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killer,CIK)对裸鼠腹膜移植人胃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制备CIK细胞。建立人胃癌细胞裸鼠腹膜移植小鼠模型,模型鼠腹腔注射CIK细胞,透射电镜观察腹膜移植癌组织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癌细胞增殖周期中G0/G1、S、G2/M期细胞比率、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Index,PI)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的变化。结果模型鼠腹膜癌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凋亡形态学改变,FCM检测DNA直方图上呈现有凋亡峰。G0/G1期细胞比率为(70.73±2.02)%~(75.88±2.23)%,AI为(7.50±2.69)%~(13.16±2.58)%,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000,P=0.008,P<0.01;S期细胞比率为(14.96±1.32)%~(15.34±1.30)%,无显著变化,P>0.05;G2/M期细胞比率为(14.31±1.51)%~(8.91±0.86)%,PI为(29.27±2.05)%~(24.12±2.10)%,均显著降低,P=0.000、0.008、0.033、0.043,P<0.01。随CIK细胞注射剂量的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G0/G1期细胞比率和AI逐渐增加,而G2/M期细胞比率和PI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细胞AI与G0/G1期细胞比率正相关,r=0.676,与PI负相关,r=-0.659。结论CIK细胞可以影响胃癌腹膜种植转移细胞的细胞周期,并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晓明  刘渊源  陈家令 《癌症进展》2019,17(11):1314-1316,1323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检测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的循环肿瘤细胞水平。根据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对患者进行分组,测量值≥1为A组,测量值=0为B组,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复发转移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上述影响因素与肿瘤复发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明显低于术前(P﹤0.01)。根据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A组75例患者,复发转移率为64.0%(48/75);B组45例患者,复发转移率为35.6%(16/45)。B组患者的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5/ml、TNM分期为Ⅲ~Ⅳ期和分化程度为中低分化均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TNM分期与肿瘤复发转移均呈正相关(r=4.181、3.792,P﹤0.05),分化程度与肿瘤复发转移呈负相关(r=-3.374,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循环肿瘤细胞测量值明显降低,且与肿瘤的复发转移呈正相关,对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术后放疗对根治术后N1与N2 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方法  1982年 2月至 1995年12月收治的 36 6例小于 6 5岁的N1与N2 非小细胞肺癌病例 ,随机分为术后放疗组 (n =184)和单纯手术组 (n= 182 )。结果 术后放疗组和单纯手术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43 .4%± 5 .1%和 40 .5 %± 4.6 % (P =0 .5 6 ) ,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42 .9%± 5 .2 %和 38.3 %± 4.5 % (P =0 .2 8)。T3 4 N1M0 患者在术后放疗组的 5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 5 8.1%± 15 .5 %和 6 5 %± 12 % ,单纯手术组则分别为 39.9%± 10 .2 % (P =0 .0 92 )和40 %± 10 % (P =0 .0 5 7)。术后放疗可明显减少胸内复发 (P <0 .0 1)。结论 术后放疗可减少局部复发 ,对总的生存改善不明显 ,但对T3 4 或N1患者有望获得治疗益处  相似文献   

5.
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本文选取1994年1月~1997年7月间行根治性切除的248例N0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和COX多因素回归对该组病例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同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清扫超过6枚的病例生存率高于6枚以下的病例(P=0.005);术后生存率随T1、T2、T3和T4依次明显递减(P<0.001);术后化疗组病例的生存期高于非化疗组(P=0.016);鳞癌和腺癌的生存率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0.002)。结论:纵隔淋巴结的清扫数量、术后化疗与否、肿瘤的T分期和病理类型是影响N0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术后放疗、术后免疫治疗、手术方式等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对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78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方式、病理类型、T分期、TNM分期、肿瘤最大直径、血管浸润、淋巴管浸润、脏层胸膜浸润、化疗次数、PNI值等资料.应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影响NSCLC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时间3~5年,术后复发28例,复发率15.7%.178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49.5±13.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3.7%、75.3%、70.2%.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2=6.982,P=0.004)、TNM分期(χ2=5.814,P=0.021)、血管浸润(χ2=5.942,P=0.019)、脏层胸膜浸润(χ2=7.912,P=0.001)、化疗次数(χ2=6.715,P=0.006)及PNI值(t=7.413,P=0.003),均为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经过Cox多因素预后复发危险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HR=1.034,95%CI:0.726~1.513,P=0.009)、化疗次数(HR=0.301,95%CI:0.182~0.454,P=0.001)和PNI值(HR=0.2.314,95%CI:1.61~2.92,P=0.000)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NI指数是预测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NI值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复发几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从而进一步探讨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从 1999年 7月到 2 0 0 1年 4月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或肺内淋巴结廓清手术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 15 9名 ,进行回顾性分析 ,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判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全组 15 9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3 7例 ( 2 3 % )患者有淋巴结转移。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胸膜侵袭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P =0 .0 0 3 ,P =0 .0 0 4,P =0 .0 0 5 )。有 2个或 2个以上因素与小于 2个因素比较 ,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P <0 .0 0 1)。结论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现为肿瘤直径 >2cm、肿瘤分化中 /差或侵及胸膜时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这种情况下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后辅助化疗对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无瘤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78例行肺癌根治术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研究术后辅助化疗对患者无瘤生存的影响;以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直径、血管侵袭、脏层胸膜侵袭危险因素将患者进行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Ib期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行术后辅助化疗组无瘤生存期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危险因素的分层分析显示:对于肿瘤分化程度低和肿瘤直径>4 cm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组与观察组的无瘤生存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肿瘤复发或转移的因素:肿瘤分化程度低(OR=23.983,P=0.005)、血管侵袭(OR=15.411,P=0.027)OR>1,为危险因素;术后辅助化疗(OR=0.040,P=0.007)OR<1,为保护因素。结论:对肿瘤分化程度低或肿瘤直径>4 cm的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建议使用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化疗是I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的保护因素,可降低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 目前对pIII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尚不一致.本研究旨在评价不同 影响因素与pIIIa/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5月1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 者经以外科干预为主的综合治疗后的无瘤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研究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跳跃转移、淋巴结转移 站数、手术类型、病理分型、辅助治疗等.应用SPSS 16.0软件统计生存率.结果 133例pIIIa/N2期入组患者总的5年 生存率为32.33%,单站淋巴结转移亚组与多站淋巴结转移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9.62%和27.50%;临床N0-1分期 (cN0-1)亚组与临床N2分期(cN2)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7.78%和20.93%.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站数 (P=0.013, OR=0.490, 95%CI: 0.427-0.781)及cN0-1(P=0.009, OR=0.607, 95%CI: 0.372-0.992)与N2患者预后呈正相关.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cN分期、淋巴结转移站数目与pIIIa/N2期患者的预后呈正相关;在严格入组条件下,可以对 选择性pIIIa/N2患者进行以外科治疗为主、联合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并可获得较满意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手术切除的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影响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目素,方法:目1995年3月-1998年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118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病理分期为ⅢA期-N2的患者.对可能影响其生存率的各种临床、病理、治疗方法等因素进行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 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单、多因素骨析评价各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18例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三年及五年生存率分别为40.5%和18.4%.肿瘤切除情况、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和组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敖均与生存率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数均为影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N2淋巴结转移的个数及术后化疗周期数是影响ⅢA期-N2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卵巢透明细胞癌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卵巢透明细胞癌相比于其他卵巢上皮性癌,其预后较差,本文对本院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生存率作分析比较,探讨CAP[表柔比星(E-ADM)、顺铂(DDP)加环磷酰胺(CTX)]方案加用丝裂霉素(MMC)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于1999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接受治疗的卵巢透明细胞癌共33例(A组),同时随机取37例卵巢其他上皮性癌的患者作对照(B组)。Ⅰ期患者行全子宫 双附件 大网膜切除 阑尾切除 淋巴结分期术),2例患者需要生育的卵巢癌患者行患侧附件切除 对侧卵巢活检 大网膜切除 阑尾切除术术。Ⅱ期以上的患者行肿瘤减灭术(tumor reductive surgery,TRS)尽可能使残余灶<1cm,2组患者均在术后化疗均采用CAP方案(静脉应用),但A组患者CAP方案中加用了丝裂霉素。A组患者与仅用CAP方案的透明细胞癌患者(C组)Ⅰ/Ⅱ期15例及Ⅲ/Ⅳ期9例相比较。结果:术前A组与B组Ⅰ/Ⅱ血清CA125差异有显著性,卵巢透明细胞癌血清CA125水平值较低,Ⅲ/Ⅳ期血清CA125差异无显著性。在3次及6次化疗后与化疗前Ⅰ/Ⅱ期A组及B组血清CA125差异有显著性,而Ⅲ/Ⅳ期血清CA125下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A组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中有11例有子宫内膜异位症(33.33%),有7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21.21%),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与生存率无直接关系(P=0.26)。Ⅰ/Ⅱ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38.3±2.4个月,B组38.3±2.7个月,Ⅰ/Ⅱ期患者A组与B组用Log Rank检验相比较4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471),Ⅲ/Ⅳ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组20±3个月,B组34±4个月,Ⅲ/Ⅳ期患者A组与B组相比较用Log Rank检验4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患者Ⅰ/Ⅱ期15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0±3个月,与A组用MMC的透明细胞癌患者Ⅰ/Ⅱ期23例比较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患者Ⅲ/Ⅳ期9例,均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8±3个月。与A组用MMC的透明细胞癌患者Ⅲ/Ⅳ期10例比较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430)。结论: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前及化疗后血清CA125水平值较低,用CAP加丝裂霉素的规则化疗治疗透明细胞癌对Ⅰ/Ⅱ期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Ⅲ/Ⅳ期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卵巢透明细胞癌疾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SPT)是一种胰腺少见的肿瘤,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13~15岁的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症状为腹痛、呕吐、腹胀和消化不良等,超声和CT上一般可见到有囊性和实性部分组成的异质性的包块,缺乏其他特征性的结构。大体为囊壁厚薄不一内含血性液体的囊肿,其中可有破棉絮状的坏死组织,组织学特点是细胞形态单一,有纤细的假乳头结构,实性区域有蜕变坏死。SPT的超微结构研究显示,细胞内有直径50~2640nm的膜包围的颗粒;免疫组化Vimentin、α1-AT、α1-ACT阳性而腺癌的标记为阴性;DNA分析发现有染色体丢失和移位。较成熟的诊断方式是影像学和病理学,实验室检查对诊断帮助不大。最佳治疗措施是手术切除,但应注意随访,因为该肿瘤有恶性潜能和复发倾向。  相似文献   

17.
Within a 18-year period in the clinic 273 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radical surgery for cancer of the thoracic esophagus. 206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from the clinic. The survival rate for 5 years and longer was noted in 58 patients. The data and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depending on a sum of clinical signs were treated mathematically. It is noted that the patients' survival is influenced by such factors as sex, the stage of the disease,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umor, the character of course, tumor size and spread, the type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 advanced course, changes in blood presence of metastases do not seem to be the reason for cancellation of the operation.  相似文献   

18.
Angiosarcoma of the breast (AB) is a rare entity: its overall incidence is estimated at between 0.002% and 0.005% per year. Som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have been described, mainly previous irradiation of the breast. We report the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Oncology with this unusual disease from January 1996 to January 2006: sixteen patients with angiosarcoma, 9 (56%) of whom had primary AB and 7 (44%), secondary AB,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Within the past decades there has been major interest in associating the paclitaxel into the management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a strong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results. Moreover, doxorubicin is historically one of the major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in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So,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clitaxel with doxorubicin have logically taken place in the strategy of breast cancer management. Also, this association became a standard of care neoadjuvantly in 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 The aim of this review of literature consists to make a special focus on cardiac toxicity occurring after doxorubicin and paclitaxel association and to give adequate directions for the next future in this promising 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