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磁共振弥散成像提示34例TIA患者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57%);19例患者常规MRI提示有脑缺血性异常表现(阳性率32%),两种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DWI能早期准确诊断TIA的病变部位、范围等情况,有助于指导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传统上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局限性供血障碍导致的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24 h内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对TIA有了新的认识,本文拟对磁共振成像在TIA诊断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前,由于在采用动物模型进行脑缺血的机制研究及药效学评价时,多在单一时间点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测,所以无法实现对脑功能损伤动态演变进程的观察。而应用常规磁共振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对动物脑缺血模型脑损伤的活体动态观察。其中,灌注加权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及磁共振波谱成像可观察脑缺血损伤的动态演变进程。未来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基础研究中,将磁共振成像与病理学结合可以更好地综合评价脑缺血的损伤程度及客观评价药物对脑缺血损伤后脑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MR 3D-ASL)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确诊的7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A和MR 3D-ASL检查,观察MRA图像中血管形态和MR 3D-ASL图像中灌注异常情况,检测异常区和对侧镜像区相对脑血流量(rCBF)值,比较两者联合检查和单一检查诊断TIA的准确性。结果MRA与3D-ASL诊断TIA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0,P>0.05),两者联合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MRA、3D-ASL单一检查(χ^2=5.763、4.255,P<0.05);3D-ASL定量分析显示,灌注异常区ROI的rCBF为(26.41±8.06)m L/(100 g˙min),明显低于对侧镜像区域[(37.59±10.25)mL/(100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5,P<0.05)。结论MR3D-ASL和MRA可分别显示灌注异常和血管异常,对TIA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且MR 3D-ASL能定量分析TIA患者脑组织血液灌注程度,两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TIA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及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单侧颈内动脉(ICA)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影像学评估价值。方法选取35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单侧ICA重度狭窄的TIA患者,对其进行常规头颅MR、MRS及DTI检查。比较狭窄侧及对侧半卵圆中心区脑内代谢物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和乳酸(Lac)的浓度值。比较狭窄侧及对侧额叶、顶叶、枕叶、颞叶、内囊前肢、内囊后肢FA值的差异。结果 35例TIA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双侧脑代谢存在差异,ICA狭窄侧NAA降低、Cho升高,与对侧相应区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Cr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狭窄侧额叶、顶叶、内囊后肢FA值较对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枕叶、颞叶、内囊前肢FA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MRS、DTI技术可提示TIA患者脑组织生物代谢的改变及脑白质缺血受损情况,为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静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9):1679-1680
目的探讨DWI检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灶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检查,由2位以上经验丰富医学影像科医生采用双盲法共同评估图像,意见不同时向上级医生汇报,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比较DWI与MRI不同序列检出率及DWI不同检查结果临床转归情况。结果 75例TIA患者中,采用T_1WI及T_2WI序列检查发现12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16.00%;采用FLAIR序列检查发现19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25.33%;采用DWI序列检查发现33例患者存在典型点状异常高信号影,检出率为44.00%。DWI序列检出率高于FLAIR及T_1WI、T_2WI序列(P<0.05);DWI检查结果阴性患者脑梗死发生率(3.03%)、TIA复发率(6.06%)低于阳性患者(21.43%、26.19%),无再发卒中率(90.91%)高于阳性患者52.38%(P<0.05)。结论 DWI检查对TIA病灶检出率高,同时对TIA所致脑组织损伤临床转归具有预示作用,可为TIA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缺血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6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行常规磁共振检查为参照组,58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为试验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检查中出现39例脑缺血异常表现,参照组患者检查中有27例脑缺血异常表现,试验组患者阳性率(67.24%)明显高于参照组(46.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以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可以更有效反映患者脑部血流情况,阳性检查率高,可以为临床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续治疗提供有效信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华妙强  吴立源  汤群峰 《医学综述》2011,17(15):2393-2394
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10例短暂性脑缺血病患者的磁共振扫描图像资料。结果 2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119例患者的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56.7%,119/210);有68例患者的常规磁共振检查显示脑缺血性异常表现,显示阳性率(32.4%,68/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9例磁共振弥散成像阳性患者中有11例(9.2%,11/119)经过治疗后神经系统缺损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余的108例(90.8%,108/119)患者经过溶栓后,神经系统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并且有的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病变部位、损害范围及缺血区等病变部位的情况,而其中的一些病变是常规磁共振检测所不能发现的,这就为患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快速、准确地提供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3,34(4):401-40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住院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按ABCD2评分标准给予评分,观察TIA后2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分析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TIA后32例(26.0%)患者于2周内发生脑梗死;在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P<0.05)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显著增高,而在语言障碍不伴肢体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高血压病、饮酒的患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无明显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CD2评分>3分、糖尿病、既往脑卒中史是TIA后2周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进展为脑梗死与年龄≥60岁、单肢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 min、糖尿病、ABCD2评分>3分、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P<0.01)、发作次数≥3次、颅内动脉狭窄≥50%密切相关;ABCD2评分>3分、糖尿病和既往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较高;ABCD2评分法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及预测性,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评判高危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以防止发生脑梗死;ABCD2评分法进一步结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结果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急性脑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普及,但仅局限于中、高场强的磁共振机.随着磁共振机软件及硬件的开发应用,DWI也成功的应用于低场强磁共振机.本文旨在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应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9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常规磁共振(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DWI、MRA多种技术显示病变的信号特征,面积大小与血管的关系。结果:DWI对急性及亚急性脑梗死检出率为100%,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出率为0,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大脑皮层下斑点状缺血灶检出最敏感。结论:DWI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联合MRA可准确评估颅内血管情况,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缺血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灌注加权成像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在急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例(23例急性脑梗死,4例TIA)发病24h以内急性脑缺血患者行MR扫描并采用平面回波技术作DWI及PWI检查,得到ADC图、CBV图及MTT图,分别测量缺血脑组织区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ADC值、rCBV值及MTT值,分别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比值(ADCR)、相对脑血流容量(r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22例急性脑梗死DWI上均表现高信号,1例稍高信号,4例TIADWI阴性。ADC值患侧(4.07±0.98)×10-4mm2/s,健侧(9.16±2.14)×10-4mm2/s,患侧低于健侧(t=2.16,P<0.05),ADC(-52.8±16.9)%。27例急性脑缺血rCBV患侧101.8±23.7,健侧204.±42.0,缺血区血流灌注少于健侧(t=2.13,P<0.05),rrCBV(-46.5±33.6)%;MTT患侧(2377.9±1814)s,健侧(1886.6±127.1)s,缺血区血流灌注时间长于健侧(t=2.22P<0.05),rMTT(24.2±23.3)%结论DWI和PWI联合运用,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血流灌注评价更全面、更正确,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继发脑梗塞的39例进展型患者为观察A组,另58例初发型患者为观察B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开展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种诊断方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磁共振检查病灶数、直径以及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与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患者上述指标除血栓发生率外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数据呈正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检测结果同颈动脉彩超呈正相关性,在初发型与进展型病灶诊断均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指标对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112例急性脑缺血患者在溶栓前进行磁共振(MR)检查,包括常规序列及DWI序列。对其中46例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作为治疗组;48例不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余3例带有金属假牙及填充物患者MR图像质量不满意;15例诊断为TIA发作,进行保守治疗。测量所得DWI图像显示的梗死体积、梗死部位、梗死边缘及进展区弥散系数(ADC)值,将梗死体积与ADC值指标量化后与溶栓预后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可能的评估价值。结果:对照组与溶栓组中的DWI各区域的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7、0.46、0.71、0.34)。溶栓组DWI所测量的梗死体积与临床NIHSS评分、住院天数、预后以及颅内出血(ICH)密切相关(P=0.009、0.034、0.048、0.015)。梗死体积越大,NIHSS评分越高、并发出血的可能性也越大。结论:DWI测量脑梗死范围大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缺血溶栓治疗预后,ADC值可能评估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脑缺血超早期诊断中的最新进展。阐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技术特点与相应的物理原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联合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医院接收的126例疑似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MRA、3D-ASL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MRA、3D-ASL单独及联合检查结果,对比分析MRA、3D-ASL单独及联合检查TIA患者的血管异常检出率及诊断TIA的诊断效能。结果 126例疑似TIA患者经DSA检查确诊为TIA患者的93例;MRA联合3D-ASL诊断TIA的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98.92%、94.44%,均高于MRA、3D-ASL单独诊断(P0.05);MRA联合3D-ASL检查TIA患者血管异常检出率(83.87%)高于MRA、3D-ASL单独检查(P0.05)。结论采用MRA联合3D-ASL诊断TIA,能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及准确度,且能有效提高患者血管异常检出率,有助于减少漏诊,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可为临床诊断TIA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