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两端血管内压力差及支架置入术对压力差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2月在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11例,将压力导丝头端送至狭窄远端3cm处测量远端平均动脉压,导引导管置于近狭窄处测量近端平均动脉压,计算狭窄两端压力差;利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狭窄率与狭窄两端压力差的相关性,以Wicoxon检验比较术前的血管内压力差。结果1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得到完整的术前和术后压力差值,围术期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事件。术前狭窄率、压力差分别为64%~95%(74.18±8.70)%、5~72(15.64±19.64)mm Hg(1mm Hg=0.133kPa),术后分别为0%~30%(12.64±11.07)%、0~9(2.64±2.69)mm Hg。术前与术后狭窄两端压力差和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狭窄率与压力差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可以在改善狭窄率的同时减低狭窄两端压力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的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介入治疗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12月,就诊于本院的冠心病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单纯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的28例患者,行FFR测定,对12例病变血管FFR 0. 80和6例FFR≤0. 80且近端狭窄压力陡峭回升≤15 mm Hg的患者纳入药物治疗组,暂不行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而只给予药物治疗;对10例FFR≤0. 80且压力陡峭回升 15 mm Hg的患者纳入PCI+药物治疗组,于近端狭窄处植入至少一枚药物涂层支架并给予药物治疗。连续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和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药物治疗组和PCI+药物治疗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能可靠地预测心肌桥合并近端临界狭窄病变患者的心肌缺血风险并指导治疗决策,可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进一步检测冠状动脉(冠脉)内压力导丝应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方法对44例冠心病病人53支冠脉血管使用压力导丝测量冠状动脉狭窄远端的压力,计算冠脉流量储备分数(FFR).结果53支靶血管直径狭窄(75.17±20.74)%,47支静态FFR0.78±0.21,32支病变静态FFR≥0.75(0.90±0.06),血管直径狭窄(65.21±20.80)%,腺苷激发后仍有15支病变血管的FFR≥0.75,其直径狭窄(53.20±10.26)%,未行介入处理.介入治疗38支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由术前(83.84±17.09)%降到术后(15.50±9.82)%,FFR在静态、介入后、介入后腺苷激发时分别为0.70±0.22、0.96±0.05、0.92±0.05(P<0.0001).静态FFR与病变直径狭窄程度呈线性关系(γ2=0.44,P=0.0004).结论压力导丝有类似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导丝的操纵性,在绝大部分病人可代替PTCA导丝使用,安全可靠;FFR能准确地反映病变的狭窄功能严重程度,帮助医师更客观地选择介入治疗的适应证及判定治疗效果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正>1993年Pijls等提出了通过压力测定推算冠状动脉血流的新指标——血流储备分数(FFR)。FFR被定义为狭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心肌最大血流量与理论上同一支冠状动脉无狭窄时心肌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的比值。目前,FFR适应证主要包括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弥漫串联病变、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及分叉病变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FFR需要一根压力导丝来测量狭窄病变远端的冠状动脉压力,通过  相似文献   

5.
正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 FFR)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功能学指标,即有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心肌最大血流量与同一冠状动脉无狭窄病变时心肌所能获得的最大血流量的比值,可简化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远端平均压力(Pd)和病变近端平均压力(Pa)的比值,即FFR值,其判断引起心肌缺血的界限值为0.80[1-3]。有临床研究证实,FFR值0.80提示该病变需要血运重建,FFR值0.80提示该病变引起心肌缺血的可能性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术前DSA检查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新发脑梗死发生特点及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行CEA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2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由CT血管成像(CTA)或DSA检查评估。所有患者分别于CEA术前7 d、术后3 d内行MR检查。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不同,将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CTA组和DSA组,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后新发脑梗死MR特征进行组间比较;并进一步对CTA组和DSA组内术后新发脑梗死发生与否进行亚组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脑梗死,将所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新发脑梗死组与无新发脑梗死组,并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临床资料。将术后有无新发脑梗死组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相关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术后新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1)2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CTA组163例(69.1%),DSA组73例(30.9%)。与CTA组比较,DSA组患者既往卒中史和多血管病变比例更高,CEA手术时间更长,组间差异均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最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 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导致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经典手术,术前与术后超声评估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PBMV)在老年及瓣膜钙化程度重的患者中的 6个月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行PBMV患者 6 82例 ,以血液动力学评价术前及术后即刻左房压、肺动脉平均压、二尖瓣跨瓣压差及二尖瓣瓣口面积 ;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和术后 6个月二尖瓣口面积及跨瓣压差。 结果 PBMV有效缓解二尖瓣口的机械性狭窄 ,引起左房压、二尖瓣跨瓣压 ,肺动脉压力下降及二尖瓣口面积 (MVA)增加 ,两组患者均获益 ,老年组分别平均下降 (9 1± 1 1)mmHg、(10 9± 2 2 )mmHg、(9 1± 1 5 )mmHg、MVA增加 (0 5 2± 0 16 )cm2 ;非老年组分别为 (8 9± 2 4 )mmHg、(7 3± 0 8)mmHg、(7 3± 2 3)mmHg、MVA增加 (0 6 6± 0 11)cm2 。超声随访结果显示 ,PBMV疗效稳定。 结论 PBMV较为明显的改善二尖瓣狭窄症状 ,具有微创、低风险的特点。适用于瓣膜钙化重、条件差和高危围术期而不适合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与压力血流储备(FFR)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经过冠状动脉造影(QCA)分析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住院患者78例,排除20例,共计58例患者入选。对QCA测定直径狭窄30%~50%临界病变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血管内超声组29例,压力血流储备组29例。通过压力导丝测定相关数值<0.75,IVUS最小管腔面积≤4.0mm2或者面积狭窄率≥70%的患者,积极给予介入干预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围手术期间以及1年随访的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IVUS组依据临界病变的指标进行判定,有8例超出临界病变的标准,其中发现前降支病变5例,混合斑块1例,6例明显钙化灶;依据FFR数值<0.75患者共计7例,给予介入干预治疗。术后给予规律冠心病二级预防。IVUS组3例失访,随访率90%。1例再发作心绞痛入院介入治疗;FFR组4例失访,随访率86%。3例再发作心绞痛入院介入治疗。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多易损斑块等情况,联合QCA结合FFR能够提供临界病变患者危险分层依据,术中、术后FFR值越高,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就越低,患者长期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左冠状动脉(冠脉)主干分叉病变处主支置入支架后分支血管(回旋支)口部受累后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介入治疗的安全合理性。方法:连续选择35例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给予LM-LAD跨越式支架置入术(Cross-over),经定量冠脉造影(QCA)测量术后LCX口部狭窄程度,狭窄≥75%给予FFR测量,FFR0.8给予支架干预,并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术后FFR0.8组的LCX口部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狭窄75%组最大[(0.2±0.6)mm∶(0.6±0.4)mm∶(1.5±0.2)mm,P0.001];FFR0.8组的LCX口部狭窄最重,狭窄75%组最轻[(94.2±2.5)%∶(81.6±4.7)%∶(53.8±13.1)%,P0.001];FFR0.8组的FFR值比FFR≥0.8组显著减小[(0.71±0.11)∶(0.85±0.12),P0.001],两组QCA数值与FFR数值显著相关(r=-0.94,P0.001)。3组MA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FR可显著减少左主干分叉病变Cross-over支架术后受累LCX口部的介入治疗,且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是造成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发病的危险性明显升高。近年来,随着颈动脉、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病变外科治疗方法的发展旧圳,治疗前后应用血管超声综合评估狭窄血管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压力导丝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PCI患者超敏肌钙蛋白(hs-cTnT)测定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内科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4例),术前检测hs-cTnT,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所有患者皆行压力导丝检测血流储备分数(FFR)。根据FFR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PCI组。对照组:FFR0.75,药物保守治疗;PCI组:对FFR0.75,行PCI治疗,其中PCI组根据hs-cTnT值又分为hs-cTnT升高组(≥0.034 ng/ml)和hs-cTnT正常组(0.034 ng/ml)。计数PCI组中血管病变数及支架数,比较三组患者住院和随访期间发生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靶血管重建等主要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与hs-cTnT正常PCI组比较,hs-cTnT升高PCI组在冠状动脉双支或三支病变血管数(46.90%vs.33.30%)、人均支架置入数(1.8 vs.1.1)均增高(P0.05)。hs-cTnT升高(0.526±0.088 ng/m L)PCI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hs-cTnT正常PCI组和对照组(P0.05);而hs-cTnT正常(0.019±0.011 ng/m L)PC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意义。结论 hscTnT检测联合FFR检查可以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且可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血流储备分数(FFR)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non-IRA)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全血运重建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已成功行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拟分期PCI治疗(间隔≥7 d)non-IRA的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FR指导下完全血运重建组(FFR组)45例和冠状动脉造影指导下完全血运重建组(CAG组)45例。FFR组狭窄>90%的non-IRA病变直接行PCI治疗,对狭窄70%~90%的病变行FFR检查,仅对FFR<0.80的non-IRA行PCI治疗;CAG组对狭窄≥70%的non-IRA依据术者经验行PCI治疗,处理的靶血管参照血管直径≥2.5 mm。比较两组PCI时间、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围术期并发症,随访患者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FFR组支架置入数量[(1.68±0.75)枚比(2.83±0.54)枚,t=7.662,P<0.001]和造影剂用量[(164.8±35.7)ml比(195.0±41.9)ml,t=4.271,P=0.04]均明显少于CAG组;术后随访6个月,FFR组再次血运重建率显著低于CAG组(4.7%比19.5%,P=0.04),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在FFR指导下对non-IRA行分期完全血运重建可减少支架置入数量、造影剂用量及术后6个月再次血运重建率。  相似文献   

16.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治疗肺动脉瓣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治疗肺动脉瓣狭窄术前、术后肺动脉一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的变化,以评估手术效果。方法2004-2007年吉林心脏病医院心内科诊治16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3~57岁。首先通过右室左侧位造影,根据肺动脉瓣环直径选择扩张球囊;用右心导管测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差及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A瓣压差的方法分别测定扩张前、后压差变化;并于术后随访平均(23.2±12.4)个月,以心电图、超声心动、X线为随访指标。结果16例PBPV患者术后即刻肺动脉-右心室收缩压峰值压力阶差由术前的39-203mmHg降至2-95mmHg(P〈0.01),术后心脏彩超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的34~179mmHg降至4-48mmHg(P〈0.05)。术后(23.2±12.4)月多普勒测跨肺动脉瓣压差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PV可显著缩小压差,其治疗肺动脉瓣狭窄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狭窄评分(CCTA-SS)在定量评估缺血相关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为左前降支单支病变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疑似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1周内接受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分析影像特征并计算CCTA...  相似文献   

18.
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过程中作冠状动脉超声造影心肌灌注显象(Contrast perfusion echocardiography)检查,以检验该项新技术在表明球囊阻断冠状动脉后左室运动障碍范围的效验。14例男性病人择期施行单支冠状动脉成形术,年龄55±11岁。13例为单支病变,冠状动脉狭窄在70%以上,多局限于近端,仅1例狭窄在远端,另1例近端和远端各一处狭窄,再1例为双支病变,左右冠状动脉均有狭窄。总计,左前降支狭窄8例,回旋支狭窄3例,右冠状动脉狭窄3例。在完成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后,每例病人的跨狭窄处压差均降至15mmHg以下,14例病人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了46例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的护理配合。方法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管处于临界病变时,通过压力导丝对冠脉FFR的测定,根据测定的结果决定是否行介入治疗。结果46例患者共59处病变行FFR测定,测出其中19处病变的FFR值〉0.75,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其余40处病变FFR值≤0.75,行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复测FFR均〉0.91。结论在整个术程中,除要求护士熟练掌握FFR的操作程序以及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外,正确把握腺苷药物使用的时机是整个术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复合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策略及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5例复合先心病患儿,先心病类型包括: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房间隔缺损(ASD);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P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ASD合并PDA;ASD合并VSD;PDA合并VSD;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PA/IVS)合并PDA和卵圆孔未闭(PFO);主动脉瓣狭窄合并PDA;PDA合并肺隔离症.分别行射频打孔,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ASD封堵术,侧支血管堵塞术.结果:55例患儿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55例行介入堵闭均未见残余分流,堵闭器位置良好;30例行PBPV术,跨肺动脉瓣压差由术前平均(63.4±36.3)mmHg(1 mmHg=0.133 kPa),下降到术后平均(18.1±13.0)mmHg(P<0.01);1例行PBAV术,跨主动脉瓣压差由术前90 mmHg下降到术后50 mmHg;3例PA/IVS行射频打孔和PBPV术,术后肺动脉瓣开放满意,血氧饱和度维持良好.结论:复合先心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有效,但手术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应该在较大心血管医院开展,并由有较丰富导管操作经验的医师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