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2.
3.
4.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以肺痨定义中的一般临床表现为参照,以其虚弱性和传染性为线索,对明清以前文献中与肺痨相关的论述进行考辨,以期将肺痨病的概念源流清晰化。 相似文献
6.
7.
崔蒙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14-18
近年来,有关临床方剂学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研究思路探讨、传统配伍理论研究、现代配伍规律研究等方面。 1 研究思路探讨 1.1 临床处方用药配伍规律 高氏[1]重点讨论了因药物自身的性味、功能、配伍的主辅地位、佐使引升的影响、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等所形成的临床配伍规律。主要从药物间促进与制约所形成的配伍规律、药量大小所形成的配伍规律、引佐使药物与配伍规律方面进行了探讨。 郑氏[2]从同药异配,功效不同;相辅相成,增强功效;相使为用,协同增效;利用相反,达到相成;相畏相杀,制其毒性;从整体与局部辨证关系配伍;结合现代药… 相似文献
8.
9.
10.
在系统研究《黄帝内经》、《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名医别录》、《肘后备急方》和《诸病源候论》等7部著作的基础上,对唐以前带下病症从名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合谷穴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合谷穴针刺、穴位注射提供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在100只成人手标本上解剖观测合谷穴局部。结果:合谷穴直刺进针时,针尖穿经层次由浅至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横头。拇指呈伸位时,针体经手背合谷穴皮肤至第一骨间背侧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1.26±0.46 cm,至拇收肌掌面的组织厚度是2.38±0.34 cm,该厚度均超过合谷穴手背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桡动脉末端位于针体近侧端,皮肤进针点与桡动脉末端穿第一骨间背侧肌入肌点的距离是3.14±0.22 cm。掌深弓亦位于针体的近侧端,伴尺神经深支走行,穿拇收肌后与尺神经深支终末段逐渐分开,行向掌背近侧端与桡动脉末端相接。针尖刺中掌深弓时,针体与掌背平面所成的远侧角最大为28.3±4.5°。尺神经深支终末段穿拇收肌横头与拇收肌斜头之间入拇收肌后间隙,并在此间隙内发出各肌支。结论:合谷穴针刺时,拇指应呈伸位,直刺进针,深度以不超过患者皮肤进针点至手掌面皮肤组织厚度的一半为宜。垂直手背平面直刺或透向后溪、劳宫方向斜刺为针刺的安全方向。应尽量避免在合谷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四关"穴是针灸临床要穴,为历代针灸医家及当今针灸医家及学者们所推崇,为了使从医者对"四关"穴有进一步的了解,现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角度论述了"四关"穴的理论基础,并列举了吾师符文彬教授临床应用"四关"穴的治病奇验。 相似文献
15.
16.
脑磁图检测在合谷穴特异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5):11-13
目的探讨脑磁图检测在合谷穴特异性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对6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电刺激正中神经、电针非穴点、电针合谷穴,同步观察脑磁图(MEG)的变化,比较3种刺激在脑磁图的同一时间段的不同。结果电针合谷穴较非穴点及正中神经刺激的脑磁场强度为低(P<0.05)。结论脑磁图检测对合谷穴循经感传(PSM)的经络研究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合谷穴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治疗作用与应用价值。方法: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入组,所有病例随机分为针药组和药物组。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催产素治疗,针药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电针合谷。观察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影响,以及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结果:针药组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而药物组为70·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药物组相比,针药组在治疗后0·5、1、1·5、2小时,对宫缩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由于产力异常而导致的难产可采用电针合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fMRI探讨针刺合谷穴和后溪穴主治疾病的中枢神经生理学机制及两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共募集40名健康志愿者,均为右利手。分为针刺合谷穴组与针刺后溪穴组,每组各20名。采用改良后的组块设计方案,用相同的磁共振扫描序列采集针刺两组健康志愿者左侧合谷穴或后溪穴任务态fMRI数据。利用AFNI程序分析脑激活区,对所有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分析和组间分析,并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P=0.002,α≤0.05)。结果:针刺左侧合谷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前回、顶上小叶、颞上回、豆状核、壳核、小脑,右侧中央后回、顶下小叶、额中回、颞中回、缘上回、丘脑、丘脑底核、尾状核、扣带回,左侧额下回、枕中回和脑岛;针刺左侧后溪穴激活脑区包括:双侧脑岛、小脑,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尾状核头和体,左侧扣带回、丘脑和腹后内侧核;针刺左侧合谷穴和后溪穴,组间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合谷穴组较后溪穴组右侧额中回、额下回激活减弱,左侧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激活增强。结论:本研究为"面口合谷收""后溪通督脉"理论提供了客观的证据,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合谷穴治疗汗症、后溪穴治疗颈项腰背部疾病以及两穴的镇痛作用的中枢神经机制;并进一步从中枢神经层面表明了部位相近的穴位存在功能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Yiling Yang Laixi Ji Gaobo Li Xiufang Deng Peisi Cai Ling Gu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32(3):39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