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查明日本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东洞庭湖麻塘北闸洲滩的分布环境,着重分析洲滩离岸距离、地面高程、坡度及优势植被种类等环境因素对感染性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查螺段面从堤岸边最高有螺线往下一直查到最低有螺线,同时用水准仪测定地面高程(吴淞零点),并记录植被种类。结果在该洲滩钉螺孳生地中,有感染性钉螺分布的面积占31.48%,主要分布在大堤边和洲滩上部的坡岸地带。结论地势高、坡度陡的环境感染性钉螺较多;地势低、坡度小的平坦环境没有查到感染性钉螺。  相似文献   

2.
东洞庭湖洲滩钉螺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东洞庭湖区洲滩钉螺的消长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和消灭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岳阳县老港村飘尾洲为试点,收集2002~2007年6月的气象、水位资料;现场观察各年度的钉螺分布、消长及环境变化情况;分析钉螺分布的特点及其与气象、水位、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钉螺的分布呈负二项分布,各年度的钉螺密度有一定差异,秋季钉螺密度高于春季,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年例外,P〉0.05)。年平均气温、湿度、累计降雨量、日照时间和水位无明显差异(P〉0.05),钉螺密度和钉螺死亡率与气象因素和水位无明显相关(P〉0.05),但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畜活动会对钉螺的分布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一般自然情况下,东洞庭湖区的气候和水位相对稳定,对洲滩钉螺的分布和消长无明显影响,影响钉螺孳生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畜活动。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草洲植被与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鄱阳湖北部湖汊型草洲植被的覆盖度和钉螺的生长发育、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的关系。方法 选定都昌县 6个草洲连续 3年进行植被覆盖度和螺情调查 ,对所获钉螺进行测量、解剖 ,并收集水文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3- 16 m高程的草洲 ,水淹日数越长 ,植被的覆盖度越低 ;同一草洲不同年间钉螺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的覆盖度呈正相关 ;不同草洲不同年间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以钉螺壳长 7.5 m m以上为最高 ,5 .5 - 7.5 mm为其次 ,5 .5 m m以下最低 ;草洲钉螺血吸虫感染性年间变异与植被的覆盖度无关 ,而与传染源的多少和管理措施的力度有关。结论 草洲水淹日数与植被的覆盖度呈负相关 ,钉螺壳长与植被的覆盖度呈正相关 ,感染性钉螺其壳长者感染率较高 ,钉螺血吸虫的感染率与植被的覆盖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评价洞庭湖区有螺洲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后对钉螺孳生繁殖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09年11月-2012年11 月, 选择位于东洞庭湖区的岳阳监狱和君山区有螺外洲滩, 分别设为干预区和对照区2组研究现场观察区。在干预区洲 滩实施开沟沥水工程, 采用挖掘机开挖 “井” 字沟, 观察该工程对洲滩土壤含水量和相对地下水位、 以及对钉螺孳生繁殖 的影响。对照区洲滩不采取任何措施。结果 结果 开沟沥水工程实施前, 2组观察区在枯水期不同高程的洲滩土壤平均含 水量均在35.56%左右。工程实施后, 干预区洲滩土壤平均含水量26.53%, 而对照区则为35.56%,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F = 6.53,P < 0.05); 干预区不同高程相对地下水位明显低于对照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3.33,P < 0.05)。工 程实施前, 干预区和对照区钉螺自然死亡率分别0.98%和0.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工程实施后的2012年干 预区未再查见钉螺和幼螺,而对照区活螺平均密度和幼螺则仍分别为29.37只/0.1 m2 和 213±108.45只/0.1 m2 。结论 结论 在 湖区有螺洲滩开沟可迅速沥干洲滩积水, 显著降低洲滩土壤的含水量, 改变钉螺繁殖和孳生的生态条件, 从而控制钉螺 的孳生繁殖。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d(中位数160d);显露日数为149—252d(中位数205d)。结论 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监利县长江江滩,江阳县东河河滩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省江河滩人畜上洲活动频繁,野粪污染严重,感染性钉螺遍及全洲,鉴于经济与人力等情况,对这类易感地带提出了一些处理意见,本文初次提出了以天天、月月、季季、年年有人畜到达的等级记录,进而使易感地带的人畜常到趋向量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索钉螺自然消亡与其体内微生物的关系。方法采用笼养观察法,将采集的实验钉螺置于实验螺笼内,分别投放至东洞庭湖有钉螺自然消亡的钱粮湖洲滩(钱粮湖区)和持续有钉螺孳生的君山公园洲滩(君山公园区)水体中,30 d后回收钉螺并观察钉螺死活。对投放前、投放现场后回收钉螺体内的真菌和细菌体进行DNA测序,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和丰度等分析。结果投放钱粮湖区和君山公园区水淹30d后的钉螺存活率分别为28.0%(70/250)和64.8%(162/250)(χ^2=81.365,P<0.01)。多样性分析显示,投放在钱粮湖区的钉螺体内真菌物种总数和细菌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投放前,且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生物丰度较其他组有差异的生物群中包括对钉螺有害的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结论东洞庭湖钉螺自然消亡洲滩的水体环境对钉螺体内微生物群落构成一定影响,但水环境导致的钉螺体内微生物谱变化是否为引起钉螺自然消亡的原因则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洲滩钉螺的分布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GIS)探讨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的关系。根据活螺密度和感染螺密度,用Ward法将洲滩聚为四类,各类螺情有明显不同。洲滩的全年淹水天数对密螺带的作用在不同的水年有明显差别;同一水年内,将Ⅰ、Ⅱ、Ⅲ类洲滩合并后与Ⅳ类洲滩进行全年淹水天数比较亦有显著差异,提示全年淹水天数在钉螺分布中的重要作用。星子县病情图和洲滩螺情图在GIS中的重叠,直观显示了螺情和病情的一致性,提示GIS在血吸虫病研究中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监利县长江江滩、江阳县东荆河河滩的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省江河滩人畜上洲活动频繁,野粪污染严重,感染性钉螺遍及全洲,鉴于经济与人力等情况,对这类易感地带提出了一些处理意见。本文初次提出了以天天、月月、季季、年年有人畜到达的等级记录,进而使易感地带的人畜常到趋向量化。  相似文献   

10.
鄱阳湖区洲滩植被与钉螺空间分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分布与钉螺孳生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以更好地利用遥感技术对洲滩钉螺孳生地进行监测。方法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村附近的洲滩为调查点,用传统方法进行植被和钉螺调查,卫星定位仪(GPS)记录调查点的经纬度,并利用ArcGIS软件把地面调查数据矢量化。运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PCI9.0,对鄱阳湖区春季枯水期的卫星TM图像进行几何校正和非监督分类。然后,把矢量化的地面数据与卫星图片叠加,进行钉螺孳生地与植被关系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鄱阳湖区洲滩植被可以被划分成3类地表类别,其中单一优势植被区为钉螺主要孳生类别,湿生植被区和混合杂草区为少螺或无螺类别。结论洲滩植被分布规律与钉螺孳生地关系密切,呈片状和带状分布,应用遥感技术能快速确定鄱阳湖区洲滩的钉螺孳生地。  相似文献   

11.
湖沼地区植被改变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沼地区植被自然状态的改变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沿岸的14块滩地中随机选择一块滩地,选取植被均- 50 mX50 m作为研究现场,分别设计矮草组、边界组、枯草组和对照组4组不同植被状态的研究区域,半个月后调查4组的钉螺密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析比较4组数据间的差异,推断植被自然状态的改变引起钉螺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枯草组土壤湿度大,温度低,钉螺密度为0.1只10.1  m2;矮草组土壤温度高,湿度低,钉螺密度为32.1只10.1  m2;边界组钉螺密度增高(53.6只/O.l m2),但与对照组钉螺密度(48.2只10.1 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为割倒滩地植被后,钉螺将由矮草组向边界组移动,导致钉螺分布发生变化;枯草组最不适宜钉螺生存。割草覆盖法可以作为提高药物灭螺效果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查螺,对粪检阳性病人可能的感染地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荆州市2004-2010年有1721处感染性螺点,其中94.1%的感染性螺点与最近居民点距离为500m,97%的粪检阳性病人自认的感染地点与最近居民点距离为400m。采用问卷法调查粪检阳性病人有助于快速确定感染性钉螺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钉螺感染日本血吸虫后酸性磷酸酶(ACP)含量的变化.方法 以软组织挤压法获取感染性钉螺与阴性钉螺血淋巴细胞涂片,分别对2组钉螺血淋巴细胞进行ACP组织化学染色,用显微镜观察其活性变化.结果 感染性钉螺淋巴细胞中ACP含量增加,明显高于阴性钉螺.结论 ACP可能在钉螺感染日本血吸虫毛蚴的防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 探讨时空扫描统计量在感染性钉螺分布探测以及预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法 收集2006-2012年安徽省钉 螺分布监测数据, 采用ArcGIS 9.3软件建立村级空间数据库, 再导入SaTScan 9.1.1软件进行前瞻性扫描聚类分析, 确定感 染性钉螺发生的时空热点区域, 并以村作为基本地理单位进行预警。结果 结果 时空聚类分析显示, 2010-2012年安徽省有4 处热点区域为感染性钉螺的预警区域, 分布于长江安徽段及其支流流域。结论 结论 时空扫描统计量能够早期探测到感染性 钉螺分布在时空两个维度的聚集性, 可提供确切的预警信息。探测出的热点区域为安徽省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区域, 提示有必要加大预警区域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探讨钉螺人工群体感染血吸虫的优化时间。方法 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 采用日本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钉螺 2、 3、 4 h 3组, 观察感染60~120 d后各组钉螺死亡率、 钉螺感染率及尾蚴获得量, 分析各组3个指标的差异, 以钉螺死亡率 相对低、 钉螺感染率和尾蚴获得量相对高的钉螺感染时间为最优时间。结果 结果 3 h感染组60 d的钉螺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 组 (P<0.05), 钉螺死亡率低于其他组 (P<0.05), 60~120 d的尾蚴获得量显著高于2 h感染组 (P<0.05), 与4 h感染组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结论 实验室条件下, 血吸虫毛蚴人工群体感染钉螺3 h为相对优化的感染时间。  相似文献   

16.
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成因及血吸虫病传染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荆州市湖沼地区无牛村和有牛村血吸虫病传染源与感染性钉螺形成的原因,为制定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无牛村和有牛村有螺环境,对螺情、人畜病情、野生动物保虫宿主(鼠)感染情况、野粪污染情况等开展调查;对无牛村采用哨鼠法测定水体血吸虫感染性。采用秩相关分析对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密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无牛村4处环境未发现阳性野粪,哨鼠疫水测定未发现感染性;有牛村12处感染性螺点累计收集野粪374份,野粪平均密度为0.02~0.29份/100m2,阳性野粪平均密度为0~0.01份/100m2,感染性钉螺密度为0.001~0.040只/0.1m2,感染性钉螺与阳性野粪的分布地点一致,其密度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rs=0.1235,P〉0.05)。公安县和监利县垸内有牛村人群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87%和1.37%,公安县垸外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23%,未发现病牛。野鼠调查未发现血吸虫感染。结论耕牛和病人是当地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野鼠成为主要传染源的可能性较小;有牛村耕牛仍为荆州市湖沼地区感染性钉螺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荆州市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调查及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查螺, 对粪检阳性病人可能的感染地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荆州市 2004-2010年有1 721处感染性螺点, 其中94.1%的感染性螺点与最近居民点距离为500 m, 97%的粪检阳性病人自认的感染地点与最近居民点距离为400 m。采用问卷法调查粪检阳性病人有助于快速确定感染性钉螺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输入性感染性钉螺在北方非疫区水域感染人畜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南水北调水利枢纽微山湖区作为研究现场,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干渠南端取水口地区江滩的感染性钉螺,感染动物宿主小白鼠30只和家兔3只;采用毛蚴孵化法粪检和解剖实验动物,观察肝脏虫卵结节的方法以确定感染情况.结果 感染后第2~4周,存活的19只小白鼠肝脏均有虫卵结节,感染成功率为100%;感染后第7周,家兔毛蚴孵化法粪检血吸虫卵均为阳性,解剖见肝脏均有虫卵结节.结论 输入性感染性钉螺在北方非疫区自然水域具有逸出尾蚴并感染动物宿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与特点。方法2007年收集安徽省钉螺调查的数据和各感染性螺点的GPS定位数据,建立感染性钉螺分布空间数据库,用ArcGis9.1绘制电子地图,分析全省感染性钉螺分布现状。结果2007年全省查出331处感染性钉螺环境,其中湖沼型流行区占62.5%,山丘型流行区占37.5%;现有感染性钉螺面积682.6hm^2,其中湖沼型地区占85.5%,山丘型流行区占14.5%。江滩和沟渠分别是湖沼型和山丘型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环境;97.2%的感染性钉螺环境分布于未控制村和疫情控制村。草是感染性钉螺分布最多的植被,其次为芦苇与树林。结论全省感染性钉螺的分布与水系的分布关系密切,湖沼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长江的两岸江滩、洲滩及其支流水系的河滩、湖泊的湖滩,山丘型地区感染性钉螺分布在河流、灌区或多种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