及3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老年人,收集其人口学和各项临床数据,使用MoCA量表评价其认知功能。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血清TSH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及剂量反应关系,并亚组分析多种因素对认知障碍的影响。结果 认知障碍组(MoCA<26分,n=230)中SCH者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26分,n=62)中SCH者0例,2组SCH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结果显示,TSH与认知障碍发生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呈现U型曲线关系(P=0.047)。将SCH病人作为SCH组,将TSH水平正常的老年人按TSH水平的三分位数分为正常低组(0.41~1.48 mIU/L)、正常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纳入发病72 h内、基线MRI(包括梯度回波序列)未见出血且未行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7~10d后复查MRI,根据有无出血分为HT组和非HT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Fn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T的预测因素.结果 共纳入7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11例(14.10%)发生HT.HT组心房颤动(36.4%对9.0%,P=0.012)和心源性栓塞(36.4%对6.0%,P=0.002)比例显著性高于非HT组,基线平均收缩压[( 182.09 ±20.73)mm Hg(1 mm Hg=0.133 kPa)对(161.25±26.40)mm Hg,P=0.015]、平均舒张压[ (98.00±11.26) mm Hg对(86.60±15.21)mm Hg,P=0.020]和血浆Fn浓度[(4 835.04±756.30)μg/L对(3 849.44±1 289.18) μg/L,P=0.016]均显著性高于非H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n浓度[优势比(odds ratio,OR)1.001,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0 ~1.001,P=0.017]和心房颤动(OR 13.408,95% CI 1.963 ~ 91.592;P=0.008)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HT患者血浆Fn水平显著增高,血浆Fn水平可作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后非溶栓性HT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妊娠早期母体甲状腺功能及其抗体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估妊娠早期甲状腺疾病与产科并发症关系.方法 2 517名来自沈阳市10家医院妊娠12周内的妇女,测定血清TSH、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收集妊娠结局资料,评价妊娠早期TPOAb(+)、TSH升高或降低以及抗甲状腺药物或左旋甲状腺素钠(L-T4)治疗对产科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妊娠早期TSH升高妇女自发性流产发生率增加(8.69%对6.38%.P=0.048),并且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即可显著增加自发性流产发生率(9.50%对6.38%,P=0.009).TPOAb(+)组与TPOAb(-)组相比自发性流产发生率无差别(5.22%对7.41%,P=0.20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TSH水平升高、妊娠期间被动吸烟、年龄≥30岁均是妊娠期间自发性流产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OR=1.572,95% CI1.120-2.208;OR=1.432,95%CI1.012~2.025;OR=1.904,95%CI1.245 ~2.914).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药物治疗维持妊娠期间正常甲状腺功能可降低自发性流产的发生.血清TSH水平升高或降低、TPOAb(+)与其他产科并发症无关.结论 妊娠早期血清TSH水平升高是妊娠期自发性流产的危险因素;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经药物治疗维持妊娠期间TSH在正常范围可降低自发性流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初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和正常Fib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共纳入121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完成1年随访,其中30例(27.027%)复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ib水平高[优势比(odds ratio,OR) 13.23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2~152.077;P=0.038]、初次发病年龄大(OR1.321,95% CI 1.064~1.641;P=0.012)、体质指数高(OR 1.351,95% CI 1.001~1.823;P=0.049)、服用抗血小板药(OR 36.819,95% CI1.890 ~717.143;P =0.017)和降血压药(OR 50.765,95% CI3.198 ~805.878;P=0.005)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高Fib组卒中复发率显著性高于正常Fib组(Log-Rank检验,P=0.000).结论 血浆Fib水平增高、高龄、肥胖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血压药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EH患者167例,按照靶器官损伤(TOD)诊断标准分为单纯EH组79例,EH合并卒中组88例。测定每组入选对象的LP-PLA_2水平,比较各组间临床相关资料和LP-PLA_2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P-PLA_2水平对EH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_2是EH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99,95%CI:5.236~35.837,P0.01);在入选的危险因素中,LP-PLA_2的标化偏回归系数b'绝对值最大(b'=0.708)。结论 LP-PLA_2作为新型的炎性标记物,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EH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最大,可能为脑血管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早期预后情况。方法前瞻性、连续性纳入2017年4月至9月所有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发病3 d以内的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发病时间是否明确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随访发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醒后卒中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分析醒后卒中的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影响早期预后的因素。收集所有患者人口学及基线临床资料、影像学特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卒中病因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以及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间各因素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74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醒后卒中70例(25.5%),其中47例预后良好,23例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的危险因素、病情严重程度、TOAST病因分型及90 d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醒后卒中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醒后卒中组(P0.05)。醒后卒中患者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间入院NIHSS评分、入院NIHSS评分≥5分、入院GC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5分(OR=7.042,95%CI:1.770~28.013,P0.05)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醒后卒中与非醒后卒中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疾病严重程度、TOAST卒中病因学分型及早期预后,入院NIHSS评分≥5分是醒后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甲状腺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抑郁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 10 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 (卒中后无抑郁组 6 6例和卒中后抑郁组 4 3例 )。收集两组发病第 2天及第 14天两次空腹血清 ,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甲状腺功能测定 ,并与 4 0例正常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进行比较。结果 第 2天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卒中后抑郁组和卒中后无抑郁组比对照组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水平明显下降 ,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水平显著增高 ,卒中后抑郁组比卒中后无抑郁组的变化程度更显著 ;卒中后无抑郁组血清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增高 ,但卒中后抑郁组TSH水平升高不明显。第 14天甲状腺功能变化情况 :卒中后无抑郁组FT3、FT4 、TSH均恢复接近正常 ,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 ;卒中后抑郁组FT3、FT4 虽有恢复但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3组的TSH水平比较均无差异。结论 脑卒中患者甲状腺功能发生变化 ,而卒中后抑郁患者比无抑郁患者FT3、FT4 变化更明显 ,且恢复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水平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恶性脑水肿(MBE)的关系。方法 选取302例AIS患者,根据是否发生MBE分为MBE组和非MBE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NT-proBNP、NLRP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IS患者MBE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对AIS患者MBE的预测价值。结果 302例AIS患者共发生MBE 47例(15.56%)。与非MBE组比较,MBE组血清NT-proBNP、NLRP3水平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175,95%CI:1.089~1.267)、NT-proBNP(OR=1.002,95%CI:1.001~1.003)、NLRP3(OR=2.527,95%CI:1.745~3.661)为AIS患者MBE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NT-proB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简称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7例,按病灶体积分为小、中、大3个亚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为高危组(NIHSS〉8分)和低危组(NIHSS≤8分),选择60例非卒中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探讨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并分析胱抑素c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结果①缺血性卒中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20±0.40)mg/L,高于对照组的(0.86±0.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灶体积的增加,血清胱抑素c水平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47,P〈0.05。②卒中复发组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为(1.33±0.52)mg/L,高于卒中初发组的(1.12-4-0.2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但高危组患者的胱抑素c水平[(1.37±0.68)mg/L]高于低危组的胱抑素c水平[(1.15±0.2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同型半胱氨酸(Hcy,r=0.189,P=0.022)和极低密度脂蛋白(r:0.255,P=0.002)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173,P=0.036)呈负相关;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胱抑素c为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2.646,95%CI1.621-4.317,P〈0.01)。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病灶大小及严重程度有关,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及病情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于卒中登记的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连续选择2012年1-7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3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21例,其中进展性缺血性卒中32例(进展组),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189例(非进展组).运用卒中注册软件,连续登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引起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进展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颅内大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非进展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非进展组(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血管狭窄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686、3.339、10.777,P<0.05).结论 伴有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降低、颅内大动脉狭窄的卒中患者容易发展为进展性,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