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14例后囊周边残留的无晶体眼施行睫状沟重建,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24个月的结果表明,视力在0.5或以上者12例,所有病例术后均达到或超过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水平,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提出睫状沟重建,Ⅱ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原则是:①在粘稠剂下仔细分离虹膜后粘连,牢固者用Vannas剪剪开;当虹膜粘连伴有虹膜缺损时,对缺损处边缘的虹膜应予以分离;②后囊环残留应在3/4或以上,宽度应为2mm或以上;③选择单片C型袢人工晶体,袢的位置应放在后囊环的最宽处;④彻底清除前房内的玻璃体。对于后囊遗留较少者应改用缝线固定人工晶体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通常晶状体脱位患者多常采用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我院从2009年应用虹膜夹持晶状体(Artisan)治疗晶状体脱位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我们将这种手术和比较常用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了临床对比分  相似文献   

3.
通过Scheimpflug照相评价房角支撑、虹膜固定及睫状沟植入的近视性有晶状体眼中人工晶体的位置旨在评价近视性有晶状体眼人工晶体(IOLs)位置的术后稳定性。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本研究纳入46只眼,分别接受前房型房角支撑的人工晶体(IOL)植入术(Bausch&LombNuVita型,10只眼),前房型虹膜固定的人工晶体植入术(OphtecArtisan型,20只眼)和睫状沟植入的人工晶体植入术(StaarICL型,16只眼)。分别在术后1、3、6和12个月通过Scheimpflug照相评价人工晶体至晶状体和角膜的距离以及人工晶体发生的光轴倾斜。结果显示,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体眼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35例35眼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体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20眼行Artisan虹膜夹持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另一组15眼选择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1天、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VA)、最佳矫正视力(BCV)、眼压(IOP)、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结果两组术前、术后VA、BCV、CEC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tisan组手术后BCV优于术前B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结论 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无晶体眼有效方法。Artisan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更加安全,是治疗无后囊膜支持的无晶体眼的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无晶体眼并后囊膜缺损的眼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和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了解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随机对两组病人共16例进行手术。用美国Storz公司生产双侧“S”型弹性袢前房型人工晶体和KabiPharmacia“C”袢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行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组,术后视力10以上占375%(3/8),05以上占50.0%(4/8)。缝线固定术组无一例达10以上者,05以上占25.0%(2/8)。结论:新型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显示有更多的优越性。从解剖学观点来说,各种缝线固定技术,很难将晶体袢通过缝线定位在睫状沟处,并对眼组织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异常的原因,研究预防措施。方法 对289例312眼白内障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279眼行囊袋内植入,33眼行睫状沟植入。结果 瞳孔异常37例38眼,发生率占12.2%,主要原因系玻璃体脱出,虹膜损伤,炎症性虹膜后粘连所致。结论 避免瞳孔异常的关键在于提高手术的手术技巧及操作熟练程度,术后有效地控制虹膜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房角的改变。方法 对36例(40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相干入术患者进行房角、眼压、视力及眼底等检查。结果 虹膜周边前粘连发生率为82.5%,人工晶体固定形式囊袋内与睫状沟固定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人工晶体水平位与垂直位之间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本组观察虹膜周边前粘连发生率虽高,但对眼压、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袁红宜 《中原医刊》2005,32(6):21-22
目的 观察应用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1例无后囊膜或后囊 膜不完整行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 随访3~36月,术后矫正视力>0.5者41.9%,0.3~0.5 者38.7%,0.2~0.1者12.9%,<0.1者7.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巩膜睫状沟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作 为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完整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玉胜  陈翠 《中外医疗》2009,28(29):69-69
目的探讨玻切术后无晶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方法及疗效。方法将所有病人根据眼部情况分为2种植入方法;(1)单纯睫状沟植入术;(2)睫状沟缝线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所有术后病人的视力均优于术前矫正视力,且单纯睫状沟植入术优于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论在行玻切手术时尽量保留囊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晶体脱位摘出及人工晶体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术的安全有效方法。方法对27例晶体脱位行晶体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术。结果27例术后视力提高25例,术后视力不变1例,下降者1例。结论摘出脱位的晶体、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巩膜缝合固定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晶体脱位方法。  相似文献   

11.
眼内内窥镜直视下经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合固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眼内内窥镜直视下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合固定的临床疗效并于常规后房型人工晶体缝合固定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眼内内窥镜在直视下行 2 5例 (2 5只眼 )后房人工晶体经巩膜睫状沟缝合固定。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 5例手术均进行顺利 ,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术后 ,2 0只眼 (80 % )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术前。 2 3只眼(92 % )晶体位正 ,2 5例中未见由晶体异位引起的症状。术后无持续性高眼压及玻璃体积血并发症。结论 眼内内窥镜的应用可使术者在直视下完成后房型人工晶体缝合固定术 ,将晶体袢准确地固定于睫状沟内 ,避免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卢雪梅 《医学文选》2006,25(2):224-225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6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破裂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线缝线固定术,随访6个月,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视力≥0.5者占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一种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卢雪梅 《微创医学》2006,25(2):224-22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6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膜破裂后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线缝线固定术,随访6个月,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视力≥0.5者占8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一种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囊膜支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有效方法。方法:术中使用改进的方法均成功完成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20例。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改善,最佳矫正视力≥0.5者13例(占65%)。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无囊膜时矫正无晶体眼性屈光不正,恢复双眼单视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IOL)襻的位置及其对睫状体、前房角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行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植入术的患者28例(30眼),使用超声活体显微镜测量睫状突位置和前房角结构参数,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13眼双襻固定于睫状沟(43.3%);16眼单襻位于睫状沟,另一襻位于虹膜根部4眼(13.3%)或位于睫状体冠部12眼(40.0%);1眼双襻位于虹膜根部后(3.3%)。手术后睫状突位置参数较手术前无显著变化,前房角参数显著下降。结论:后房型巩膜缝线固定IOL襻位置不能确保位于睫状沟。手术后前房角开放程度下降,襻位置的变异对睫状突位置没有明确影响。  相似文献   

16.
曹征  陈硕  叶锦华 《微创医学》2002,21(2):160-161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外伤性白内障因后囊破裂不能按常规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而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果术后23例人工晶体位置正常,2例人工晶体轻度倾斜;5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经散瞳、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后逐渐吸收,术后视力达0.2~0.6.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因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曹征  陈硕 《医学文选》2002,21(2):160-161
目的 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5例外伤性白内障因后囊破裂不能按常规法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而行后房型人工晶状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结果 术后23例人工晶体位置正常,2例人工晶体轻度倾斜;5例人工晶体前膜形成,经散瞳、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后逐渐吸收,术后视力达0.2-0.6。结论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因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l056例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术中51例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行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联合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为4.8%,全部行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5例囊袋内固定植入,42例睫状沟固定植入和4例DGR人工晶体双袢缝线固定法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3者46例(90.2%);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0.05,低于0.3者4例(7.8%);矫正视力低于0.05者1例(2.0%)。结论 前段玻璃体切割术,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谭祖福 《广西医学》2002,24(6):909-910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复明术 ,对于缺少后囊膜支持 ,手术时后囊大部分破裂 ,不能常规方法植入 ,若需继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则必须行缝线固定术。我院于 1997年至2 0 0 0年共进行 12例无晶体后囊支持人工晶体双袢巩膜睫状沟固定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2眼中。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4 5~ 76岁 ,平均 6 8岁 ,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后 10眼 ,2例行囊外摘除术时后囊膜大部分破裂。玻璃体溢出前房 6例 ,术前裸眼视力 0 0 4~ 0 0 810例 ,矫正视力 0 1~ 0 33例 ,≥ 0 5 7…  相似文献   

20.
龙开荣 《海南医学》2008,19(3):14-16
目的探讨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1眼)因外伤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导致后囊缺损,未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眼,根据不同情况,施行单纯睫状沟植入,或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术后随访3~24月。结果19例(61.29%)直接睫状沟内植入,7例(22.58%)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5例(16.13%)为单襻缝线固定,术后裸眼视力=0.3者23例(74.19%),=0.1者29例(93.55%),瞳孔圆者26例(83.87%),人工晶体位正者29例(93.55%),无一例出现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矫正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视力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和粘弹剂的使用是保证其术后效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