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前血管结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次全闭塞(狭窄率95%~99%)或完全闭塞,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平均年龄(61±9)岁。根据DSA结果,将107例患者分为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63例和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4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病变各段血管内径、病变的位置(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管腔内回声特征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是否开放、与血管再通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完全性闭塞组患者远心段血管内径较次全性闭塞组明显增宽[(4.1±1.1)、(3.2±0.8)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闭塞位置与手术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0);血管腔内均质回声(低回声与等回声)充填者的再通率[94.1%(16/17)和86.7%(13/15)]均明显高于不均质回声患者的再通率[0(0/12),P0.01]。在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患者中,颈内-外侧支动脉开放时CEA的再通率增加[70.0%(14/20)比0%(0/3)]。总体比较,颈动脉次全性闭塞组较完全性闭塞组的再通比率明显升高[90.5%(57/63)比65.9%(29/44),P0.01]。结论颈动脉管径正常或增宽、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及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与血管再通密切相关。术前超声检查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实施后再通性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青中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初步探讨这类人群的最佳冠脉再通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08年10月224位因STEMI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心脏内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患者,入院后给与静脉溶栓或经皮球囊扩张术(PTCA)的首次再通治疗,根据其后8 d的CAG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植入组(n=160,男/女=132/28)和未植入支架组(n=64,男/女=64/0)。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病变情况以及首次再通治疗后8 d和6个月的CAG情况。结果:①未植入支架组患者年龄(32±3)岁,显著小于支架植入组(58±7)岁,P0.01;男性患者比例显著增高;并发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血脂症患者的比例和体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植入支架组;无1例既往发生过心梗或心绞痛症状;疲劳和饮酒是其发病的主要诱因(均P0.01)。②首次血管再通治疗后8 d CAG结果:未植入支架组全部是前降支单支病变,而植入支架组有148例患者为多支病变(P0.01);受累血管的前向血流未植入支架组全部达到TIMIⅢ级,植入支架组仅有88例患者(P0.01);受累血管管腔狭窄程度前者为(37±10)%,显著轻于后者(82±8)%,P0.01。6个月CAG复查结果:受累血管的前向血流两组患者均达到TIMIⅢ级;管腔狭窄程度两组无显著差异,而且未植入支架组的管腔狭窄程度显著优于首次血管再通治疗后(P0.01)。结论:对下列患者植入支架应慎重:①年龄≤40岁;②梗塞血管再通后CAG示:受累血管壁光滑且管腔狭窄≤50%;③无其他需要行PCI处理的冠脉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为脑梗死,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血流进行测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对管腔狭窄率、FFR(远端压力/近端压力比率)和跨病变压差(近端压力-远端压力)进行测定。对血管狭窄率与FFR和跨病变压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通过狭窄,并完成FFR及跨病变压差的测定。支架置入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FFR、跨病变压差分别为(84±6)%、0. 67±0. 15、(32±7) mmHg,术后分别为(30±10)%、0. 82±0. 11、(18±9) mmHg,术后血管狭窄率、跨病变压差明显低于术前,FF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术前血管狭窄率与FFR、跨病变压差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 86、0. 96,均P 0. 01)。患者应用压力导丝测定FFR、跨狭窄压差时均未出现血管刺通破裂引起脑出血及血管夹层。结论应用FF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介入治疗评估是可行且安全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糖尿病 (DM )合并冠心病和非DM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作对比研究。方法 从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1月对 2 4 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 (PTCA) ,其中DM患者 30例 ,非DM患者 2 13例 ,PTCA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疗效。结果 DM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重 ,复杂病变多 ,多支病变比率高 (43.3% )、非DM组多支病变比率为 16 .9%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PTCA术后 :DM组术前平均狭窄 (91.3± 12 .6 ) % ,显著高于非DM组 (86 .7± 5 .7) % (P <0 .0 1) ,术后残余狭窄DM组为 (15 .7± 9.7) % ,非DM组为 (7.3± 3.1) % ,临床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92 .3%与94 .2 %。结论 PTCA是合并DM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即时再通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血管内治疗或复合手术对开通各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与神经外科接受单纯血管内或复合手术治疗的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12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经DSA明确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或颈内动脉残余管腔存在难以测量的严重狭窄,并伴有远端管腔塌陷、前向血流延迟。依据DSA结果,结合颈内动脉的闭塞节段、残端形态、远端管腔血流、侧支循环等特点,将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程度由轻至重分为5型(Ⅰ~Ⅴ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124例患者分为单纯血管内治疗组(81例)和复合手术治疗组(43例)。比较两组手术方式治疗各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1)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Ⅰ、Ⅱ、Ⅲ、Ⅳ、Ⅴ型的血管成功再通率(占比)分别为96. 6%(28/29)、93. 8%(30/32)、86. 7%(26/30)、70. 8%(17/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 695,P 0. 01)。单纯血管内治疗组血管成功再通率低于复合手术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 0%(64/81)比95. 3%(41/43),χ2=5. 778,P=0. 016],两组Ⅰ、Ⅱ、Ⅲ、Ⅳ型血管成功再通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单纯血管内治疗组患者发生过度灌注4例,其中有1例发生脑出血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4. 9%(4/81);复合手术治疗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例、过度灌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 7%(2/4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05,P 0. 05)。(3)术后6个月随访成功再通患者,单纯血管内治疗组和复合手术治疗组患者再狭窄率分别为6. 2%(4/64)和4. 9%(2/4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 087,P 0. 05)。结论对不同程度症状性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成功再通率随慢性闭塞分型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复合手术治疗可能更有优势,单纯血管内治疗与复合手术治疗在安全性及再狭窄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糖尿病伴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患者122例,按手术方式分为DCB组和DES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选择性定量冠脉造影,观察两组患者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率、管腔增加及晚期管腔丢失等指标。术后随访两组6个月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术后即刻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率及管腔即刻获得,DES组分别为(3.26±0.35) mm、(2.8±1.4)%、(2.64±0.22) mm, DCB组分别为(2.82±0.22) mm、(14.5±5.0)%、(2.21±0.2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CB组靶血管晚期管腔丢失小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期间,DCB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3.4%、3.5%,DES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及MACE发生率分别为6.0%、9....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 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931、3. 865,P值分别为0. 047、0. 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 771、1. 522,P值分别为0. 052、0. 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31例分叉病变患者(主支狭窄50%,分支开口狭窄70%;分支血管参考直径≥2mm),单纯应用药物涂层球囊处理分支血管,观察手术成功率、分支血管血流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9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记录随访过程中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31例患者33个分叉病变中位于前降支/对角支占57.58%,回旋支/钝缘支占30.30%,右冠状动脉/后降支或左室后支占12.12%。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并且全部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完成。其中2列患者出现分支血管夹层(1例TIMI血流2级)进行补救性药物洗脱支架植入。围手术期及术后临床随访(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74.19%的患者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仅1例行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TLR)。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为(0.13±0.25)mm。结论单独药物涂层球囊策略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分支血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查阅了1970~1990年梅奥医院诊治的168例颈内动脉夹层分离(ICAD)患者和椎动脉夹层分离(VAD)患者的病历,除7例不符条件外,经血管造影证实ICAD患者135例,VAD患者26例。根据国际头痛学会(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制定的标准对患者发生的各种头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AD)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选择经DSA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的VAD患者28例。25例表现为后循环缺血(PCI),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25例PCI中的21例患者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mg/d)治疗,3例给予血管内治疗;3例SAH患者中,2例实施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椎动脉闭塞术。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并对疗效进行随访。结果①28例患者中,24例有明确的病因或诱因,分别为头颈部异常运动(15/24,53.6%)、动脉粥样硬化(4/24,16.7%)、上呼吸道感染(12.5%,3/24)、血小板增多症和酗酒(各4.2%,1/24),原因不明4例。②28例患者中,25例(89.3%)有PCI症状,其中21例为后循环急性脑梗死,4例为反复短暂性眩晕发作。3例(10.7%)为SAH。③DSA或CTA确诊30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有VAD。16支(51.6%)表现为"线样征",9支(29.0%)为梭形或囊形动脉瘤,6支(19.4%)为"珠线征",2支(6.5%)为双腔征。夹层最多位于V4段(71.0%,22/31),其次为V2段(19.4%,6/31)。④25例PCI患者中,药物治疗的21例中19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不良;9例复查CTA或DSA,4例血管狭窄程度减轻,4例狭窄程度无明显变化,1例椎动脉自行闭塞。血管内治疗的3例,预后均良好,复查CTA未发现血管再狭窄或动脉瘤复发。3例SAH患者中,2例行血管内治疗者的预后良好,复查CTA未发现动脉瘤复发;1例因家属拒绝手术而仅采用药物治疗,再发SAH后死亡。结论根据VAD患者的不同临床特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后,剩余非IRA严重狭窄再次PCI或药物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2-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普陀区中心医院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190例,一组(129例)仅对罪犯血管实行了再血管化;另一组(61例)实行分期介入手术达到完全再血管化,随访2组患者预后.结果 仅处理罪犯血管组平均年龄高(P<0.05).随访期间死亡事件发生率高(P<0.05).在高危患者亚组,完全再血管化组预后好.在低危亚组,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高危患者,应尽可能对大于70%的狭窄实行完全再血管化.对于非高危且不伴有明显缺血症状的患者对其非IRA病变采用保守治疗可达到与完全再血管化治疗类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状血管病变特征对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CAG)随访支架术后患者共 110例 ,定量 (QCA)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靶血管造影结果 ;比较支架术前靶血管及患者临床资料 ,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术前靶血管解剖学和临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再狭窄组中术前甘油三酯有增高趋势 ,但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单因素分析表明 ,再狭窄组血管术前狭窄程度、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和病变分型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术前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和病变分型是再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OR值分别为 0 .12 0和 2 .6 4 2。结论 :冠状血管病变特征对支架术后再狭窄具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紫杉醇涂层球囊(DEB)对比切割球囊治疗直径2.5mm以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的疗效。 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应用PCB或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所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均2.0mm0.05。(2) 介入治疗前DEB与切割球囊参考血管内径分别为2.76±0.4 mm和2.81±0.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1 ±0.3mm vs 0.96±0.5 mm,P>0.05));两治疗组间术前直径狭窄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3) DEB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切割球囊组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对角支靶病变D型夹层累计前降支主干,行前降支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好转。(4)两组患者前期血管造影: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42±0.38 mm vs 2.33±0.41 mm)、直径狭窄率(15.6%±7.82vs 16.3% ±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12月随访,相比于切割球囊组,DEB组的段内分析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97 ±0.75mm vs 1.78±0.73 mm,p <0.05),且直径狭窄百分数更低(18.8% ±16v25.2% ±19,p <0.01);DEB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更低(6.1% vs 15.2% ,P<0.05),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平均值更小( 0.34±0.04mm vs 0.46±0.05mm,P<0.05)随访期间两组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 vs 15.1%,P> 0.05);切割球囊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中,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相比于切割球囊,药物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1983年1月至1985年8月间,连续281例心绞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并获得成功(残留内径狭窄<50%),包括189例单支冠脉病变(内径狭窄>70%)患者和92例(单一明显心肌缺血区的)多支冠脉病变(1支内径狭窄>70%,另支内径狭窄>50%)患者。单支病变患者PTCA成功后,均视为完全再血管化。多支病变患者PTCA成功后:19例无一支残留内径狭窄≥50%,视为完全再血管化;73例未扩张成形的一支残留内径狭窄》50%,视为不完全再血管化。PTCA后,随访12±4(6~18)个月。多支病变组同单支病变组相比:临床改善者较少(81%对95%,p=0.001),心绞痛消失者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比分析 49例老年 (86支血管 )和 6 1例老年前期 (98支血管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结果。结果 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病变较多 ,在复杂病变内置入支架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 ;手术即刻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 98.0 % ;术前病变平均狭窄率为 (94.5± 5 .6 ) % ,术后残余狭窄率为 (7.4± 8.2 ) % ;因球囊扩张不理想置入支架的为 45 .0 % ,因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并发夹层或濒临闭塞而置入支架的比率高于老年前期组。出现严重并发症 1例(2 .0 %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近、远期疗效。方法: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且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接受了主支CYPHERTM支架及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术,术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76例中有35例行吻合球囊扩张术,主支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分支残余狭窄<50%,住院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或死亡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8.3±1.9)个月,有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无心肌梗死或死亡。冠状动脉造影的随访率81.6%,主支平均晚期管腔丢失(0.08±0.02)mm,分支血管晚期管腔丢失(0.20±0.05)mm。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26%。结论:应用主支CYPHERTM支架和分支血管球囊扩张的方法治疗分叉病变安全、可行,并可有效防止主支血管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48例老年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患者脑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入院后详细神经系统查体,行头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成像及CT血管造影(CTA),采用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切除术研究协助组(NASCET)狭窄测量标准,根据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狭窄率50%~70%),重度狭窄(狭窄率70%)。结果CTA共检测出82条病变血管,大脑前动脉13.4%(11/82),大脑中动脉17.1%(16/82),颈内动脉41.5%(34/82),大脑后动脉8.5%(7/82),椎-基底动脉19.5%(14/82)。轻度狭窄血管39.1%(32/82),中度狭窄血管34.1%(28/82),重度-狭窄-闭塞血管26.8%(22/82)。单支血管病变病例12.5%(6/48),2支血管病变病例27.1%(13/48),3支或以上血管病变病例60.4%(29/48)。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大动脉为主,多支动脉同时受损;颈内动脉狭窄是老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病变程度以轻、中度狭窄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冠状动脉旋磨联合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行旋磨介入治疗的患者18例,分析手术即刻成功率、住院期间及心血管事件随访情况。结果 18例经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旋磨靶血管中左主干+左前降支2例(11.1%),左前降支13例(72.2%),左回旋支2例(11.1%),右冠状动脉1例(5.6%)。术中需主动脉球囊保护1例(5.6%),冠状动脉夹层2例(11.1%),慢血流1例(5.6%)。8例患者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手术前后管腔最小直径、最小直径狭窄率、管腔有效面积分别为[(2.06±0.38)mmvs(4.00±0.76)mm,(73.26±7.02)%vs(16.25±5.18)%,(4.53±1.50)mm2 vs(12.54±6.19)mm2,P=0.000]。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事件发生。结论旋磨联合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严重钙化病变可以去除或减轻钙化斑块、增大管腔,提高严重钙化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及多排螺旋CT造影(CTA)对113例疑诊为腹部血管源性腹痛的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动脉管腔有无斑块、夹层、血栓等,观察动静脉管腔的彩色多普勒特征,测量狭窄处收缩期峰值速度,观察远段血流频谱特征;利用软件SPSS13.0计算CDF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其与CTA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CDFI诊断的真实性及可靠性。结果经CTA检查确诊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阳性患者为24例、阴性89例;CDFI检查阳性23例、阴性90例,包括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13例,血栓栓塞5例,孤立性夹层并血栓3例,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2例,漏诊远段血栓栓塞5例,远段孤立性夹层3例,误诊SMA狭窄4例,远段血栓栓塞3例;CDFI检查诊断的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2.13%,Kappa值为0.597(95%CI:0.413~0.781)。结论 CDFI检查对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病变的部位、程度、有无血栓和夹层,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肠系膜血管源性腹痛的诊断及病因筛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血管超声对颈动脉次全或完全闭塞病变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再通患者的近、远期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动脉闭塞性病变,并接受CEA治疗的患者共107例,其中次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率95%~99%)63例,完全闭塞44例。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采用门诊随访、电话跟踪的方式,超声随访手术再通患者术后1周及3、6、12、24个月的情况,记录CEA术后患者临床预后、血管再狭窄、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1)107例患者手术后再通86例(80.4%),未通21例(19.6%)。术后30d内卒中及死亡发生率为4.7%(5例),其中次全闭塞组发生率为4.8%(3例),完全闭塞组为4.5%(2例)。(2)术后1周内再通患者的患侧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及血管搏动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120±39)cm/s比(60±17)cm/s,(50±18)cm/s比(33±11)cm/s和0.96±0.20比0.6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颈动脉超声显示再通患者原病变局部血管内径均较术前增宽[分别为(4.4±1.1)和(3.6±1.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超声随访颈动脉再通患者69例,时间为1~60个月,中位数为12个月。术后1~6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5.6%(66例),6~12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12~24个月血管通畅比率94.2%(65例),2年以上血管通畅比率91.3%(63例)。结论血管超声可对颈动脉闭塞性病变CEA后血管再通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的跟踪随访,判断血流改善程度,及时发现术后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