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与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学等有密切关系,并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经颅多普勒的应用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就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认为颈动脉窦高敏征(Carotid Sinus Hypersensitivity,CSH)仍是晕厥不应忽视的原因之一。因而颈动脉窦综合征(Carotid Sinus Syndrome,CSS)的诊断及治疗日益为临床所重视。一、概述颈动脉窦是一压力感受器,刺激颈动脉窦可影响动脉血压、心率、心肌作功、心输出量、动脉阻力及静脉容量。CSH不同于CSS,是患者对颈动脉窦刺激异常敏感,而出现心脏抑制、血压降低等反应的现象。CSS则是CSH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眩晕、晕厥先兆或晕厥的一组临床症候群。CSS为一成年人疾病,发生率约为10%,多发生于50岁以后,且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好发年龄平均为60岁左右。男性患者较女性多两倍左右。且发现CSS常常与器质性心脏病有关,特别是冠心病和高血压。在老年男性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劲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特征与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病因学等密切关系,并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经颅多普勒的应用对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章就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液动力学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多项研究发现刺激颈动脉窦可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迷走神经张力,从而调节心脏自主神经系统(ANS)的平衡,影响心房肌和心室肌的电重构和基质重构,进而影响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VAs)的诱发和维持。低强度颈动脉窦刺激(LL-CBS)可通过影响ANS活性引起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并抑制心房颤动(AF),而高强度颈动脉窦刺激(HL-CBS)则诱发AF;LL-CBS通过调节ANS活性进而抑制VAs的发生,提示颈动脉窦干预通过影响ANS活性在AF和VAs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特就颈动脉窦超敏反应型晕厥老人的临床诊断方法进行了对照分析。对象与方法 1375例不明原因的晕厥老人,年龄>55岁。在别除266例禁忌按摩颈动脉窦者后,余1149例纳为晕厥组。另选25例无晕厥史的健康老人为对照组。研究中两组均接受可移动至与水平面呈70°的头高足低斜位平板颈动脉窦按摩试验。试验中,先取平卧位纵向按摩右侧颈动脉窦5s,稍息片刻待血流动力学平稳后,再交叉纵向按摩左侧颈动脉窦5s;对平  相似文献   

6.
如所周知,血管内压力感受器在调节和维持心脏循环机能上起着重要作用(1)。颈动脉窦(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稍膨大的部分,在颈内动脉根部)是唯一能从身体表面加以影响的血管内感受器。刺激颈动脉窦可引起心率、心律及血压的显著变化。故临床上常采用颈动脉窦压迫这个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某些心律失常及其他一些疾患。按压颈动脉窦一般虽较安全,但如病例选择不当、操作欠谨慎,亦偶可发生意外,甚至造成病人死亡。本文就颈动脉窦压迫的临床价值、安全性、并发症及有关注意事项等加以论述。操作方法,因一般书籍已有介绍,故不赘述。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窦综合征(CSS)是由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其临床表现为心脏停搏和血管张力降低引起的大脑缺血反应。随增龄颈动脉窦过敏多见,但症状愈趋不典型。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CSS的临床特征。选择主诉为头昏、晕厥和跌倒的老年人130例。分别记录12小时心电图及48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血常规、尿素、电解质、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检查骨质情况。疑为神经源性者做脑电图与头部CT。测定平卧20分钟和坐位30秒、2分钟的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2.7kPa,1kPa=7.5mmHg)、舒张压下降≥10mmHg、或产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窦高敏感性(CSH)是年龄较老患者心源性和血管性晕厥的常见原因.颈动脉窦按压(CSM)是评估颈动脉敏感性,用以诊断、鉴别跌倒和晕厥原因的最佳方法.由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因而增加了CSM风险.本文报告在严格控制按压指征并改进按压方法后,CSM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对象与方法连续1000例晕厥或不明原因跌倒的年龄大于等于50岁患者,在诊断过程中按压颈动脉窦,观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排除标准:非跌倒者、生活在医院方圆15里之外、失语、文盲、控制行动者、盲人、医源性或原因明确的跌倒、认知力缺损、装有起搏器者.按压禁忌证:3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者、室性心律失常或颈动脉有杂音者.先后在右侧和左侧的颈动脉搏动最强处纵向按按压5s,刺激至少间歇30s.病人在仰卧位和头高70度位先后进行CSM,并连续测量血压、心率,记录按压前、期间和之后的上述指标.若仰卧位出现心搏骤停,则停止进行直立位CSM.每次按压后询问患者感觉.心血管并发症定义为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上速、室速或室颤.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感觉异常、视觉症状、轻瘫或认知缺损.观察中记录每例患者并发症发生和持续的时间. 结果 1000例患者完成3805次CSM,9例出现可能因CSM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比较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和未出现并发症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或血流动力学方面特征无显著差异.所有的并发症均于停止颈动脉窦按压后迅即发生.7例并发症在10min内缓解.6例出现于仰卧位,3例发生于直立位.无心血管并发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于0.9%的病例或0.24%按压次数,持续神经系统障碍发生于0.1%病例或0.03%按压次数. 讨论本项前瞻性调查中没有发生1例心血管并发症;有0.9%的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0.1%的患者出现持续的神经系统损害一卒中.由于严格掌握CSM指征,开始按压时取仰卧位,仅持续按压5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以往明显降低,而且并发症持续短暂,这样就明显提高了CSM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提供了一项安全可靠的诊断技术. (葛勤敏摘王一尘校)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不同间歇低氧/再氧合(IH/ROX)模式家兔颈动脉体在体模型,探讨不同频率IH/ROX暴露后家兔颈动脉体的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 方法 49只成年雄性大耳白家兔(2.5~3.0 kg)分为7组,每组7只,分离右侧颈总动脉和右窦神经,窦神经去包膜显露髓鞘,游离化学感受性神经细束记录窦神经传入活性.结扎近心端,远心端内插入导管,经程控蠕动泵交替灌注以发泡法预平衡的低氧灌注液和(或)正常氧灌注液,在右侧颈总动脉内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模式IH/ROX暴露条件或持续低氧条件.按灌注频率分组为:间歇正常氧组(21%0:,15 s;21%02,1 min 45 s)、10次/h组(21%02,5 min 45 s)、30次/h组(21%02,1 min 45 s)、50次/h组(21%02,57 s)、60次/h组(21%02,45 s)、90次/h组(21%02,25 s),均反复灌注60次;持续低氧组:间歇正常灌注1 h 45 min,随后给予5%O2持续15 min.静置30 min,采集窦神经传入活性频率(Charge F),游离收集右侧颈动脉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颈动脉体裂解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低氧诱导因子-1(HI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标准化.整体比较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比较用Tamhane T2法. 结果 随着间歇正常氧频率增加,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整体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F=25 601.39,2390.48,6945.84,均P<0.05),50/hr组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均高于其余各组.且Charge F与IL-6和内皮素-1相关(r=0.736,0.757,均P<0.05);而组间IL-6、内皮素-1和Charge F水平差异不明显.随着间歇低氧频率增加,HIF-1水平逐渐增加(F=5241.10,P<0.01),持续低氧组HIF-1水平最高.VEGF水平呈现出先升后降再升趋势(F=5931.30,P<0.05),持续低氧组VEGF水平增加最明显. 结论 IH/ROX暴露后颈动脉体窦神经传入活性明显增强并与颈动脉体炎症和血管收缩密切相关,颈动脉体的炎症来源于再氧合时段而非来源于间歇低氧时段,这一过程受到IH/ROX频率的影响.随着IH/ROX频率的不断增加,颈动脉体炎症状态、内皮素水平和窦神经长期易化先是逐渐增加,而后再逐渐下降.15 min的持续低氧未造成明确的炎性损伤,而HIF-1和VEGF是IH/ROX适应性通道成员.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调节自主神经与心脏之间的复杂联系,然而不同的方法可能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着不同的影响。研究证实,迷走神经刺激对房颤的影响呈强度依赖性,高强度刺激诱发房颤的发生,而低强度刺激可有效抑制心房重构,从而抑制房颤的发生。脊神经刺激和低强度颈动脉窦刺激均可抑制心脏内在神经,通过调节心脏内、外神经活性达到抑制房颤的作用。星状神经节消融与阻滞可逆转心房电重构并同时降低房颤发生率。肾去交感神经不仅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而且降低局部甚至全身交感神经活性,减少房颤诱发并缩短房颤持续时间。正中神经刺激可抑制心房电重构与炎性因子水平,可能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发挥抗房颤效应。  相似文献   

11.
近来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一样,已被引入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用于既往患有冠心病应用CEA治疗有高危险度的患者。尽管对位于压力感受器和颈动脉窦旁的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危险性与操作手法有关,但术后发生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性目前尚未充分认识和报道。作者报告3例为治疗颈动脉窦区域的颈动脉狭窄而成功进行的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病人。3例在术后均发生了持续的低血压(<9050mmHg,1kPa=75mmHg)。其中2例患者是在血管…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72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丧失1年,再发5 h"住院.经各项检查和结合患者发病特点,考虑为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遂行电生理检查,在有创血压和连续心电监护下行颈动脉窦按摩试验,压迫右侧颈动脉窦时出现窦性停搏(7 s),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左房左上神经节和右前神经节消融,消融后,按摩试验阴性,但按压左侧...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窦压力反射高血压治疗系统(BHT)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枫树沟市制成的一种生理刺激系统,用电刺激颈动脉窦,激动压力反射,调节血压[JHypertension,2006,24(Suppl 4):300i。颈动脉窦激动后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误认”为血压(BP)过度升高,减少交感发出冲动,使BP、心率(HR)下降。BHT系统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埋藏在皮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冠心病患者65例,年龄60~80岁,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随机分为区域神经阻滞麻醉(神经阻滞组)21例,硬膜外麻醉(硬膜外组)25例和全身麻醉(全麻组)19例.观察并记录各组入手术室、手术开始、手术10 min、20 min、30 min、40 min、手术结束时收缩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3d肌钙蛋白Ⅰ水平,麻醉有效性通过视觉模拟评分、体动反应、肌肉松弛情况及处理进行分析. 结果 神经阻滞组、全麻组、硬膜外组优和满意分别为17例(81.0%)和4例(19.0%)、17例(89.5%)和2例(10.5%)、22例(88.0%)和3例(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硬膜外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围麻醉期收缩压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神经阻滞组围术期高血压、低血压和窦性心动过速发生例数低于其余两组(均P<0.05)肌钙蛋白术后第1天、第3天全麻组较神经阻滞组增高(均P<0.05),术后第3天其他两组较神经阻滞组增高(均P<0.05). 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不仅能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且对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围术期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肌钙蛋白Ⅰ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15.
传导阻滞的部位对房室传导阻滞的预后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常规心电图上难以区分是房室结还是结下传导阻滞,尤其在希氏束病变时大多数QRS波并不增宽的情况下.然而,通过观察常规心电图上房室传导阻滞对颈动脉窦按摩和注射阿托品的反应,有助于确定传导阻滞的部位.颈动脉窦按摩可使房室结内病变所致的传导阻滞加重,使希氏束-浦顷野系统内的传导阻滞减轻;而注射阿托品的结果正好相反.本文评价颈动脉窦按摩和注射阿托品对于QRS波不增宽的长期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从常规心电图确定阻滞部位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窦压力反射高血压治疗系统(BHT)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州枫树沟市制成的一种生理刺激系统,用电刺激颈动脉窦,激动压力反射,调节血压[JHypertension,2006,24(Suppl4):300]。颈动脉窦激动后信号送入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误认”为血压(BP)过度升高,减少交感发出冲动,使BP、心率(HR)下降。BHT系统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埋藏在皮下,2个电极植入颈动脉窦水平的颈动脉周围,两根导线在皮下走行,传导脉冲发生器产生的脉冲到左右颈动脉窦。临床2期试验证明3月逐步调整最佳脉冲频率及强度,并已证明该法安全可靠。从2004年开始,德国、瑞士、新西…  相似文献   

17.
心脏起搏已成为颈动脉窦过敏引起昏厥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颈动脉窦按摩约在80%患者中主要引起心脏抑制反应.在5~10%患者仅引起血管抑制反应;不少患者既引起心脏抑制又引起血管抑制反应,对这些混合性反应患者,由于心室起搏不能纠正血管抑制反应,症状可持续存在.本文报道一组用起搏治疗的颈动脉窦综合征患者,并分析起搏后症状持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近年高血压药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高血压治疗率和达标率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新的治疗手段的发展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雷帕特降压仪通过减慢呼吸频率达到降压目的;颈动脉窦刺激器通过持续刺激颈动脉窦激活减压反射改善血压;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消融的方法选择性损毁肾交感神经、阻断肾交感神经达到降压目的。总之,新型技术手段治疗高血压目前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研究结果,其临床应用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窦晕厥又称颈动脉窦综合征,现已证实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原因使颈动脉窦反射亢进所致。劲动脉窦解剖和生理:颈功脉窦位于颈总动脉的分叉部,是一个小小的球状扩张体,该窦偏于颈内动脉侧。此窦上有许多感觉受体纤维汇集成一条窦神  相似文献   

20.
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脑血管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方法 对225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轻度高血压组(n=30)、中度高血压组(n=61)和重度高血压组(n=129).选择同期检测的无高血糖、高血脂及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血压正常的患者94例作为对照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颈部B超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 (1)各高血压组24 h动态血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2)各高血压组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脑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P<0.05).(3)各高血压组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高血压组之间比较,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部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搏动指数增大.结论 血压水平对脑部和颈部血管血液动力学均有影响,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异常程度呈现渐进加重的趋势.从脑血管和颈部血管的血液动力学角度看,理想的血压水平应不超过140/90 mmHg.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颈动脉超声可对高血压痛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