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晓青 《四川中医》2004,22(10):18-20
本文阐述了升清降浊的含义,详细探讨温病中升降失常机理,并从理法方药及临床角度对升清降浊治法在温病领域的应用作了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著有“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言论,通阳利水祛湿热在湿热病乃至临床诸症均运用广泛。文章从“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一条文出发,阐述了其内涵有四:湿热难解,分消辨法;阴阳互资,相互为用;因势利导,升清降浊;通利周身,以和为期。根据理解对其外延进行深入理解有四点:天人合一,阴阳气血转归;阳主阴从,转顺人体枢机;通阳行滞,气郁痰凝血瘀除;开门逐寇,给邪以出路。针对瘀邪痹阻采用清热利湿、提壶揭盖、益气利水、升清降浊、温阳化湿、理气行水之法以通阳利水,以为中医药因势利导、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五官科中的“清阳”为生理概念,指气化产生的精微物质;“浊阴”为病理概念,包括湿邪、痰浊、瘀血等。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脾胃虚则九窍不利。清阳不升多表现为虚证,宜健脾升清濡窍;浊阴不降,多表现为实证,宜利湿祛痰化瘀降浊以开窍。认为升清降浊是五官科疾病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4.
由于小便失禁的发病原因不同,所以在给予饮食治疗时亦应分清虚实寒热。属脏腑虚损者,当以温补固摄为主;湿热下注者,则当清利下焦湿热:蓄血者,则又当活血化瘀。下面介绍几则验方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叶宓曚  俞索静  徐凌 《中成药》2007,29(8):I0017-I0019
升清降浊合剂由当归、赤芍、白芍、川芎、白芷、桃仁、荆芥、防风、石菖蒲、柴胡、陈皮等14味中药组成,具有升清降浊,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外伤引起的头痛,头昏恶心等,是我院临床上应用多年而疗效显著的自制制剂。为有效控制该制剂质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其方中当归、川芎、赤芍、白芍进行了定性鉴别,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制剂中赤芍、白芍的有效成分芍药苷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定性定量方法,可较严格地控制该制剂的内在质量。  相似文献   

6.
探究茶叶的主要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从茶叶的主要的功能性物质对人体的保健作用这一角度入手,简要论述茶叶--作为一种健康饮料的显著功效.  相似文献   

7.
气化作用正常与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人体之气一有怫郁,则百病由生。强调湿热之邪易困阻人体气机,阻碍人体气化功能,而通阳是治疗湿热证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恢复人体气化功能的主要手段,但\"通阳\"并不是单纯的用利尿之品来利小便,而是根据湿热邪气在上焦、中焦、下焦的不同具体部位,使用利尿药配伍宣降肺气、健脾运化、助膀胱化气之品从根本上实现\"利小便以通阳\"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赵明  李浩  刘南阳  张震 《环球中医药》2021,14(2):278-281
老年性痴呆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肺失宣肃、肝失疏泄、心肾不交均可影响气的升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精微物质不能上承濡养脑府,或病理产物上窜蒙蔽脑神,均可发为本病.故治疗本病当从升清降浊入手.升清法中,依据脏气虚衰的不同程度,对升运中气、培补宗气、顾护肾气有所偏重,并酌情配伍风药;降浊法中,依据浊阴的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3年来97例原发性低血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组58例使用升清降浊汤进行治疗,对照组39例使用高钠高糖饮食治疗。比较两组的血压变化并随访一年。结果:对照组显效率19.5%、有效率40.3%、无效率40.2%,治疗组显效率32.6%、有效率58.5%、无效率8.9%,卡方检验两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有差异;两组间各时间点血压升高绝对值使用SPSS 15.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原发性低血压的治疗而言,使用自拟升清降浊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较饮食疗法具有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更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武连仲教授根据脑的三大生理功能特点提出了清浊失司为脑病的重要病机,选取具有"升清降浊"功能的特色穴位,开创了"升清降浊针刺法",并以此治疗以清浊失司为主要病机的脑病。  相似文献   

11.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郑国庆 《中医药学刊》2006,24(3):401-403
简述中医文献对眩晕名称的记栽与认识,并从现代医学对眩晕与头昏、头晕及晕厥进行了鉴别。眩晕病位在头,病机关键是痰饮作祟。从张志远教授治疗验案阐述了升清降浊法治疗眩晕的经验及治则方药,介绍了升清降浊方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对照研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采用升清降浊法为主的中药汤剂口服;对照组30例口服奥美拉唑,20 mg/次,2次/d.2组治疗8周后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积分变化.结果:临床症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2%,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镜积分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升清降浊法能改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胃镜下病变.  相似文献   

14.
马路  汪卫华  阎俊慧  史文慧 《河南中医》2012,32(12):1620-1622
目的:观察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苏合丸致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病68例,西医予基础对症治疗,中医分为脾肾气虚、肾阳虚衰、气阴两虚三型辨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及临床疗效,包括血肾功能、尿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9.70%.治疗后血肌酐(Ser)、尿素氮(BUN)、尿N-乙酰葡萄胺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24 h尿蛋白定量(Tup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肌酐清除率(Ccr)有所升高,肾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好转(P<0.05).脾肾气虚型有效率为93.55%,气阴两虚型为90%,肾阳虚衰型为82.35%.结论:补气活血泄浊法治疗马兜铃酸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目前尚无有效疗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整理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田金洲教授诊治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经验,发现升清降浊法对便秘、乏力、失眠等非运动症状有效。现将升清降浊法及其用药规律总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霞芳教授在临床用药中崇尚气机理论,治疗小儿五官疾病擅长重用桔梗。桔梗味苦辛性平,主升上行,开提肺气。桔梗虽是常用药,加重用量后其升清降浊之功显著。桔梗配生甘草可清热利咽,可治小儿咽部疾患;重用升清化湿、宣通鼻窍,又可上行宣肺、利湿化饮,治鼻炎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4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3型,分别给予中药治疗。结果:47例患者中,痊愈21例,有效13例,显效8例,无效5例,有效率89.36%。结论:中医药是治疗TIA的有效方法之一,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化痰祛瘀、降气平喘法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化痰祛瘀、了气平喘中药寒喘平口服液和热喘平口服液对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儿。方法 治疗组分别应用寒喘平、热喘平口服液支气管哮喘共105例,并与用桂龙咳喘宁胶囊治疗者52例作对照观察。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寒喘平治疗组分别为88.00 %、、90.91%,桂龙咳喘宁对照组为73.08%,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别(P〈0.05);临床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因主要有六淫邪毒、先天禀赋、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药物误用;其总体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指气阴两虚、五脏内虚,终末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涉及脏器主要有脾肝肾,其中尤以脾肾两脏亏虚为根本;标实多为燥热、瘀血、痰浊、水湿等。糖尿病肾病从糖尿病发病到终末肾功能衰竭的中医病机演变规律可总结为:阴虚-气阴两虚-偏阴虚者发为肝肾阴虚;偏气虚者发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由于DN病因病机复杂,标本虚实错杂,临床辨治本病应把握总体病机,确定病理因素,明确病因,辨证治疗,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选取特定的体质类型,采用益肾运脾、化痰泄浊法进行干预研究,并观察其效果。方法:收集211例符合条件的NAFLD患者,采用专业体质辨识软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辨识结果中符合痰湿质、湿热质及夹杂气虚质的患者,采用益肾运脾、化痰泄浊法进行干预作用研究,并观察其效果。结果:211例NAFLD中九种体质均有,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平和质阳虚质气郁质特禀质。其中痰湿质、湿热质及夹杂气虚质的对象共有94例,经干预研究后,在痰湿质中,痊愈59例,占62.77%,显效14例,占14.89%,无效2例,占2.13%。湿热质中,痊愈16例,占17.02%,显效2例,占2.13%,无效1例,占1.06%。结论:NAFLD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湿热质及夹杂气虚质为多,符合传统中医临床的认识,益肾运脾、化痰泄浊法对痰湿质、湿热质及夹杂气虚质的NAFLD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