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近年来分别为3例不完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胸大肌肌瓣移位重建屈肘功能获得成功。 例1 男,20岁。因左肩着地摔伤致左臂丛神经损伤11个月入院。检查发现左侧三角肌、肱二头肌、喙肱肌肌力为0级,提肩胛肌、斜方肌、背阔肌肌力Ⅴ级,肱三头肌力Ⅴ级,手及腕部诸肌力正常。入院后先行左肩关节融合术,术中6个月再行左侧带血管、神经蒂背阔肌肌瓣移位代肱二头肌术。术后切取整块背阔肌,保留近端止点及神经血管蒂,在背阔肌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晚期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的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3-12采用背阔肌肌皮瓣单极移位法重建9例晚期臂丛神经上千损伤屈肘功能,其中5例将背阔肌远端分别固定于肱桡肌及肱二头肌腱和4例采用传统方法.结果 背阔肌肌皮瓣全部存活,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7例术后肌力恢复到M4,2例肌力恢复到M3,屈肘角度50°~110°,平均91°.患者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34,P<0.05).根据远端固定2种方式,采用多元T统计分析2组肌力、屈肘力量、角度恢复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1.18,P>0.05).结论 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晚期臂丛神经上千损伤届肘功能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晚期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的疗效。方法自2008-01—2013-12采用背阔肌肌皮瓣单极移位法重建9例晚期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其中5例将背阔肌远端分别固定于肱桡肌及肱二头肌腱和4例采用传统方法。结果背阔肌肌皮瓣全部存活,伤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9例获得随访12~36个月,平均28个月。7例术后肌力恢复到M4,2例肌力恢复到M3,屈肘角度50°~110°,平均91°。患者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4,P0.05)。根据远端固定2种方式,采用多元T统计分析2组肌力、屈肘力量、角度恢复程度,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8,P0.05)。结论采用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晚期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屈肘功能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同侧C7神经根移位后对其支配肌影响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0,自引:12,他引:8  
目的: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1996年2月至2000年2月,对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全部)移位修复,并观测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1周7例,术后4个月6例,术后1年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术后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多在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术后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肱三头肌次之,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前后供体神经功能的变化,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 应用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接给肱二头肌肌支治疗臂丛神经上千型根性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对施行手术的36例患者进行6个月至5年多的随访,根据肱二头肌肌力和肘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分为三级:优:肱二头肌肌力达4级以上,肘关节屈曲达90度以上;可:肱二头肌肌力达3级,肘关节屈曲达60~90度;差:肱二头肌肌力2级以下,肘关节屈曲60度以下。分析影响疗效的几种因素。结果 手术疗效显著,有效率(肱二头肌肌力3级以上)达94.4%,优良率(肱二头肌肌力4级以上)达63.9%。手术前后供体神经功能没有明显变化。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有:损伤类型、损伤原因、手术距损伤的间隔时间、患者年龄、供体神经的选择及术后功能锻炼。准确判断患者的损伤类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结论 正中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移位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千型根性撕脱伤的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C7神经移位后对C7神经根所支配肌肉功能的影响。方法  1996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 ,对 7例臂丛上干或C5,6神经根损伤患者 ,均采用同侧C7神经根 (全部 )移位修复 ;并观察手术前、后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肌力及肌电的变化。术后 1周 7例 ,术后 4个月 6例 ,术后 1年 5例进行了肌力测定及肌电检查。结果 术后 1周背阔肌、肱三头肌及指总伸肌的肌力较术前均有所下降 ,下降幅度多在 1级以内。肌力的下降均呈可逆性 ,术后 4个月三块肌肉的肌力均已恢复正常。术后 3个时间组三块肌肉CM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的波幅、潜伏期和术前比无明显影响。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采用同侧C7移位后 ,供区背阔肌肌力下降最明显 ,肱三头肌次之 ,指总伸肌最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联合尺神经束支和臂丛外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臂丛损伤6例,其中单纯上干损伤4例;上中干为主,合并下干部分损伤2例.伤后平均2.8个月接受手术.术式包括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肌支,膈神经或者副神经斜方肌支转位至肩胛上神经,桡神经肱三头肌长头肌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支.用肱二头肌、岗上肌和三角肌肌力,肩外展和上举角度,尺神经功能损失等指标对手术方式和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6例中5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肱二头肌均在术后3~4个月开始恢复肌力.随访时间18个月以上的4例屈肘M_4~+~M_5;随访时间4个月的1例屈肘M_3~+.其中3例行外展功能重建,单用膈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臂可上举至180°,外展肌力M_4~+;联合副神经和肱三头肌长头肌支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90°,肌力M_4~-;单用副神经修复的病例上肢可外展80°,肌力M_3~+.3例手部握持力与术前相同,2例增强.4例手部尺神经供区功能无明显影响,1例小指掌侧皮肤感觉减退,第一骨间背侧肌萎缩.结论 尺神经部分束支转位修复肱二头肌支可以有效的恢复臂丛损伤后屈肘功能;用膈神经修复肩胛上神经可能取得更好的肩外展和上举效果;本组臂丛下干部分损伤的病例受伤均在3个月内,采用此术式同样恢复了肱二头肌功能,未加重原有的手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神经束支移位重建屈肘功能80例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用神经束支移位恢复屈肘功能的手术结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损伤或上干根性损伤合并中、下干不全损伤的病例,应用正中神经束支或尺神经束支移位与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相吻合,恢复屈肘功能,临床治疗80例。结果术后经过8~108个月随访,肱二头肌力达M4者50例,肌力达M3者16例,M3以下者14例;手术有效率为(肱二头肌力M3以上)82.5%,优良率(肱二头肌肌力M4以上,为62.5%。结论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上、中干根性的损伤应首选尺神经或正中神经束支移位修复,重建恢复屈肘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阔肌功能恢复后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利用经神经移位修复胸背神经而恢复的背阔肌作为动力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的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3年6月,共有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经多组神经移位术后屈肘功能无恢复而背阔肌恢复良好者5例,屈指功能无恢复,背阔肌功能良好者3例,均采用恢复的背阔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 a~3 a 6个月,移位背阔肌皮瓣全部成活,肘关节活动度为伸肘10°~25,°屈肘100°以上,肌力达Ⅲ~Ⅳ级。手指可抓握,各指屈距掌纹2 cm左右,肌力达Ⅲ级。[结论]利用经神经移位恢复的背阔肌作为动力肌再移位重建屈肘、屈指功能疗效可靠,因此在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时应常规修复胸背神经以恢复背阔肌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膈神经移位至肌皮神经重建屈肘功能的临床应用及早期疗效。方法对8例臂丛根性撕脱伤行膈神经移位术,膈神经与上干前股的肌皮神经束直接吻合5例,膈神经通过神经移植桥接至肌皮神经3例,术后随访评定其屈肘功能。结果8例经10月-2年随访,肱二头肌肌力在2级以上5例,有效率62.5%。结论膈神经移位术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理想术式,重视术前和术中膈神经功能的评估、神经移位时吻合方法的合理选择和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是提高手术疗效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的修复治疗中肘屈曲功能是最为重要的.在已有的几种恢复肘关节屈曲功能的神经转位手术中,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的手术(Oberlin' s method)是最新的方法.本报告应用Oberlin' s手术治疗早期和晚期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的初步经验.[方法]5例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的患者采用了Oberlin's手术进行伤肢肘关节屈曲功能的恢复治疗.患者平均年龄28岁,随访6~15个月.早期手术2例,分别伤后6个月和8个月手术.晚期病例3例,分别于伤后12~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都有3级以上的肱二头肌肌力恢复.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个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个月后自动恢复.[结论]Oberlin' s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有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蔡林  金伟  王华  刘涛 《临床骨科杂志》2003,6(3):216-218
目的 评价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儿童臂丛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6例3~6岁儿童臂丛损伤采取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和肋间神经转位加神经移植。修复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头、腋神经和桡神经。结果 随访5例,时间为6个月,术后各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膈神经修复肌皮神经效果最好;肱二头肌肌力3~4级,正中神经支配肌肌力3级,腋神经支配肌肌力0~2级,桡神经支配肌肌力2~3级。1例处于恢复之中。结论 早期手术,利用显微技术精确地吻合神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在各受区神经近入肌点处同时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恢复臂丛神经上干损伤后丧失的肩肘功能.方法 2007年2月-9月,收治4例单纯臂丛神经上干损伤男性患者.年龄21~39岁.均为车祸伤.左侧1例,右侧3例.患侧肩关节外展、外旋、上举及屈肘不能;耸肩、伸肘、屈伸腕指肌力≥4级.肌电图检查:副神经、尺神经及肱三头肌长头肌支功能好;正中神经功能轻度受损.患者于伤后3~11个月入院.于全麻下行后路副神经到肩胛上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到腋神经、尺神经部分束支到肱二头肌肌支和/或正中神经部分束支到肱肌肌支移位术.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术后出现手部尺侧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余患者未出现与供区神经相关的运动、感觉功能受损症状.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2个月.术后3~4个月患侧均出现肩外展、屈肘动作.肌电图显示3组受区肌肉均可记录到新生电位.术后6~7个月,患者肩外展30~65°,屈肘90~120°,肌力3~4级.1例随访12个月患者肩外展、上举、外旋及届肘主动活动度基本正常,三角肌、肱二头肌外形轮廓接近正常.结论 应用功能相近的供体神经进行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具有供区损失小、恢复时间快、功能恢复佳等优点.尤其适合因伤后时间长延误治疗及锁骨上探查有风险的臂丛神经上干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 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者诊断为C5~G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非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至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间隔为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7个月.结果 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良率(肌力恢复至M3及以上)为39.1%,肌力恢复至M2的患者占30.4%,肌力恢复至M1及以下占30.5%.G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患者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于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使用2根或2根以上的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肱三头肌肌支术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可使肱三头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按摩护理挽救静脉危象背阔肌皮瓣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肌皮神经损伤将导致上肢肱二头肌麻痹,屈肘功能障碍。Schottstead[1]1955年首先报道了用背阔肌移位重建屈肘功能。由于该肌肌腹大,血管神经蒂恒定,切口隐蔽,因此是屈肘功能重建中的首选方法[2]。为了减轻背阔肌移位后上臂切口张力,增加肌肉滑动范围,便于术后血运观察,临床上常将背阔肌带皮瓣形成背阔肌皮瓣转位来恢复肘关节屈曲活动[3]。但由于切取、移位该肌皮瓣时必然累及血管神经蒂组织,术中及术后仍有发生动、静脉危象的可能,严重时导致肌皮瓣坏死和手术失败。1996~2001年,我们对7例晚期臂丛神经损伤修复术后肌皮神经功能无…  相似文献   

16.
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产瘫儿童屈肘肌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介绍和评价背阔肌双极移位重建臂丛神经产伤后屈肘肌功能障碍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从1992年6月-2002年6月,本科共收治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病人36例,其中采取背阔肌双极移位治疗臂丛神经产伤后屈肘肌功能障碍10例,男4例,女6例,手术时平均年龄为7(5—12)岁,2例息儿在术后1年因肩关节连枷而行肩关节固定术。结果:本组10例病人术后平均随访3(1.5—6)年,肘关节屈曲肌力达到4级以上,手触嘴的功能均恢复,无神经血管束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结论:臂丛神经产伤引起的屈肘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能力,需要手术治疗。本组选择的背阔肌双极移位,具有操作相对简便、符合生物力学、并发症少和结果确实的优点,因此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990年3月至1998年2月,对14例臂丛干根性撕脱伤患者,将同侧胸前外侧神经直接移位于腑神经,胸背神经直接移位于肌皮神经,以重建三角肌、肱三头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三角肌肌力8例恢复至M4,4例M3,2例为M3-;肱二头肌肌力14例均恢复至M4。结论 运用同侧胸前外侧神经、胸背神经移闰的方法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疗效较好;对原有的臂丛中、下干神经的主要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重建C5或C5.6根性撕脱伤后的肩外展外旋、屈肘功能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21例臂丛上干损伤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17~58岁,平均31.5岁.其中C5根性撕脱伤6例,C5.6根性撕脱伤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个月,平均5.1个月.21例患者肩关节不能外展、外旋,其中15例合并屈肘功能丧失.行副神经至肩胛上神经、肱三头肌肌支至腋神经前支、尺神经部分束至肱二头肌肌支移位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5 ~30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外展恢复至40°~180°,平均92°;肩主动外旋为60°~120°,平均91°;冈上肌、冈下肌肌力恢复至M4级10例,M3级7例,M2级2例;三角肌肌力恢复至M4级11例,M3级6例,M2级2例.14例获随访且合并屈肘功能丧失的患者中,12例主动屈肘>90°,2例为60°~ 90°.按照Narakas臂丛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肩关节功能优9例,良7例,差3例,优良率为84.2%;肘关节功能优8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 应用功能相近的多组神经束支部移位早期重建C5.6神经根性撕脱伤后的肩外展屈肘功能,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肢功能恢复快且好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功能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角肌是维持关节活动的重要肌肉,瘫痪后肩关节外展功能丧失。以往所采用的三角肌替代术如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肱二头肌短头或肱三头肌长头移位术均因肌力有限等原因效果多不理想。作者于1985年~1989年3月共施行带血管神经蒂的背阔肌皮瓣移位治疗儿麻后遗症三角肌瘫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我科自1986年4月~1988年3月,对2例外伤后致屈肘功能丧失的患者施行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例1 男,20岁。3年前右上臂被炸伤大部离断,经缩短肱骨再植后继发感染,肱前软组织坏死缺损,致上臂中下段前方广泛瘢痕愈合并紧贴肱骨。检查:肱二头肌缺如,肱三头肌肌力Ⅲ级,前臂屈肌群肌力Ⅱ~Ⅲ级,伸肌0级,主动屈肘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