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川崎病(Kawasaki diease,KD)是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以全身中、小血管炎和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为主要病理改变,血管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因此川崎病已引起儿科医师的广泛关注。川崎病造成心血管损害的危险因素较多,现对我院64例KD患儿发生冠脉扩张(CAL)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苏武珍 《中原医刊》2006,33(18):68-6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急性全身性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本病心血管受累最著,其严重并发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已超过风湿性心脏病而成为小儿主要的后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KD),是一种以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由于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而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部分KD病例早期不易被诊断,进而延误早期治疗,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影响预后.本文将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收住的7例川崎病误诊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如冠状动脉并发症的诊疗方面。本文就如冠状动脉损害的影像学检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儿童心血管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园海  项如莲 《医学综述》2003,9(7):420-422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 ,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由日本川崎富作于 196 7年首次报道 5 0例[1 ] 。其主要特点为发热、皮疹、手足红斑和硬性水肿、球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充血和淋巴结肿大。该病多见于婴幼儿 ,目前在中国、美国和日本 ,KD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科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的主要危险是心脏并发症 ,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并认为与青壮年心源性猝死和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2 4 ] 。1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病理KD系原因不明的全身性中、小血管炎 ,免疫系统活化和普遍的血管炎…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可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病变,甚至可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机制对预防及治疗KD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积极作用。本文综述近年来对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张忠浩  崔红 《中国医刊》2008,43(1):59-6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故称为“川崎病”,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病因之一,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1川崎病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自日本首例报道后,我国台湾和大陆也相继于1976年和1978年报道KD有关资料。近30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许多国家和地区做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发现KD具有区域流行性、明显季节性、疾病自限性,以及高发于婴幼…  相似文献   

8.
周倩沁  吴军华  邱海燕 《浙江医学》2019,41(13):1443-1446
川崎病(KD)属于急性发热的、自限性的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中小型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其中心血管系统损害是最主要的并发症,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严重者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及猝死。近年来,KD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然而,目前关于KD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K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等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典型性川崎病(atypical Kawasaki disease或incomplete Kawasaki disease)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据文献不完全统计约占川崎病(KD)的10%~25%,所谓非典型性KD是指未达到典型KD的诊断标准,但疾病的发展经过符合KD的特点,并且已排除其他疾病,或者具有典型心血管并发症者[1,2]。了解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KD的主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本文通过观察36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动态变化,探讨其参数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KD)即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血管炎综合征,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本病心血管受累最显,心肌梗死是其主要死因。近年我国川崎病发病人数增多,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常出现误诊。本通过对6例误诊病例的分析,探讨KD不同时期临床特点,减少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2.
川崎病(KD)是一种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自日本医生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描述本病以来,该病已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报道嵋。我国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患儿可出现冠状动脉损伤。本文探讨KD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其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冯卫文 《右江医学》2010,38(4):483-485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1967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故称为“川崎病”,其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日益受到重视。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逐年增加,如未经治疗约有15%~25%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在美国川崎病已经超越风湿热成为儿童期获得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小儿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同时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已成为儿科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有研究证实导致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最可能原因是延误诊治,现将我科2002~2007年10月收治的23例患儿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引起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目前认为KD是一种免疫介导性血管炎,除引起冠状动脉损伤已被重视和公认外,尚可累及其他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损害。我科2001-2005年共收治川崎病合并无菌性脑膜炎患儿8例,观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KD)以急性发热、皮肤粘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点,治疗不及时可遗留冠状动脉损害等并发症。现将自2001—09~2002—12收治的78例KD患儿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爱民 《河北医学》2004,10(3):270-271
川崎病(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冠状动脉病变是本病严重并发症,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46例KD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8.
小儿川崎病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kawasgki diseast,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J],其发病率国内外近年来均有增多趋势,其严重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19.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全身血管炎的疾病.该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儿童,约15%~25%未经治疗的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简称冠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生命[1].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有效防治冠脉并发症[2].本文观察了39例KD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与血小板计数及其动态变化,探讨上述参数在KD并冠脉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至今病因尚未明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该病基本病理改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主要侵犯大、中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尤以冠状动脉瘤(CAA)和冠状动脉狭窄最为严重,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和猝死。KD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首要原因,经过近40年来的努力,在KD的治疗上取得了许多新进展。笔者现就近年来KD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