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抑郁症的发病,内因为阳气不足,外因为劳倦内伤、七情。采用温阳法,温通阳气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主要为内伤七情、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劳倦所伤;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分别对发作期、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瘀血内阻、积滞不通是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临床治疗应采取清化肠腑、调理气血、攻补兼施、补益脾胃等不同治疗原则,区分发作期、缓解期辨治。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临床上常见晚期乳腺癌患者,多以七情为外因,脾胃气虚为内因,病机上以郁、虚、瘀为主,本文讨论乳腺癌的发病机制,认为肝郁气滞、脾虚夹瘀为晚期乳腺癌的常见症候,临证治疗上予以疏肝健脾化瘀为法,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不孕症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秦朝,在中医古书籍中整理分析秦朝至清代医家们对不孕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中医师们临床更好地把握患者不孕之因,对提高诊治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很有帮助。概括古代医家们的观点,可以把不孕症的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素体禀赋不足、脏腑虚弱、七情内伤,外因主要是六淫之邪侵袭、奇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钟世杰  刘涛 《中医研究》2006,19(11):48-49
支气管扩张为内外合邪而成,外因为外感风、湿热、火之邪,内因多由于肺体亏虚、饮食不当及七情内伤。内因与外因又互为因果可致恶性循环,使得本病缠绵难愈。因此控制症状进一步防止恶化是支气管扩张的处理重点,本文重在探讨支气管扩张中医治疗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海燕 《中医杂志》1998,39(6):380-381
中医把人类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原因,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引申《金匮要略方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以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为外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为内因;饥饱、劳倦、跌扑、压溺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这三种原因都与人体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无论七情内伤、六淫外感或不内外因中的某一种或多种原因侵害人体并超越了其承受能力,均可使人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瘀阻,以致脏腑功能紊乱而使疾病发生。人类要生存和健康长寿,每时每刻都要与这些不利因素作斗争。人届中年更要注意防止“三因”致病,方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7.
陈苏 《光明中医》2011,26(11):2278-2279
肩周炎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以患肩疼痛、局部压痛伴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穿衣、梳头、摸背等为特征。属中医"痹证"中的"肩痹"。中医认为肩周炎的发病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因包括六淫、劳伤和外伤;内因包括肝肾亏损、气血虚衰、内伤七情。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都市人,生活节奏不规律,压力大,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很容易脾气急躁、生气,不仅对要处理的事情没有帮助,往往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而不知道,久而久之: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病,中医对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内因主要为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七情之乱,同样可导致疾病。而春三月的时候尤其不能暴怒,为什么呢?春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开  相似文献   

9.
咳嗽原系一种症状 ,在中医为一疾病的名称 ,它是常见疾病。发病原因很多 ,有外因和内因之说 ,外因是肺经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外袭 ,内因是正气不足 ,七情脏腑内伤 ,病从内发。内有所伤 ,邪气上逆 ,上蒸于肺而发为咳嗽 ,当然 ,就外因发病来说 ,也是在因为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存在的前提下 ,外因才起作用的。笔者以为宣肺、化痰、止咳、肃肺、润肺均为卫分、气分之治疗 ,而未顾及血分之治疗 ,目前现代医学感到棘手的疾病 ,无不与中医的血瘀症有关。《素问·调经论》说 ,五脏之道 ,皆出于经隧 ,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瘙痒的发生由外因和内因不同因素激发,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虫和七情内伤脏腑,均可诱发皮肤瘙痒,给患者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患者经常会因为瘙痒难忍而用手去搔抓,从而引发皮肤感染。中医治疗皮肤瘙痒,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不愈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笔者临证时常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脾虚湿热型、脾肾阳虚型、肝脾不和型、阴血亏虚型,运用中药进行辨证论治。在采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常注意采用情志调摄、食疗、灌肠等方法进行配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3例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晋宏 《河南中医》2004,24(3):38-39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性别、病程的关系。方法 :将 2 0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胆胃湿热型 ,同时记录兼血瘀证者 ,将其分布例数进行男女两性之间、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的比较。结果 :胆胃湿热型的例数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的例数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且脾肾阳虚型随病程增加而增多 ;兼血瘀证病例在两性之间无显著差别 (P >0 .0 5 ) ,在 0~ 5a病程组和 5a以上病程组之间有显著差别 (P <0 .0 5 ) ,且随病程增加而增多。结论 :2型糖尿病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肝肾阴虚型和脾肾阳虚型 ,血瘀证在病程早期即出现 ,随着病程的增加脾肾阳虚型和兼血瘀证的患者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为了能够发展利国利民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应该予以设立并发展下去。同时,考虑到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学制、教材编写、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专业学制方面,提倡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停办专科教育;在教材编写方面,立足于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整合重组、重新编写中西医课程教材;在师资建设方面,加紧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4.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5.
从肝郁脾虚论治乳腺增生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引起的水湿、瘀血积聚而成的病证,肝郁脾虚为本,水湿、瘀 血互结乳络为标。治宜疏肝健脾、活血利湿法。随月经周期变化,用药应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活血化瘀方药防治肾纤维化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和复方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延缓肾衰竭进程。结论:活血化瘀方药能防治肾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学术流派与学派的形成都是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针灸的学派与学术流派有明显不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在针灸学体系的结构当中处于明显不同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学派与流派对于针灸学术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针灸学派主要关乎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处于学科体系的核心,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集中,数量较为稀少;针灸流派主要关乎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学科体系边缘的外部,涉及的问题十分发散,数量比较庞大。争鸣中的学派有利于促进主流针灸学体系的发展,繁荣中的流派则是对主流针灸学体系的补充和丰富。各个流派、学派的存在并非永恒,它们的代谢与进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是在辨证审因确立治法之后,依据患者具体病情以及针药的不同特长,针对同一患者的同一病证,同时运用针灸和方药的辨证施治模式。辨证用药和辨证取穴都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配伍理论同样适用于指导"针药结合"治疗模式的构建,据此提出"针药配伍"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20.
谈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3个层次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思考中医经验继承的内涵,提出中医经验继承存在3个层次:1)传承医术,2)传承医学,3)传承医道。师傅和徒弟都是传承的载体和研究对象,指出不同层次传承的传承方法和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