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3例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小时分别测定其血清丙二醛(MDA)浓度。发现溶栓治疗后3小时的MDA浓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尤以冠脉再通组更为明显(P<0.01);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MDA浓度则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人体闭塞冠脉再通后,氧自由基产生增加。因而在对AMI患者行溶栓治疗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对抗氧自由基增加的措施,以预防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2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于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h分别测血清MDA浓度,发现溶栓治疗后3h较溶栓治疗前MDA浓度显著增加(P<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更为明显(P<0.01),而未通组在用药前后的MDA浓度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接提示闭塞冠脉再通后,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因而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对抗氧自由基增加的措施,以预防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肌钙蛋白T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肌钙蛋白T(TnT)的血清浓度动态变化特点,探讨其对溶栓疗效判定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39例AMI患者肌钙蛋白T血清浓度变化。结果:14例AMI溶栓再通组的肌钙蛋白T第1高峰时间(13.43±4.03小时)较13例溶栓未通组(18.62±4.03小时,P<0.01)及12例非溶栓组(24.00±14.87小时,P<0.05)明显前移;肌钙蛋白T发病第12小时/第72小时比值,在溶栓再通组(2.44±1.52)大于溶栓未通组(1.12±0.83)及非溶栓组(1.00±1.03,P均<0.05);对AMI溶栓再通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在以肌钙蛋白T第1峰时间≤14小时为界时分别为71.4%、84.6%、78.0%,在肌钙蛋白T第12小时/第72小时比值≥2.0时为66.7%、84.6%及75.7%。结论:肌钙蛋白T对AMI溶栓疗效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血浆白介素-8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炎症介质白介素- 8(IL- 8) 在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1) 用ELISA 方法测定28 例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 患者入院即刻,再灌注1、4.5、10 、20h 血浆IL- 8 的变化。(2)在兔的缺血再灌注模型上检测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聚积,髓过氧化酶( MPO) 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1)13 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15 例未通。两组溶栓前IL- 8 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1) ,并持续升高24h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2) 兔缺血1.5h 血浆IL- 8、缺血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MPO 活性及MDA 含量明显增高;当再灌注1h 和4h 时升高更显著( P< 0.05 ,或P< 0.01) ,且IL- 8 的释放与MPO 活性呈正相关(r= 0.664 ,P< 0.01)。结论 IL- 8 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期间释放,并诱导了中性粒细胞致心肌的浸润与损伤,其在临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时,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变化,探讨其对溶栓疗效的判定价值。方法选择AMI患者53例,26例接受溶栓治疗。采用OPUS自动生化分析仪,以ELISA法测定cTnⅠ浓度。结果显示:(1)从发病到达cTnⅠ峰值时间,22例溶栓再通组(15.7±3.9小时)比4例溶栓未通组(22.0±2.31小时)及27例未溶栓组(26.2±11.1小时)均明显提前(P<0.05)。(2)血清cTnⅠ峰值水平在溶栓再通组(328.0±245.2μg/L)比溶栓未通组(170.5±50.2μg/L)及未溶栓组(130.73±100.03μg/L)明显增高(P<0.01)。(3)以cTnⅠ峰值到达时间≤18小时判定AMI后溶栓再通,其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72.7%和73.1%),均高于CK-MB≤14小时(分别为63.6%和65.4%),特异性二者相同(均为75%)。结论血清cTnⅠ水平,在AMI溶栓再通患者中峰值时间前移,其≤18小时对AMI溶栓再通具有一定的判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1例,并设正常对照组。采用时域法和频域法研究AMI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其结果显示:在AMI再通组,其SDNN为108.14±28.40ms,高于未通组的62.67±26.12ms(P<0.01)但低于对照组的128.47±35.61ms(P<0.05);其高频面积为284.82±276.45,大于未通组的(135.68±117.82bpm2/Hz,P<0.05)但小于对照组的(694.35±540.11bpm2/Hz,P<0.01);其低频面积/高频面积为0.93±0.71,小于未通组的1.74±1.07(P<0.05),但大于对照组的0.53±0.61(P<0.01);其低频面积虽大于未通组和小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本结果表明,AMI后HRV变小,其迷走神经活性下降,交感神经作用相对增强;溶栓再通后的HRV增大,其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交感神经作用减弱。故成功的溶栓治疗对改善AMI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和减少由此引起的致命性心律失常等事件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 M 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N O)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 A M I患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3 h 分别测定其血清一氧化氮( N O)、超氧化物岐化酶( S O D)及丙二醛( M D A)的含量变化。结果:溶栓治疗后3 h 的 N O、 S O D 含量较治疗前含量显著减少( P < 0.05)。 M D A 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尤以冠状动脉再通组 N O、 S O D 含量减少( P < 0.01), M A D 含量增加( P < 0.01)更明显。而未通组在治疗前后的 N O、 S O D、 M D A 含量无显著性差异( P > 0.05)。结论: N O、 S O D 含量减少, M A D 含量增加与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关,在对 A M I患者行溶栓治疗同时,应同时积极采取抗氧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将10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为两组,≥70岁组31例,<70岁组75例,均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70岁组与<70岁组比较,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7%及70.6%(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6.5%及5.3%(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为0.49±0.12及0.51±0.14(P>0.05),出血并发症分别为45.1%及20%(P<0.01)。血管再通者与血管未通者比较,病死率分别为2.7%及12.5%(P<0.05),LVEF分别为0.56±0.14及0.44±0.11(P<0.01)。因此认为,溶栓治疗AMI的疗效与年龄无关,而与血管是否再通密切相关。老年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虽出血等并发症高,但其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9.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例发病≤6h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根据常规心电图初始ST段的抬高预计和最后QRS改变估计心肌梗塞范围(MIS),观察尿激酶对MIS的影响。结果表明:MIS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尿激酶组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尿激酶组未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通亚组治疗前后MI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两组未通病例中MIS变化百分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尿激酶溶栓治疗可显著减少MIS。挽救缺血濒死的心肌,这一效果在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的病例中尤为突出,对冠脉未通病例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心电图记分法,分三组对155例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最初和最后梗塞面积、最初和最后左心室射血分数(EF)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溶栓治疗再通组的最后梗塞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小(P<0.05),与溶栓未通组相比亦缩小显著(P<0.001).溶栓再通组的梗塞心肌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及溶栓未通用(P<0.05)其心肌挽救达55%。溶栓再通组最后EF较未通组及对照组提高明显,其EF提高的百分比明显高于溶栓未通组及时间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溶栓未通组及对照组最后便塞面积略有缩小、EF稍有提高,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1.
不同溶栓药物和剂量治疗急性心肌梗塞239例对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23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其中采用日本尿激酶(UK)96万U35例,150万U55例;国产UK96万U15例,150万U53例;德国链激酶(SK)150万U66例;国产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15例。对不同剂量及不同溶栓剂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992年前国产UK96万U比日本进口UK96万U血管再通率低(20.0%vs51.4%P<0.01)。1992年后国产UK剂量增至150万U,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56.6%vs20.0%P<0.01),与进口UK150万U的疗效与安全性相近(P>0.05);国产rSK150万U与进口SK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相似(73.3%vs65.2%P>0.05);且比国产UK150万U的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73.3%vs56.6%P<0.05),虽然rSK轻度出血高于UK(26.7%vs9.4%P<0.01),偶有低血压发生,但不影响疗效。国产rSK与UK比进口SK和UK价格低2~4倍。因此认为,国产rSK和UK是较为有效、安全、价廉且适合我国国情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2.
选择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37例,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梗塞相关动脉再通组与未通组,观察了两组溶栓治疗前及溶栓后6小时的QT离散度(QTd)。结果显示,两组溶栓治疗前QTd均为明显增大,但无明显性差异(P〉0.05);未通组治疗前后QTd的无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01),与未通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成功的溶栓治疗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致糖尿病酮症(DK)及酮症酸中毒(DKA)患者肝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DK或DKA患者99例,其中ALT及AST均异常升高11例(A组),单项ALT异常升高13例(B组),肝功能正常75例(C组),对以上各组患者的血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尿素氮(BUN)、血糖(BG)和血浆渗透压(OSM)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的CO2CP明显低于C组(P<001,t=633和t=643),而BUN则明显升高(P<001,t=361,AvsC;P<001,t=435,BvsC),A组的BG(P<005,t=284)和血浆OSM(P<005,t=310)水平也显著高于C组,而B组患者的BG及血浆OSM与C组比较无差异;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CO2CP明显降低(P<002,t=271),BG(P<005,t=289)和血浆OSM(P<005,t=236)明显升高.此外,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转氨酶异常升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Ⅱ型糖尿病患者(P<005,χ2=438).结论酸中毒和脱水是导致糖尿病酮症及酮症酸中毒患者肝损害的重要因素,酸中毒及脱水程度与肝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卡托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0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为Ⅰ组(57例)和Ⅱ组(5o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Ⅱ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后予卡托普利口服。将Ⅰ组中再通32例作为对照组,Ⅱ组再通26例作为治疗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①cK-MB、CK峰值,溶栓治疗后4h内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和室速的发生率,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②溶栓治疗后4、12、24、72h的血浆丙二醛浓度,在对照组均显著高于溶栓治疗前(P<0.01);而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前后则无差异(P>0.05)。提示:卡托普利可防治氧自由基导致的缺血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6.
心钠素和精氨酸加压素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液透析患者和正常人血浆心钠素(ANP)及精氨酸加压素(AVP)的浓度。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浆ANP和AV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血透后血压正常组随着透析、超滤,血浆ANP和AVP浓度下降,但高血压组AVP水平明显增高,并与血压上升、血钠改变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78,P<0.01;r=0.63,P<0.05)。提示血透患者高血压发病除与C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塞及再灌注治疗对心室结构的形响作了观察,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塞(AMI)和陈旧心肌梗塞(OMI)患者左室容积明显增大(P<0.05和P<0.01),但OMI患者较AMI患者更明显(P<0.05)。AMI患者溶栓成功组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小于非溶栓者,OMI患者曾成功溶栓者在室ESV和舒张末容积(EDV)均小于非溶栓者(P<0.05)。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4例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1例7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分成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37例),比较其临床结果。结果(1)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再通率溶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1.8%及13.5%,P<0.01);(2)溶栓明显改善了老年AMI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63%及52%,P<0.05);(3)溶栓显著降低了老年AMI患者的住院病死率(35.1%对14.7%,P<0.05),降幅为20.4%;(4)溶栓组发生出血并发症6例(皮肤淤斑4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无严重出血(无需输血)并发症及脑卒中发生。结论对无禁忌证的老年人AMI进行溶栓治疗,可以增加其血管再通率、改善心功能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再通与内源性纤溶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静脉注射40~60mU双链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测定溶栓治疗前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抗原,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IC),脂蛋白(a)浓度;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有梗死相关动脉再通(58%),未通组(n=22)无梗死相关动脉再通(42%)。再通组内源性t-PA浓度高于未通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I、脂蛋白(a)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源性t-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检测了42例NIDDM病人红细胞变形能力(ED)和红细胞ATP酶活性、红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NIDDM病人红细胞滤过指数(IF)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红细胞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Mg2+-ATP酶活性变化不明显;红细胞内Na+、Ca2+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Mg2+浓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有血管病变者这些变化较无血管病变者更明显。NIDDM病人红细胞IF与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呈负相关(r=-0.468,-0.458,P<0.001),与红细胞内Na+、Ca2+浓度呈正相关(r=-0.473,0.466,P<0.D01),与Mg2+浓度呈负相关(r=-0.436,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