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破裂后具有高致死、致残风险.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破裂风险预测、诊疗决策及治疗预后等均是医师在动脉瘤诊疗中关注的问题.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能够很大程度上在诊疗中辅助临床医师.该文对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动脉瘤诊疗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作为一种快速、廉价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检测到瘤体直径<3mm的颅内动脉瘤。3D-CTA可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和大小,评价瘤颈部与瘤体、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模拟手术入路,为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案提供直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3D打印是通过对原型实施数字建模,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对象物品的复制或创制过程。3D打印可完成个体化复制,实现对象物品外形和结构的精准模拟。利用多种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实施数据建模,3 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突出优势。近年来,3 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均有应用。文章对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对未来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与治疗疗效上有出色表现,中要加强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改进技术不成熟的地方,为更多动脉瘤患者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旋转造影成像技术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三维旋转造影,在飞利浦医疗三维工作站上运用矩形图、瘤体重建、三维路径图和C臂CT等功能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两位医师和两位技师对成像技术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栓塞颅内动脉瘤35个,无死亡及永久并发症发生。在所有栓塞治疗过程中,三维旋转造影成像技术帮助术者明确动脉瘤形态,瘤颈大小和相关动脉,引导微导管超选择到治疗部位,减少了对比剂用量和医患双方的辐射剂量。结论三维旋转造影成像技术是对常规DSA的重要补充,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大数据和开放科学时代,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术蓬勃发展,其在心血管医学领域的探索应用突飞猛进.现代影像及检验技术积累了充分的原始数据,是人工智能探索的基础;心血管系统腔内结构复杂多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术可以革新当前诊疗习惯和模式,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现就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术在心血管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做一综...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近端暂时阻断是一种较新型的辅助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有着相当大的优越性。同时它又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文章综述了这一技术的应用历史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8.
暂时阻断在颅内动脉瘤术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王厚中 《山东医药》2009,49(2):113-114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病变,由于大多数动脉瘤较小,一生中不破裂动脉瘤占50%-80%,而在破裂出血动脉瘤中,未经治疗者5a内病死率近75%。因此对于那些可疑的颅内动脉瘤,及时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方法是使用标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DSA)技术,其在图像质量、判断血流方向和优势供血等方面优于其他检查手段,因而被公认为血管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血管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的重叠及血管的痉挛等原因造成大约15%的血管性疾病在血管造影中呈假阴性。三维(3D)-DSA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近期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ISAT),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和神经外科夹闭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提高患者术后1年独立生活的机会。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提高无疑有赖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1弹簧圈固位技术(coil-retention tech…  相似文献   

1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是一种无创性颅内动脉瘤诊断新技术。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脑科像,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文章就3D-CTA的特点,临床应用及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研究的进展状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三维CT血管造影 (three dimensionalCTangiography ,3D CTA)是一种无创性颅内动脉瘤诊断新技术。它可以提供一个三维的脑动脉图像 ,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文章就 3D CTA的特点、临床应用及 3D 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研究的进展状况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用于梭形、宽颈或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时,由于内皮细胞长时间不能覆盖瘤颈口而成为影响血管内治疗长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科技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敷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复合弹簧圈不仅能加速内皮细胞的愈合,而且还为生物移植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复合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已成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用于梭形、宽颈或巨大动脉瘤的治疗时,由于内皮细胞长时间不能覆盖瘤颈口而成为影响血管内治疗长期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科技材料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敷高分子生物材料的复合弹簧圈不仅能加速内皮细胞的愈合,而且还为生物移植提供了稳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不足是中国高血压管理的主要障碍。人工智能的出现揭示了高血压管理的新策略,例如基于远程医疗和大数据驱动的数字医疗。大量证据表明人工智能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是可行的,使得慢性病管理朝着数字化管理的未来模式迈出了一大步。现就近期高血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脑血管意外发病的第3位。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常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诊断达到了新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1-2]:①CT和MRI的广泛应用,使一些无症状的动脉瘤得以发现,为本病预防性治疗提供了可能;②CT和MRI技术的进步,使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能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媲美,为无创性诊断或随诊提供了可能;③影像技术的进步使颅内动脉瘤能以三维立体显示,为更…  相似文献   

17.
正3D打印技术,又称添加制造、增材制造或增量制造技术,是一种计算机快速成形技术。它以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过电脑辅助技术完成一系列数字切片,并将这些切片信息传送到3D打印机上,后者采用分层加工、叠加成形,即将连续的薄型层面进行堆叠,直至一个固态物体成型[1]。其工作原理与普通打印机基本相同,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层层叠加,最终将计算机上的图像变为实物。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3D打印技术迅速发展,在临床医学领域尤其在与再生重建相关的外科中应用广泛。3D打印技术可用于制备医学模型,进行手术策划,手术辅助器械和个性化内植入物,生物打印与组织工程等方面。本综述着重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尽管其疗效不断受到质疑,但亚低温技术仍然以减轻缺血性损害为目的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中,其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实施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文章综述了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血管内弹簧圈栓塞逐渐成为除开颅夹闭术之外的另一种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且近年来已成为许多医生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颅内血管的解剖学复杂性和颅内动脉瘤的多样性使得单纯弹簧圈栓塞无法满足所有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需要,涂层弹簧圈、球囊辅助栓塞、支架辅助栓塞、覆膜支架等新材料和新技术应运而生。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原理是在载瘤动脉内置入一种带生物一物理屏障的支架,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隔离动脉瘤并使其内部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愈病变的目的,在无重要分支血管毗邻的宽颈、巨大、夹层或假性动脉瘤等的治疗中有着较大优势。文章对覆膜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