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宏  田兴松  宫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123-2123
胃肠道病变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经常处于营养障碍、营养不良状态。手术创伤又加快患者蛋白质的分解代谢加重负氮平衡,使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常出现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增加。我们联合应用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及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在通过代谢调理作用给予26例胃肠道手术创伤的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同时,也改善了患者术后机体疲劳状态,取得满意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八珍汤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对胃肠道肿瘤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在围手术期服用八珍加味汤,对照组同法给予温生理盐水作对照。比较两组疲劳指数评分和免疫指标Ig G、Ig 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治疗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疲劳指数评分和免疫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八珍汤能改善胃肠肿瘤患者术后症状及免疫功能状态,对加速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并发胃肠道瘘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15例早期并发胃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要点.结果 肝移植术后早期胃肠道瘘的发生率为1.2%(15/1 173).其中,胃瘘为0.42%(5/1 173),十二指肠瘘为0.08%% (1/1 173),空肠瘘为0.34% (4/1 173),回肠瘘为0.08%(1/1 173),横结肠瘘为0.34%(4/1 173).本组胃肠道瘘发生的时间为术后7~24 d.采取“三阶梯”不同热量的营养支持及手术和综合治疗后,7例肠瘘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6.6%(7/15).其余8例康复出院.结论 肝移植术后早期胃肠道瘘的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方案对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肠内营养在胃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70例胃食管癌患者根据术后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术后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给予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禁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食管癌术后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胃肠道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09年5~10月行胃肠道手术的70例患者为观察组,以2007年11月~2008年12月的62例行胃肠道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未安置胃管,未常规行肠道准备,与对照组比较,该组患者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减少(P<0.05),该组总体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其中,尿路感染、咽喉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裂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应用于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速患者术后恢复,临床应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加速康复外科(FTS)理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由丹麦的外科医师Kehlet[1]提出,又称之为术后促进康复的程序(ERAS),目的主要是尽力降低手术治疗对患者引起的应激反应,加速患者康复[2].食管癌手术后患者大都处于应激状态且代谢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此时应积极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有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3].总之,早期肠内营养作为加速康复外科的一个重要部分,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早期恢复,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陈敏  王颖  施婕 《当代护士》2021,28(7):16-19
目的 观察益生菌联合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胃癌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单纯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实验组术后给予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营养状况的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术后消化道不适症状(腹胀、腹泻、恶心、呕吐、便秘)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七天实验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可显著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胃肠道不适症状和营养状况,加快胃癌术后患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8.
术后疲劳综合征(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POFS)是腹部外科临床常见的症候群.胃癌患者由于发病年龄、肿瘤消耗、营养不良等因素,手术后往往处于很长一段的疲劳期[1],POFS直接延长患者康复时间,降低生活质量.预防术后疲劳综合征的关键是尽量减少手术应激反应[2],我们选择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胃癌的患者58例,通过腹腔镜手术减少手术创伤,使用早期肠内营养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同时采用中药小肠内滴注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疲劳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术患者往往因为术前疾病本身的消耗,手术、麻醉对胃肠道的刺激,术后一段时间内对胃肠动力恢复及分泌、吸收功能产生了干扰及影响,统称为术后胃肠道功能紊乱(PGID).PGID使机体吸收功能处于抑制状态,导致机体处于营养失衡状态,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至关重要.临床营养支持有肠内与肠外两大类,而肠内营养更符合生理要求.有研究表明[1],胃的功能可于术后1~2d恢复正常,大肠功能与术后3~5d恢复正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正常,肠内营养可在肠道术后6h进行.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胃肠道手术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障碍,手术创伤又使分解代谢增加,机体营养消耗增多,笔者认为做好临床营养支持与护理,将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灵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控制及减轻术后营养不良现象,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及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及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中枢脱髓鞘疾病患者疲劳、残疾水平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1例中枢脱髓鞘疾病患者(包括多发性硬化及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25例,给予基础的康复护理;综合康复组25例,根据患者功能障碍选择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心理康复等治疗;综合康复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组21例,除了综合康复治疗外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3组治疗时间为1—2h/次,1次/d,共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通过疲劳严重度量表(fatigue severity scale,FSS)、功能扩展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治疗患者的疲劳程度、残疾水平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FSS得分分别为32.00±6.87和31.90±6.92(P0.05)、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得分分别为32.20±6.15和30.90±6.22(P0.05),综合康复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组治疗前后得分分别为32.38±6.48和30.57±6.68(P0.05),后两组治疗后疲劳度有所改善,且两组之间疗效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残疾水平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EDSS得分分别为7.0±1.08和7.00±1.08(P0.05),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得分分别为7.00±1.03和6.50±0.99(P0.05),综合康复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组患者治疗前后EDSS得分分别为6.50±1.08和6.0±0.97(P0.05),后两组治疗后残疾水平较治疗前改善,且综合康复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组效果更好(P0.05);在改良Barthel指数得分方面:对照组分别为32.88±8.86和33.36±8.82(P0.0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综合康复组患者治疗前后得分分别为32.92±8.89和34.24±8.34(P0.05),综合康复结合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组治疗前后得分分别为33.43±8.51和35.86±8.54(P0.05),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两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应用综合康复治疗,可以减轻中枢脱髓鞘疾病患者疲劳,在改善其残疾水平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存在严重步行障碍的患者来说,机器人辅助步行治疗在不增加疲劳的前提下,提供了高强度的训练模式,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步行训练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肝储备功能及营养状态对肝癌行肝切除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4年5月~2016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NRS-2002得分),运用吲哚氰绿排泄试验测定患者肝储备功能(ICGR15),并根据患者术前营养状态及肝储备功能分为A、B、C、D四组,观察四组患者术后康复指标的差异。结果当患者NRS-2002≥3时,肝储备功能欠佳的患者住院时间较长(P0.05);ICGR15≥10%,营养状态越差,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拔除胃管时间越长(P0.05);当患者NRS-2002≥3且ICGR15≥10%时,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拔除腹腔引流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更长(P0.05)。结论术后恢复与患者术前的营养风险及肝储备功能相关,根据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及营养状态,术前积极采取营养支持及护肝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及肝储备功能,以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能量消耗增加而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出现营养不良。手术后由于蛋白质分解加速加重了营养不良 ,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肿瘤本身产生一些免疫抑制因子 ,手术创伤亦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 ,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会 ,影响患者康复 ,降低了放、化疗的耐受性。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 ,可使不能正常进食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代谢 ,是其他辅助治疗得以实施的前提。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72例患者中胃癌 5 0例 ,直、结肠癌 2 2例 ,32~ 6 0岁 49例 ,6 0岁以上 2 3例 ,均行根治性切除术。1 2 方法 常用的支…  相似文献   

13.
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通过胃肠道给予预制的营养物质,可纠正营养不良,可刺激胃肠道运动。营养要素由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符合生理要求,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较容易等优点[2]。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4年8月对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患者全身能量消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证明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耳穴埋籽联合耳穴按摩对胃肠道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5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予以患者耳穴埋籽联合耳穴按摩治疗,并选取同期36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禁食、胃肠减压及静脉补液等干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手术前后患者血浆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治疗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便时间、胃管拔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浆胃动素与胃泌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低于对照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高达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患者术后予以耳穴埋籽联合耳穴按摩干预可促进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更快恢复健康,还可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行,且患者满意度高,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中医整体康复治疗方案的理论基础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的50例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患者纳入研究,进行中医整体康复方案治疗,并进行依从性评价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对腰椎后路术后中医整体康复治疗方案依从性良好,腰腿痛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JOA评分(24.50±2.43)分,其中腰部疼痛评分(2.68±0.65)分,有效避免腰椎术后遗留腰部不适等症状。结论:腰椎术后实施中医整体康复计划,可加快手术创伤修复、恢复核心肌群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开展院前干预联合延续护理,促进胃肠道肿瘤患者的康复。方法术前,在门诊对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健康评估,并给予生理、心理、营养方面的预康复干预;出院前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指导。结果院前干预后患者肺功能、体力活动、心理状态、营养指标优于干预前(P0.01或P0.05);经过延续护理,患者术后4周咨询例数减少(P0.05),出院4周时患者运动、心理状态、营养状况均优于出院时(P0.05)。结论院前干预可为患者手术创造良好的机体条件,延续护理促进了患者后续的康复,院前干预和延续护理完善和丰富加速康复外科的护理内涵,具有较好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手术患者急性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和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胃肠道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及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发生术后急性精神障碍21例(11.6%)。症状轻微者采取心理干预,予约束性保护,合理控制疼痛;重症者予以抗精神类药物治疗。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顺利康复。结论患者的年龄、手术级别、饮食、睡眠等因素与急性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术前合理的风险评测及心理沟通,术后积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是预防胃肠道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胃癌病人常伴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营养不良可致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创伤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地位,较之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优点体现在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外还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2]。早在2002年,我科即开始对胃癌病人进行肠内营养,常用的肠内营养为安素、瑞素、瑞能、瑞代、能全力、维沃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肠内营养的护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对“快速康复理论”的认同,本科自2010年起对胃癌术后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认为早期肠内营养可使病人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波照射联合胃肠道外科快速康复对胃肠道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2月~2014年2月96例结直肠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传统方法治疗护理;观察组加用微波照射联合胃肠道外科快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停止输液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上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恶心呕吐、咽喉疼痛、腹腔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炎症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尿路感染发生率上较观察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血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皮质醇、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较对照组治疗后改善更加明显(P0.05)。结论:微波照射联合胃肠道外科快速康复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强护理则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康复进程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7月入院治疗的13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干预,观察记录两组康复进程、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康复进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干预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快速康复干预,可缩短康复进程,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且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