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NA错配修复(MMR)系统是一个严格的校对者,鉴别及纠正复制时错配的DNA碱基。DNA错配修复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卫星是真核基因组中含1~6个碱基的高度多态的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产生就是由于DNA复制错误(RER)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它与MMR相关基因的异常有关。DNA MMR缺损的肿瘤基因组中常出现大量的MSI,也称RER阳性或RER表型。现综述有关DNA错配修复基因及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之间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DNA错配修复(MMR)系统是一个严格的校对者,鉴别及纠正复制时错配的DNA碱基.DNA错配修复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微卫星是真核基因组中含1~6个碱基的高度多态的重复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产生就是由于DNA复制错误(RER)引起的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它与MMR相关基因的异常有关.DNA MMR缺损的肿瘤基因组中常出现大量的MSI,也称RER阳性或RER表型.现综述有关DNA错配修复基因及MSI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和散发性结直肠癌之间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微卫昨环稳定性是指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许多肿瘤中存在微卫生不稳定性现象,特别是微卫生星不稳定性仅在肿瘤细胞中发现,未见于与肿瘤相邻的正常组织,提示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人类遗传非息肉样结肠直肠癌(HNPCC)的微卫星不稳定是DNA复制过程中负责碱基错配修复的基因突变所致,它们的突变使DNA复制的精确性降低,是HNPCC发生的原因,这是继续因子与抑癌基因之后发现的又一类肿瘤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国外报道90%的HNPCC肿瘤表现为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可作为筛查HNPCC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HNPCC肿瘤MSI发生率以及可疑HNPCC患者大肠癌肿瘤中的MSI发生率,由此探讨大肠癌患者家族中的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对发现HNPCC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组大肠癌标本18例,和不符合Amsterdam标准、但高度怀疑为HNPCC的可疑HNPCC组大肠癌标本16例,检测BAT26、D2S123、BAX、IGFIIR、hMSH3和hMSH66个做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在两组中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微卫星不稳频率的差异。结果:上述各傲卫星位点在HNPCC组和可疑HNPCC组标本中均显示较高的突变率。高度微p星不稳肿瘤在两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4.4%和93.7%.差异无显著性。BAT26对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敏感度高。结论:MSI在中国HNPC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与国外类同。仅用BAT26可发现大部分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将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纳入临床诊断标准,可能有助于避免在中国大肠癌人群中漏诊HNPCC患者。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以来,胃肠肿瘤分子的遗传学和分子病理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先是发现了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及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有关的APC基因,并已将分子克隆出来。在此基础上,Fearon和Vogel-stein根据结肠“腺瘤一癌顺序演变”的规律提出了结肠癌发病多步骤的分子模式。接着,又发现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癌(HNPCC)的发病与微卫星体不稳定性(MSI)有关,并进一步发现它是由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所致。这是除癌基因活化和抑癌基因失活以外,另一种致癌的分子机制。与此同时,胃癌的分子病理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卫星是一类新的、多态信息容量高的分子标志,微卫星不稳定性是由于复制错误而产生的微卫星DNA改变,这种改变使微卫星不能正常地发挥调控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广泛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是肿瘤常见的遗传改变之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也为阐述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被认定为DNA错配修复缺陷的标志,但既往研究发现一个显著矛盾,即在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结直肠癌中,p53突变率较一般结直肠癌低.研究旨在确认该矛盾的存在并试图阐明其机制.方法 对180例散发结直肠癌采用高分辨率荧光标记微卫星分析法检测微卫星位点稳定性,PCR扩增直接测序检测p53突变.结果 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修饰型和跳跃型两种变化.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呈现修饰型而无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均检出了跳跃型变化,一部分也并存修饰型变化.微卫星不稳定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53突变与肿瘤分化明显相关.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未检出p53突变,而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肿瘤p53突变率较高.结论 低频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呈现的修饰型微卫星位点长度变化可能是DNA错配修复缺陷的表型;此表型与提高的碱基置换突变率有关.单纯DNA错配修复缺陷可能不足以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跳跃型变化,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的真正原因仍有待阐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技术,检测51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结果 17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组织存在微卫星的不稳定(33.3%),微卫星的不稳定与肿瘤的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型有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微卫星DNA序列的不稳定性可能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尤其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发生过程中起较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早期胃癌(EGC)病变局限,若能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近年来,大规模临床筛查的普及,仿真内镜、多种新型胃镜等的应用,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早期胃癌的发生与癌基因c-myc、p53、p16等的突变、端粒酶活性变化、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肺癌组织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与肺癌病理参数之间的方法。[方法]应用PCR-聚丙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销染色技术,检测肺癌组织中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结果]65例肺癌组织中,发生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占41.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Ⅲ-Ⅳ期肺癌中的阳性率高于Ⅰ-Ⅱ期。[结论]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可以有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重要作用,对临床诊断肺癌,判断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EGC)病变局限,若能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近年来,大规模临床筛查的普及,仿真内镜、多种新型胃镜等的应用,使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发现早期胃癌的发生与癌基因c-myc、p53、p16等的突变、端粒酶活性变化、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卵巢癌是否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及与其发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硝酸银染色技术 ,检测 5 1例卵巢癌 3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3个位点微卫星DNA不稳定性发生率分别为 3 5 .3 % ,41.2 % ,41.2 %。结论 微卫星DNA的不稳定性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抑癌基因及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结直肠癌发病主要发病原因,近年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成为结直肠癌发病另一重要机制,尤其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及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微卫星不稳定的结直肠患者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如低分化、黏液腺癌、多位于右半结肠、淋巴细胞浸润明显等。化疗是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重要治疗手段,氟尿嘧啶类药物为结直肠癌患者化疗的基本药物,因此结直肠癌患者对于氟尿嘧啶类药物敏感性成为患者能否从化疗中获益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各位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微卫星不稳定及其他分子标记物可预测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同时也可成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微卫星不稳定将来可成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及化疗敏感性的判断因素,也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但目前尚需大样本的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结直肠癌目前在国内外发病率均逐渐升高,成为危害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且遗传倾向明显,是目前人类恶性肿瘤中遗传变化最明显的肿瘤。对于结直肠癌的发病研究表明,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e instability)为结直肠癌发病的主要原因,其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的研究发现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ite instability)为结直肠癌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 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及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不仅于发病机制上,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着游离DNA,其含量明显高出健康人水平,并且这些游离DNA具有肿瘤特征性。定量这些游离DNA并分析其肿瘤特征性(主要介绍微卫星的改变,如杂合性缺失LOH及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对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熊斌  郑树 《肿瘤》1997,17(4):232-233
错配修复缺陷大肠癌熊斌郑树作者单位:浙江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杭州310009)大肠癌是包括内外因的多因素病因和多步骤的癌变过程;最近发现错配修复功能缺陷(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或称复制错误阳性)在某些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大肠癌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方福德  孟雁 《癌症进展》2003,1(2):97-102,107
癌是一种基因组疾病,其主要的特征是基因组不稳定性.癌基因组不稳定性表现为单核苷酸突变、微卫星不稳定性、基因结构和拷贝数改变、染色体杂合性和纯合性丢失以及表基因组效应等.癌基因组不稳定性来源于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搞清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对于癌的诊断、治疗、预防和药物研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癌基因组学的几个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癌基因组不稳定性、癌易感基因的筛查与鉴定以及基因表达谱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7.
李慧玲  董建一  陈军  王福金  王爱国  王靖宇 《肿瘤》2012,32(10):761-766
目的:探讨H-ras12V转基因小鼠的肝癌发生与遗传不稳定性的关系,以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其中的作用.方法:用微卫星标志物的PCR-放射自显影法检测H-ras12V转基因雌雄小鼠肝癌及其周围组织的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杂合性保留(retention of heterozygosity,R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FCM法分别分析该转基因雌雄小鼠肝组织中H-ras12V癌基因表达水平和ROS水平.结果:仅雌雄转基因小鼠肝癌组织中伴有LOH发生;所有小鼠均发现伴有ROH,但转基因小鼠肝癌组织中ROH检出率与非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相比显著增高(P<0.05);所有组织标本中均未检测出MSI.转基因小鼠的H-ras12V癌基因表达和ROS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转基因小鼠,且雄性小鼠显著高于雌性小鼠(P<0.05).结论:H-ras12V癌基因可能通过诱导ROS水平增高,进一步引起遗传不稳定性.这可能是H-ras12V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DNA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 system,MMR)是重要的复制后修复机制,修复各种类型的碱基错配和插入/缺失环。hMutS、hMutL是MMR中重要的两个子系统,它们的功能缺陷与多种肿瘤,尤其结直肠癌密切相关。hMutS、hMutL系统关键基因SNPs、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MMR的功能,以及由此引起微卫星不稳定性增加,进而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本文主要从hMutS、hMutL系统关键基因的SNPs、启动子甲基化和微卫星不稳定三个方面综述了hMutS、hMutL系统关键基因变异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循环DNA是一种存在于血浆、脑脊液及滑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肿瘤患者循环DNA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并具有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特征性改变,例如基因突变、DNA甲基化、微卫星不稳定性等.循环DNA的定量与定性检测,在肿瘤的筛查、诊断、病情的监测以及预后评价中均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特征,探讨线粒体DNA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用长片段PCR扩增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及正常对照组织线粒体DNA,并以此为模板,PCR扩增其控制区D-loop区微卫星位点(C)n序列和(CA)n序列,运用PCR-SSCP方法检测PCR产物微卫星不稳定情况,分析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定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相互关系.[结果] 4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中,mtMSI检出率为32.6%(15/46),其中13例于D-loop区(C)n序列检出MSI,5例于D-loop区(CA)m序列检出MSI,于(C)n和(CA)n序列同时检出者3例m正常组织中未检出mtMSI,mtMSI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 线粒体DNA D-loopK(C)n序列微卫星不稳定性在食管鳞癌中是存在的,可能是食管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并可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