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报道4例类似内收肌附丽病的抗肌萎缩蛋白病的下肢骨骼肌磁共振成像特点。方法:4例来自不同家系,年龄为5到11岁的男孩,临床表现为肌痛或者肢体力弱或者发现肌酸激酶升高,经基因检查确诊为抗肌萎缩蛋白病。4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为 4 087~32 700 IU/L(正常值75~175 IU/L),其中3例患者接受骨骼肌活检,提示肌营养不良样病理改变,伴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膜抗肌萎缩蛋白缺失。基因检查结果示4例患者均存在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致病突变,其中3例为框外突变,分别为45号外显子缺失、49-52外显子缺失、以及62号外显子重复突变,另外1例为c.2665C>T致无义突变。对所有患者进行双侧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检查并评分。结果:4例患者双侧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T1加权像示大腿骨骼肌脂肪化改变轻重不等(2分至13分),主要受累肌肉为大收肌及股二头肌长头;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示所有患者大腿长收肌均出现显著高信号改变,提示存在明显水肿,该影像学表现类似内收肌附丽病。有两例患者为双侧长收肌均受累,另两例为单侧受累。此外,其中两例患者还出现其他肌肉水肿改变,包括大收肌、半腱肌、缝匠肌以及股直肌等。所有患者韧带附着处均未见异常改变。结论: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可以表现为类似内收肌附丽病患者长收肌水肿改变,提示抗肌萎缩蛋白病患者长收肌可能容易出现运动拉伤。  相似文献   

2.
Duchenne肌营养不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严重肌营养不良 ,为X连锁隐性遗传病 ,病因为基因突变所致抗肌萎缩蛋白先天缺陷 ,主要病理过程为肌肉纤维进行性变性、坏死、脂肪填充 ,可累及多系统。本文就DMD的基因诊断、临床诊断及治疗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1 DMD的基因诊断1 987年由美国哈佛大学的Kunkel博士克隆了DMD致病基因 ,DMD基因长约 2 30 0Kb ,有 80个外显子 ,Xp2 1基因产物为抗肌萎缩蛋白 ,是 1 4Kb长的mR NA编码 ,主要位于骨骼肌的质膜面起细胞骨架作用 ,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缺失、重复或点突变 ,引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患儿及携带者的临床特点、基因突变类型、治疗等,为早期诊断该病及进一步有效治疗进行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经基因检测确诊的17例男性DMD患儿及1例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DMD患儿平均诊断年龄5.9岁(1个月~12岁),1例女性携带者诊断年龄6岁。血清酶谱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水平均升高,以CK水平升高最为显著,为正常值的3.7~102倍(629~17 456 U·L-1)。18例患儿中83.3%(15/18)存在缺失突变,其中45~55外显子缺失占41%;11.1%(2/18)为重复突变;5.5%(1/18)为内含子剪切突变。13例进行母亲基因检测验证,3例母亲未见DMD基因突变。1例患儿左上肢肱二头肌肌肉活检显示,病理改变为肌纤维萎缩、新生发育肌纤维、dystrophin蛋白局灶区肌膜表达减弱或缺失。4例肌电图检查均提示肌源性损...  相似文献   

4.
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检测DM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杜氏肌营养不良是是由于抗肌萎缩蛋白的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致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目前运用多重PCR检测此基因热点区可以检测大部分病人的缺失突变,然而多重PCR不能检测非热点区及重复突变,且不能定量分析拷贝数。运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DMD可为临床诊断及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的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能快速、准确、半定量地分析患者及携带者缺失与重复突变的拷贝数,且检测范围涉及整个基因。结果15例DMD患者9例是由于缺失突变所致,6例未检测到缺失突变及重复突变。其中7例缺失突变病人经“一步到位法”多重PCR验证,2例缺失突变病人经多重PCR未检测到的缺失突变。结论MLPA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检测缺失及重复突变的方法。利用MLPA能检测所有DMD患者及携带者的缺失和重复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chenne/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DMD∕BM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基因诊断,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以提高其诊疗水平。方法: 收集整理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 (multiplex ligation 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的方法进行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MD突变的检测,对未检测到缺失或重复的患儿扩增其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I型(limb girdle muscular dystrophy, LGMD2I)致病基因FKRP的外显子,然后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随访患者病情变化。结果:从临床确诊的90例DMD/BMD患者中检测出58例DMD基因外显子缺失(64.44%,58/90),9例外显子重复(10.00%,9/90),检出突变的34例患儿的母亲中17例(50%,17/34)为缺失/重复的杂合性改变。对23例未检测到DMD基因重复或缺失的患儿进一步直接测序FKRP基因编码序列,未发现致病突变。对14例患儿按照国外文献方案进行小剂量泼尼松短期间歇治疗,随访发现短期内激素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因例数及疗程不够尚不能得出结论;其中1例患儿母亲再次怀孕后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产前诊断,经MLPA检测羊水细胞,诊断胎儿为女性携带者。结论: 本组病例显示,DMD基因缺失突变主要发生在热点区45~54外显子之间,重复突变主要发生在基因的5′端。识别DMD∕BM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类型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判断预后。MLPA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可对DMD∕BMD进行基因诊断,检出携带者,更好的进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散发型DMD/BMD家系中患者的致病突变,为部分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明确该类家庭中女性成员是否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该类家系新发突变的比例.方法 共收集30个散发DMD/BMD家系,应用传统mPCR方法 分析DMD基因缺失热区中的18个外显子;应用MLPA方法,对家系中的30例患者及23个家系中的28位女性成员,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分析,并为其中19个家系进行20例产前诊断.结果 mPCR检测到19例缺失突变;MLPA检测到21例缺失突变和3例重复突变,并明确缺失突变范围.在检测到突变的家系中,10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例为重复突变携带者,9例母亲不是携带者,新发突变比例为37.5%.7例患者的姐妹中5例为携带者(3例缺失,2例莺复),2例不是携带者.经产前诊断,12例男性胎儿中5例为患者,8例女性胎儿中2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 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明确女性携带者,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散发型DMD/BMD家系中患者的致病突变,为部分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明确该类家庭中女性成员是否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该类家系新发突变的比例.方法 共收集30个散发DMD/BMD家系,应用传统mPCR方法 分析DMD基因缺失热区中的18个外显子;应用MLPA方法,对家系中的30例患者及23个家系中的28位女性成员,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分析,并为其中19个家系进行20例产前诊断.结果 mPCR检测到19例缺失突变;MLPA检测到21例缺失突变和3例重复突变,并明确缺失突变范围.在检测到突变的家系中,10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例为重复突变携带者,9例母亲不是携带者,新发突变比例为37.5%.7例患者的姐妹中5例为携带者(3例缺失,2例莺复),2例不是携带者.经产前诊断,12例男性胎儿中5例为患者,8例女性胎儿中2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 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明确女性携带者,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散发型DMD/BMD家系中患者的致病突变,为部分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明确该类家庭中女性成员是否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该类家系新发突变的比例.方法 共收集30个散发DMD/BMD家系,应用传统mPCR方法 分析DMD基因缺失热区中的18个外显子;应用MLPA方法,对家系中的30例患者及23个家系中的28位女性成员,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分析,并为其中19个家系进行20例产前诊断.结果 mPCR检测到19例缺失突变;MLPA检测到21例缺失突变和3例重复突变,并明确缺失突变范围.在检测到突变的家系中,10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例为重复突变携带者,9例母亲不是携带者,新发突变比例为37.5%.7例患者的姐妹中5例为携带者(3例缺失,2例莺复),2例不是携带者.经产前诊断,12例男性胎儿中5例为患者,8例女性胎儿中2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 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明确女性携带者,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散发型DMD/BMD家系中患者的致病突变,为部分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明确该类家庭中女性成员是否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该类家系新发突变的比例.方法 共收集30个散发DMD/BMD家系,应用传统mPCR方法 分析DMD基因缺失热区中的18个外显子;应用MLPA方法,对家系中的30例患者及23个家系中的28位女性成员,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分析,并为其中19个家系进行20例产前诊断.结果 mPCR检测到19例缺失突变;MLPA检测到21例缺失突变和3例重复突变,并明确缺失突变范围.在检测到突变的家系中,10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例为重复突变携带者,9例母亲不是携带者,新发突变比例为37.5%.7例患者的姐妹中5例为携带者(3例缺失,2例莺复),2例不是携带者.经产前诊断,12例男性胎儿中5例为患者,8例女性胎儿中2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 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明确女性携带者,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散发型DMD/BMD家系中患者的致病突变,为部分家系的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明确该类家庭中女性成员是否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该类家系新发突变的比例.方法 共收集30个散发DMD/BMD家系,应用传统mPCR方法 分析DMD基因缺失热区中的18个外显子;应用MLPA方法,对家系中的30例患者及23个家系中的28位女性成员,进行DMD基因全部79个外显子的定量分析,并为其中19个家系进行20例产前诊断.结果 mPCR检测到19例缺失突变;MLPA检测到21例缺失突变和3例重复突变,并明确缺失突变范围.在检测到突变的家系中,10例母亲为缺失突变携带者,2例为重复突变携带者,9例母亲不是携带者,新发突变比例为37.5%.7例患者的姐妹中5例为携带者(3例缺失,2例莺复),2例不是携带者.经产前诊断,12例男性胎儿中5例为患者,8例女性胎儿中2例为携带者.结论 MLPA方法 可全面检测DMD基因缺失及重复突变、明确女性携带者,为产前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杆状体肌病(NM)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对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NM家系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观察肌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结果 4例患者均为出生时或胎儿期起病,其中2例表现为运动发育迟滞,全身肌肉容积下降,其头面部特征包括长脸、帐蓬形嘴、高腭弓;2例累及呼吸,于新生儿期死亡.光镜显示肌纤维萎缩,Ⅰ型纤维优势化,改良Gomori三色(MGT)和HE染色可见肌纤维胞质中红染物质;电镜显示肌丝排列紊乱,肌膜下及核周杆状结构.结论 NM是一类具有明显临床和病理异质性的先天性肌病,其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中国西南地区杜氏/贝氏肌营养不良症(DMD/BMD)dystrophin基因变异谱,探讨dystrophin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170例DMD/BMD患者进行dystrophin基因分析,其中3例怀疑点突变患者采用Sanger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位点。结果 Dystrophin基因突变MLPA检出率为72.94%,其中基因缺失、重复及点突变所占比例分别为62.35% (106/170), 8.82% (15/170)及1.76% (3/170)。共发现64种不同类型突变,连续外显子44~55缺失突变型占全部缺失型患者的75.47%。大部分5′端断裂点集中在2个热区(主热区:内含子43~55;次热区:内含子1~20)。基因型-表型分析显示DMD/BMD严重程度与基因缺失型或重复型无关,而与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r=0.640, P<0.001)。结论 连续外显子缺失或重复是dystrophin基因突变的主要类型,DMD/BMD严重程度与其改变开放阅读框架型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模型鼠-mdx鼠膈肌的治疗效果。方法取雄性SD大鼠骨髓干细胞经尾静脉植入放疗处理后的8周龄雌性mdx鼠(n=18)。于移植后4、8、12周各取6只mdx鼠的膈肌行 HE染色、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免疫荧光检测以及dystrophin mRNA的RT-PCR分析,同时用正常C57鼠及放疗而未移植的mdx鼠作为对照,另进行PCR反应检测实验鼠膈肌内Sry(Y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基因。结果移植后mdx 鼠膈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较放疗而未移植mdx鼠有所减少;移植后核中心移位纤维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 (15.58±0.91)%、(12.50±1.87)%、(10.17%±1.17)%]较未移植mdx鼠(19.5±1.87)%显著减少。移植后dystrophin免疫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1.00±0.32)%、(6.00±1.05)%、(11.92±1.11%)]较未移植mdx鼠(O.17±0.41)%显著增加。RT-PCR结果显示C57鼠膈肌的dystrophin mRNA相对含量(0.63±0.04)最高;而未移植mdx鼠的膈肌中未检测到dystrophin mRNA;移植后的mdx鼠膈肌中mRNA的表达水平(移植后4、8、12周分别为0.19±0.05、0.26±0.06、0.36± 0.04)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移植后各时间点mdx鼠膈肌Sry基因均为阳性。结论骨髓干细胞系统移植mdx鼠可以恢复部分膈肌的dystrophin表达,改善膈肌的病理,骨髓干细胞移植有希望成为全身治疗DM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 is an X-linked recessive genetic disorder characterized by rapidly progressive muscle weakness.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deletion, duplication or point mutation of the dystrophin gene, located on the X chromosome (Xp21). Deletion accounts for 60% of the mutations within the 79 exons of the dystrophin gene. Seven exons (43, 44, 45, 46, 49, 50, and 51) were found to be most commonly deleted among the Asian patients. To detect the frequency of deletion of these 7 exons in Malaysian DMD patients, we carried out a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in 20 Malaysian DMD patients. The mean age of initial presentation was 60 months (SD 32 months, range 5-120 months). Fourteen patients were found to have deletion of at least one of the seven exons. The remaining six patients did not show any deletion on the tested exons. Deletions of exons 49, 50 and 51 were the most frequent (71.43%) and appear to be the hot spots in our cohort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Li HH  Zhang SM  Fang SY  Chen CL  Luo YD  Guan Y  Wang DW  Xiao 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7):1513-1516
目的 探讨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MD)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 (rAAV)介导的人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 (SMCKA3999)观察DMD的病理改变和治疗作用。将抗肌萎缩蛋白小基因SMCKA3999克隆至rAAV并包装成rAAVSMCKA3999病毒 ,将 5× 10 9病毒颗粒分多点注射于DMD模型鼠mdx腓肠肌 ,4个月后取局部肌组织 ,分别采用免疫荧光、埃文斯氏蓝染料、电镜等方法 ,观察rAAVSMCKA3999对DMD病理改变的治疗作用。结果 rAAVSMCKA3999有效稳定表达并使肌膜缺失的抗肌萎缩蛋白恢复 ,明显改善DMD肌肉病理改变。结论 rAAVSMCKA3999能显著改善mdx小鼠骨骼肌病理变化 ,有希望成为Duchenne肌营养不良有效的生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Ren SC  Yan CZ  Li MX  Liu SP  Wu JL  Zhao YY  Li W  Li DN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1):1486-1490
目的探讨dysfedinopathy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对4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和Miyoshi肌病(MM)患者的冰冻肌肉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IHC)观察dysferlin、α-肌聚糖和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进一步用Western印迹分析法(WB)测定肌肉组织中dysferlin含量。结果在39例LGMD和6例MM患者肌肉标本中发现5例dysferlin完全缺失,另有3例dysferlin表达量在正常对照值的15%以下,这8例患者符合dysferlinopathy的诊断,其中LGMD3例,MM5例。平均发病年龄为18.8岁,2例LGMD患者为同胞兄妹,1例MM患者的父母为姑表兄妹,提示本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血清CK585—21280IU/L,平均6240IU/L,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病理为典型肌营养不良改变,3例有炎细胞浸润。结论dysferlinopathy临床和普通肌肉病理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肌组织中伴有炎细胞浸润,容易误诊为炎症性肌病。应用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方法对dysferlin的表达进行分析是诊断本病以及与炎症性肌病鉴别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严重的进行性肌肉萎缩性疾病,近年来关于其患者脂质异常的报道增多,但对其肝脏脂质的关注不多.本实验旨在探究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缺陷对肝脏脂质合成产生的影响.以7周龄的mdx雄性小鼠为DMD模型,通过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血生化检测,以及基因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家系中血管脂肪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及该病的MRI表现,并从基因方面寻找其病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中发病者及其同胞兄妹、配偶、子女共25人,逐个进行临床体检,收集临床表现并抽取静脉血进行DNA分析。8例病人接受MRI检查,序列有T1WI、T2WI、STIR等。结果:8例病人具有非常相似的临床特征,有明显的遗传特性。MRI见T1WI及T2WI都表现为高中度信号。STIR为低信号。全基因组扫描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血管脂肪瘤是一种具有遗传特性的疾病。MRI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长期观察有一定的意义。本病发病原因可能为染色体某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但具体病变基因位点尚不明确,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已知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进行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建立该病单细胞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方法,为携带者夫妇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以提供细胞学基础.方法 在解剖显微镜下获取已经确诊为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单个淋巴细胞,采用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引物/SRY基因引物二重二次PCR的方法进行遗传学诊断.结果 男性患者单个淋巴细胞中SRY基因阳性同时50号外显子阴性的比例为92%;正常男性对照中SRY基因和50号外显子均阳性的比例为91%;正常女性对照中50号外显子阳性和SRY基因阴性的比例为93%.结论 通过二重二次PCR能够进行dystrophin基因50号外显子缺失型DM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单个淋巴细胞遗传学诊断,为PGD技术在该病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二核苷酸重复多态DMD产前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应用二核苷酸重复多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基因诊断,探讨DMD产前基因诊断方案及其可行性。方法: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初步分析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49和45的(CA)n多态分布的基础上,以Dystrophin基因5′端(CA)n多态和内含子45,49,50以及3′端(CA)n多态为遗传标记,单体型连锁分析的同时直接检测缺失相结合的方法。结果:Dystrophin基因内含子49和45的(CA)n多态共检测到7个和6个等位片段,实际检出的杂合子率为86.6%和73%;在东北地区首次成功地完成了8个家系9例DMD产前基因诊断。结论:该方法不分缺失型和非缺失型一步完成诊断,是临床产前基因诊断较理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