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角膜矫形Q r t h o k e n o t l l o gy 是非创伤治疗近视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特殊材料设计的角膜接触镜片治疗近视和散光的科学方法角膜矫形学始创于60 年代先后经历了三代材料及技术的改进近代的角膜矫形学与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痛苦小适用对象不受年龄限制等优点正逐步受到广大近视患者尤其是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青睐我院于1998 年8 月在牡丹江市首家开展OK近视治疗项目现仅将1 年来我院治疗达3 个月以上的60 例患者120 只眼的中轻度近视的随访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 近视度数8 0 0D 的近视患者共1 20 只眼年…  相似文献   

2.
袁新建 《新疆医学》2001,31(1):39-40
多年来眼科医生一直在探索各种治疗近视的方法,Ortho-K 镜治疗近视的出现是治疗近视的一种新方法。我科采用此方法共治疗23例46只眼,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1999年6月~2000年6月我科治疗的23例46只眼,年龄11岁~18岁,平均16岁。男10例,女13例,矫正度数0.75~7.00D,平均  相似文献   

3.
OK镜矫治近视153例296眼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是用角膜接触镜将角膜重新塑形,增大曲率半径、减少角膜屈折力,从而降低近视屈光度、提高远视力的方法,简称OK镜。1999年8月至2001年3月我院引进美国CONTEXT公司的OK镜片对153例近视患者进行了近视治疗,并对其进行了跟踪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角膜塑形术(OK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方法。方法:对OK镜治疗观察3个月以上的26例51眼近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裸眼视力≥1.0者,A组100%;B组86.36%,C组16.67%,剩余近视度数为:A组-0.47D,B组-0.82D,C组-3.10D。未发明明显损伤及感染;并发症主要是镜片偏心,重影,视力波动,多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轻至消失。结论:在准确查取数据订制镜片基础上,指导患者正确配戴,加强心理护理,预防损伤及感染,则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OK镜在治疗青少年近视中的效果。方法:对500例14-24岁轻中度近视患者,配戴OK镜后连续观察半年以上,分析视力及屈光度变化。结果:OK镜治疗后全部病例视力提高、屈光度下降。结论:OK镜治疗近视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无不可逆并发症,远期效果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6.
近视是屈光不正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远视力低常、近视力正常及视疲劳,高度近视因服轴过度伸长可引起眼底的退行性改变,x至产生玻璃体液化、混浊和后脱离、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J’。以往除配戴眼镜外无特殊方法治疗近视_’‘OK”是英文odlokeratology(角膜塑形术)的简称,是近几十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手术治疗近视的方法。通过配戴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钱(RGP)来增大角膜表现曲率半径,达到减低角膜屈光度的目的。回“OK”镜的发展史早在州年代末,人们便开始研究用角膜接触镜来治疗近视眼,先后出现了第一代与第二代镜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配戴OK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年龄、性别、戴镜前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戴镜前后角膜屈光度等各项指标进行考察,2年后与戴镜前作比较。定期观察并发症并加强检查、心理护理、取戴镜、镜片清洁、并发症等环节的护理措施。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矫正视力(0.65±0.21),且角膜平均屈光度由(-3.75±1.31)D降到(2.15±1.18)D,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角膜溃疡、白斑、浑浊等并发症。结论青少年近视眼患者戴OK镜2年配合系统护理措施,对其裸眼视力提高,屈光度降低,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都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OK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0例近视患者按屈光度大小分三组观察其配戴OK镜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三个月时,裸眼视力≥1.0的百分率第1组(≤-2.00 D)达97%;第2组(-2.25D~-4.00D)为90%,第3组为33%。总有效率为100%,治疗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三个月后一般仍需继续夜夜治疗,仅10%左右患者可隔日戴镜。结论 OK镜是一种安全、有效、快速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治疗期间应严格规范正确操作,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刘惠娟 《河北医学》2001,7(8):716-7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orthokerafology简称OK)矫正近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塑形术矫正82例近视,观察术后1周、半月、1月、2月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中央曲率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配戴OK镜后屈光度,角膜中央曲率明显下降,角膜散光随时间延长有增加倾向,主要并发症是角膜上皮着色占16.7%,角膜可塑性散光增加占14.5%。结论:角膜塑形术可以降低近视度数,矫治和检测的规范化是矫治安全有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OK镜矫正技术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采用OK镜矫正技术对 32例、64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进行矫正 ,观察分析了戴镜第 1天至 3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以及有无结角膜并发症发生等。结果 :(1)屈光变化 :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少降低 - 1.5 0D ,最多 - 5 .75D ,平均为 - 4.4 6± - 1.37D。在伴有散光患者中 ,散光降低范围为 - 0 .5 0~ - 2 .0 0D ,平均为 - 1.0 8± - 0 .5 9D。近视度数≤ - 3.0 0D以下者 ,13眼于 2个月内均转为正视眼 (10 0 % ) ,- 3.2 5~ - 6.0 0D37眼于 3个月内 2 0眼 (5 4.1% )恢复为正视眼 ,≥ - 6.2 5D的 14眼 3个月内仅有 3眼 (2 1.4 % )恢复为正视眼 ;(2 )角膜曲率 :降低范围在 1.0 0~ 3.0 0D之间 ,降低幅度大者近视度数降低也较大 ;(3)并发症 :戴镜过程中 ,11眼 (17.2 % )引起散光或增加了散光度数 ,4眼 (6.3% )角膜点状损伤 ,适当处理后痊愈。结论 :OK镜是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方法 ,但其应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 lens,OK镜)3年防控青少年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学部2016年1月—2017年12月配戴OK镜3年的100例(200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病历。按初次就诊时散瞳验光后的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 SER)分组: A组(77只眼,-2.00 D≤SER≤-0.50 D)、B组(72只眼,-3.50 D≤SER<-2.00 D)和C组(51只眼,-5.00 D≤SER<-3.50 D)。记录、分析入选患者戴镜前、戴镜后1、2、3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角膜曲率平坦值(flat kerotometry, FK)、眼轴长度(axial length, AL)、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等。再将入选患者分成低年龄组和高年龄组,进一步观察各个年龄组患者的近视发展情况。结果3组患者戴镜1、2、3年后的UCVA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P<0.01)。戴镜1、2、3年后,各组FK较戴镜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戴镜后不同时间点的各组AL与戴镜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年间,A组的AL增长值最大。低年龄组近视中速发展的占比高(60.61%),而高年龄组近视缓慢发展的占比高(61.76%)。所有入选患者戴镜后的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面积、角膜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变异系数与戴镜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年间,A、B、C各组轻度角膜点状着染分别为6.49%、13.89%和9.80%。结论中长期配戴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是安全有效的,尤其对-5.00 D≤SER<-2.00 D的中高度近视、低年龄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78-81+85
目的评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塑形镜矫正前后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及立体视功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3月至2019年3月因近视性屈光参差于湖州师范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并行角膜塑形镜矫正的近视患者48例。采用25项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视觉功能问卷调查(NEI-VFQ-25)中文版评估角膜塑形镜矫正前后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通过近立体视检查图本评估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矫正前、矫正3个月后的立体视锐度。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塑形镜矫正3个月后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包括总体视觉情况、精神健康状态、近距离工作、远距离工作、驾驶和周边视野的评分均较配戴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眼痛方面评分比矫正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一般健康状态、社交功能、社会角色限制、独立性和色觉方面矫正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行角膜塑形镜矫正3个月后的近立体视功能优于矫正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50,P0.01)。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能够改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及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14.
角膜塑形矫治近视247例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渊  惠延年  高艳萍  杨旭  张云 《医学争鸣》2001,22(15):1416-1418
目的 观察角膜矫形对近视眼的治疗效果,以及各种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和治疗中出现的副作用。方法 对角膜矫形治疗的247例464只眼进行了3-12mo随访观察,对不同屈光度用3种不同的角膜矫形镜作治疗,统计屈光不正患的不同参数与疗效的关系及各种副作用出现的时段与频率。结果 角膜矫形治疗后,视力≥4.8的431只眼(92.9%),视力≥45.0D、眼轴长≥25mm的患以及早期未提供E值的患,疗效均较差(P<0.01);13-17岁年龄组疗效较佳(P<0.01),主要副作用是角膜上皮损伤(初戴57.8%)和出现重影(3wk内45.7%),1例患出现顽固的视疲劳。结论 角膜矫形技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提高近视眼裸眼视力的方法,对少儿近视的治疗较好,但应注意角膜上皮损伤及重影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谭舟利 《当代医学》2021,27(19):36-39
目的 探讨不同近视屈光度对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控制近视进展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眼科行角膜塑形镜治疗的青少年儿童29例(58眼)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n=14,28眼)(等效球镜度≤3.00 D)和中度近视组(n=15,30眼)(3.00 D<等效球镜度≤6.00 D),记录两组戴镜前的裸眼视力、眼轴长度、平均角膜屈光度(AveK)、角膜厚度、角膜内皮,戴镜1年后的裸眼视力及眼轴长度,比较两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的变化及眼轴的增长值.结果 戴镜1年后,两组裸眼视力均显著高于戴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年后,中度近视组眼轴的增长值低于低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患儿的裸眼视力,其控制眼轴增长的疗效在近视度数较高者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及腹壁瘢痕隐蔽等优点而被人  相似文献   

17.
微小度数斜视(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50例微小度数斜视,其中内斜视49例,外斜视1例,74%为儿童,除视力低下外,无其他自觉症状。临床特征为具有10~△以下的斜视,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弱视、屈光参差、旁中心注视及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在日常双眼视状态下,弱视眼有抑制性暗点,有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常用的检查方法有遮盖不遮盖法,4~△底向外及底向内三棱镜试验,应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相鉴别。治疗以克服弱视,采用遮盖法为主。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1990/2002年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患者91例,对照组41(男27,女14)例;年龄25~70(47±10)岁;病程2~180(中位数14)d. 治疗组50(男31,女19)例;年龄23~72(48±11)岁;病程2~120 (中位数14)d. 两组病例有可比性(P>0.05).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胆管结石的可行性、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其特点。②方法:应用电视腹腔镜切开胆总管1—3cm先用取石钳取石,或进入纤维胆道镜观察,取出结石,放T管引流。③结果:50例中48例获得成功,2例因黏连胆囊三角解剖不清转开腹。④结论:腹腔镜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方便、精细、创伤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环曲面和球形角膜塑形镜在中高度散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佩戴角膜塑形镜片的77名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1.0 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选择透镜设计不同分为环曲面组(n=36)和球形组(n=41)。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佩镜的治疗效果,评价指标为裸眼视力(UCVA)、镜片偏心度及角膜散光J0、J45。结果 环曲面及球形组UCVA分别从佩戴前的0.80(0.60, 0.10)、0.80(0.55, 0.90)下降到佩戴12个月后的0(0.00, 0.08)、0(0.00, 0.10),两组佩戴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曲面组及球形组镜片偏心度由戴镜1天的(0.46±0.25)mm、(0.53±0.21)mm增加至戴镜12个月的(0.73±0.41)mm、(1.32±0.12)mm,角膜散光J0分别由基线时的(-0.59±0.73)D、(-0.78±0.41)D下降到佩戴12个月的(-0.13±0.68)D、(-0.69±1.19)D,两组患者佩戴1个月后偏心度和角膜散光J0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