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经口咽通气管建立起来的人工气道吸痰法,克服影响经鼻吸痰效果的因素,解决经鼻吸痰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清除昏迷病人气道分泌物.方法对13例昏迷患者采用了经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护理。结果13例昏迷患者均未因痰液堵塞而发生窒息,呼吸道梗阻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由原来的90%以下上升到95%以上。结论昏迷患者口腔放置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操作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它是一种能够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通气的方法,不仅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降低脑损害,还可以避免舌后坠,减轻脑水肿,避免脑损害的发生。此方法是清除痰液潴留,改善通气功能,控制肺部感染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吴丽娥  翁惠兰 《中国校医》2013,27(6):473-474
目的通过吸痰护理方法的改进,提高吸痰的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思维的方法,对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需要吸痰的各种危重病人进行分析,评估患者自我气道清理的能力,制定出护理计划,选择辅助病人清理呼吸道的方法。结果通过采用传统吸痰的方法和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口咽通气管辅助、定时气道雾化吸入或气道持续滴入湿化液、定时吸痰等,效果显著。结论采用循证的方法,对病人采用定时气道雾化或持续气道湿化、辅以口咽通气管、刺激病人咽喉部引起病人咳嗽再吸痰的方法更能帮助患者清理呼吸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神经内科重症昏迷并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经鼻吸痰治疗,研究组接受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呼吸幅度、心率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降低。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呼吸幅度、心率情况、指末氧饱和度的改善效果不明显。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在神经内科重症昏迷并肺部感染患者中应用疗效确切,可以作为首选方案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林彩华 《现代医院》2012,(Z2):16-17
目的探讨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清除痰液的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将60例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内吸痰法,对照组采用经口鼻腔直接吸痰法。比较吸痰前后20 min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吸痰间隔时间、有无粘膜损伤和耐受性。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PaCO2、SaO2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吸痰后PaCO2下降,SaO2升高,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PaCO2下降,SaO2升高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吸痰间隔时间、粘膜损伤发生率及患者耐受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法在清理呼吸道无效患者中应用的效果、降低粘膜损伤及患者耐受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经口鼻吸痰法,且置入方法简单,解除呼吸道阻塞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口咽通气管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口咽通气管在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院前急救中建立有效气道通气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在院前急救中行气道通气的患者情况,随机抽取60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对应抽取60例传统方法气道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院前使用口咽通气管能有效改善昏迷患者的缺氧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结论口咽通气管能保持有效的呼吸道通畅,是一种操作简便、有效且护士能独立完成的院前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传统吸痰的方式与经口咽通气道吸痰疗效对照,观察哪种方法对危重患者排痰效率更高。方法本文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吸痰方法的不同分为传统吸痰法组和口咽通气管组各30例。在治疗过程中,传统吸痰法组对危重患者采取传统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口咽通气管组利用口咽通气管道方式进行吸痰,对两组危重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情况及一周后临床治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吸痰后30 min,口咽通气管组血氧饱和度高于传统吸痰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通气管组危重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传统吸痰法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咽通气道管吸痰可有效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使血氧饱和度升高,使肺部感染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留置口咽通气管在重型脑血管病早期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脑血管病患者40例,早期留置口咽通气管,观察留置前后的气道通畅、机体氧合、痰液湿化、吸痰等效果。结果留置5分钟后全部患者鼾声消失或减弱,10分钟后患者呼吸次数、SpO2、PCO2、PO2较留置前明显改善(P0.01),留置24小时后患者痰鸣音明显减少(P0.01),Ⅲ度痰液粘稠患者减少(P0.01)。结论早期留置口咽通气管可有效维持气道通畅,提高机体氧合、有效湿化气道、提高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密闭式吸痰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总结25例严重呼吸衰竭病人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护理体会.结果 密闭式吸痰方法 能充分吸出气道深部的痰液,有效防止气道阻塞,改善通气,同时保持呼吸机的供气压,减少呼气末正压通气的病人的PEEP掉失,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密闭式吸痰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吸痰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咽通气管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2002~2007年38例呼吸道梗阻病患者急行口咽通气管的通气效果.结果 38例患者应用口咽通气管通气后,有效解除或明显缓解了呼吸道梗阻.结论 做好口咽通气管通气的护理非常重要,而应用口咽通气管通气能有效解除舌后坠等引起的呼吸道梗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对48例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充分地湿化气道,正确彻底地吸痰,配合胸部物理疗法。结果 43例患者顺利拔管;3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延迟拔管;2例患者因疾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充分地湿化气道,正确彻底地吸痰,可以预防和减少昏迷患者伴气管切开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陈红芹 《工企医刊》2011,24(3):32-34
目的 探讨开放式吸痰与密闭式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密闭式吸痰48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32例).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5 min、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5 min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吸痰前5min...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固定,气囊管理,气道温湿化选择,吸痰时机与技巧,吸痰方法与深度,气切口管理.为提高机械通气的成功率及预防VAP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比开放式吸痰(OS)和密闭式吸痰(CS)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密闭组各30例,对开放组运用开放式吸痰,对密闭组运用密闭式吸痰,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等指标。结果密闭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Pplat值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吸痰前和吸痰后2min患者的Cst、Ppeak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plat水平明显升高,和吸痰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放式吸痰和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系统顺应性均无显著性影响,开放式吸痰会使患者气道平台压力升高。密闭式吸痰能够保持良好的气道压力,可作为呼吸衰竭患者吸痰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特殊环境下气道护理包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制一种应用于特殊环境下的气道护理包,以解决野外作训条件吸痰操作无菌技术问题,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应用不锈铜材料设计集吸痰、气道湿化、气切换药、口咽通气、浸泡消毒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气道护理包。结果:改变了以往气道护理用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易污染、吸痰器械消毒难度大、物品放置零乱、操作不方便的问题。结论:保证了野外作训条件下吸痰操作的无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应用于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昏迷且建立了人工气道的重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方案。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率、痰液性状,以及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痰液性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气道管理方案能够显著改善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的痰液性状,降低患者的肺部感染率,提升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2年9月住院治疗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30例,两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内湿化采用不用护理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间断滴注及氧气雾化;观察组30例采用气道内持续恒温湿化,比较2组患者的痰液粘稠度和湿化效果。结果 2组患者痰液粘稠度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痰栓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的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的50%,增强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减少不良反应,符合人体生理需要,气道湿化效果好,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增强舒适感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将72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运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对照组运用开放式吸痰管吸痰,对两组患者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吸痰前后HR、SpO2无明显变化,对照组吸痰后HR加快,SpO2明显下降;平均操作时间、痰液喷出情况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可有效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低氧血症、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交叉感染及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泵入咪达唑仑状态下经声门下吸痰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ion-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共60例V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20例。A组给予ICU常规物理治疗,包括翻身、叩背及常规吸痰(患者自主咳嗽基础上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声门上),B组给予ICU常规物理治疗包括翻身、叩背及经声门下吸痰,C组给予咪达唑仑持续静脉泵入下施予同B组相同的处理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实验组与一个对照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法,多个实验组之间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患者在治疗后第7天WBC、CRP、PaO2[A组(14.68±5.81)×10~9/L、(68.64±10.68)mg/L、(62.64±8.42)mm Hg(1 mm Hg=0.133 kPa),B组(13.78±4.54)×10~9/L、(72.48±12.13)mg/L、(64.80±8.85)mm Hg,C组(9.86±3.49)×10~9/L、(45.67±9.08)mg/L、(70.98±8.75)mm Hg]测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aCO2测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连续1周内吸痰时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机械通气天数[(28.38±2.57)次/周、(9.24±2.18)d]均明显低于A组[(38.68±4.87)次/周、(14.56±3.32)d]、B组[(35.45±3.36)次/周、(13.48±2.9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持续泵入适量咪达唑仑状态下未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可增加患者对声门下吸痰的耐受性,二者配合作用下有助于肺内分泌物的排出,有利于VAP患者炎症指标的控制并可缩短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在人工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对照组32例采用普通气管套管护理。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18.75%,住院时间为(20.5±5.8)d,机械通气治疗时间为(15.6±6.7)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0.00%、(28.4±7.9)d、(19.2±7.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冲洗气管导管联合持续低负压吸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