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静娴  周淑彦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4):337-337,407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43例经鼻内镜治疗的鼻窦黏液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43例获得良好疗效,无并发症发生,随诊3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治疗鼻窦黏液囊肿损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鼻窦黏液囊肿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降低其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方法 对我科2002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39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面部隆起、眼球移位、流泪等非鼻部症状.其中35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4例行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2年,36例(92.3%)症状缓解或消失,3例(7.7%)症状无改善.结论 鼻窦黏液囊肿鼻部症状不明显,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郭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21-121
目的:总结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以降低其漏诊、误诊的发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鼻窦黏液囊肿病人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鼻窦黏液囊肿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面部隆起、眼球移位、流泪等非鼻部症状。其中35例行单纯鼻内镜手术,4例行鼻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随访0.5~2年,36例(92.3%)症状缓解或消失,3例(7.7%)症状无改善。结论:鼻窦黏液囊肿鼻部症状不明显,应根据病变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鼻窦黏液囊肿的传统手术多采用鼻外径路、上颌窦根治术径路,且尽可能完整切除囊壁。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本文介绍26例鼻窦黏液囊肿的鼻内镜手术治疗体会。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998-2006年我院收治的鼻窦黏液囊肿患者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23~66岁,平均38.7岁;双侧1例、单侧25例;上颌窦囊肿3例、筛窦囊肿10例、额及筛窦囊肿7例、蝶窦囊肿5例、蝶及筛窦囊肿1例。均经鼻窦CT检查及囊肿穿刺抽液证实。临床表现为凸眼及复视12例、内眦或额部肿块10例、头痛18例、鼻塞13例、流脓涕16例、视力下降7例。1.2方…  相似文献   

5.
李少华  陈合新 《广东医学》2005,26(12):1691-1692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的合理手术入路、方法及引流方式。方法对48例不同部位鼻窦黏液囊肿,采用鼻内窥镜Messerklinger入路手术,清除部分囊壁,建立合理引流通道。结果有临床症状的黏液囊肿患者在术后1周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随诊6个月至3年经CT证实无复发。结论采用Messerklinger手术入路治疗鼻窦黏液囊肿具有微创、简捷、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引起单眼突出的鼻眼相关囊肿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2年间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伴有单眼突出的鼻窦眼眶区黏液囊肿患者17例,从治疗手段的选择和结果 评估分析讨论该症的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多以眼球突出伴相关症状如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首诊眼科,CT或(和)MRI检查提示鼻窦囊肿转耳鼻咽喉科治疗.CT及MRI评估显示囊肿单纯累及额窦和筛窦各1例;额窦、筛窦同时累及11例;累及额窦、筛窦及眶(眶内为独立囊肿)2例;累及额窦、筛窦及蝶窦2例,其中1例出现双侧额叶受压明显.无眶内独立囊肿患者均实施鼻内窥镜手术,选择性切除窦腔内部分囊壁,而对伴有眶内独立囊肿患者采用鼻外、鼻内联合进路手术.术后患者眼部突出及伴发症状如:复视、眼球运动障碍、视力下降等明显好转.额叶受压1例复发,采用联合进路治愈.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引起单眼突出的鼻窦囊肿的有效手段,而联合进路是伴有眶内独立囊肿及多发巨大囊肿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鼻内镜鼻窦囊肿手术方式较鼻窦囊肿传统手术方式的优点。方法将2005年1月以来的全部20例鼻窦囊肿病例采取电视鼻内镜手术,了解该术式的疗效与优势。结果全部病例病变清除彻底,避免了面部切口疤痕及其他并发症,愈合快,获得了满意疗效。结论电视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囊肿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取代传统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窦黏液囊肿的成因并探讨其手术进路。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鼻窦黏液囊肿的好发部位、病因学、手术治疗方法,总结其手术治疗的进路选择原则。结果囊肿位于额窦72例,上颌窦38例,筛窦15例,蝶窦9例,囊肿累及多个窦腔18例。位于不同鼻窦的152例囊肿中,97例(63.8%)经鼻内进路予以切除。72例额窦黏液囊肿患者中,有23例(31.9%)需采用额部冠状切口骨成形进路予以切除,13例(18.1%)采用鼻内、鼻外联合进路得以切除,较早期的7例采用Jansen-Ritter术式予以切除。术后经过平均60个月的随访,治愈率95.4%,复发率4.6%。结论传统的鼻外进路鼻窦手术是导致额窦、上颌窦黏液囊肿发生的常见原因。鼻内进路手术能有效避免鼻窦黏液囊肿的发生。位于上颌窦内侧、筛窦、蝶窦、眶纸板内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鼻内进路进行手术;位于眶纸板外侧的额窦黏液囊肿应采取冠状切口骨成形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位于上颌窦前和(或)外侧的囊肿则需采取Caldwell-Luc进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扫描对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患者共计34个鼻窦黏液囊肿,均经手术(或内窥镜)及病理证实,结合手术对照分析其CT表现。结果黏液囊肿19个位于筛窦,10个位于额窦,4个位于上颌窦,1个位于蝶窦。CT表现:窦腔扩大,窦壁骨质变薄;由于腔内黏液蛋白质含量不同,可为高、中或低密度。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鼻窦黏液囊肿影像特征及继发改变,埘鼻窦黏液囊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许超  李正权  张红  杨萍  汪小玲 《重庆医学》2006,35(23):2163-2164
目的探讨鼻窦黏液囊肿的误诊原因及鼻内镜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年来有完整资料的18例患者。结果18例中,6例以眼部症状为主首诊眼科,5例以头痛不适首诊神经内科。全部病例采用鼻内镜术一次治愈。结论鼻窦与眼眶、颅底关系密切,详细病史采集、相关科室协作、结合CT扫描及诊断性穿刺可确诊。鼻内镜术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蝶筛窦囊肿2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蝶、筛窦囊肿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总结25例鼻内镜下袋状化手术治疗蝶、筛窦囊肿及1-3年随访的资料。结果 25例囊肿在内镜下均暴露良好,术野清晰,术后囊腔得到充分引流,23例获得满意疗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袋状化手术是一种治疗蝶、筛窦囊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12例均行鼻窦CT检查,1例行药物治疗,11例行手术治疗.结果:12例中蝶窦囊肿7例,蝶窦炎3例,真菌性蝶窦炎(真菌球)2例;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另外还有鼻部及眼部症状.随诊0.5~2年,症状均消失,无复发.结论:孤立性蝶窦疾病以良性病变为主,其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头痛多见,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诊断,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8例颅内静脉窦损伤采用明胶海绵直接或止血纱布包裹后压迫、间断缝合或窦壁修补等方法,辅以医用耳脑胶粘合、硬膜悬吊加固等方法达到止血目的。结果 27例患者术后无损伤静脉窦的再出血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 在充分的术前准备下,针对颅内不同类型的静脉窦损伤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静脉窦出血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23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例,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5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 23例中,恢复良好7例,仅能生活自理9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病死6例。结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同外伤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因素有关,过量脱水、手术减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诱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1月共52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男性29人,女性23人。年龄21-73岁,多数为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偏瘫等。其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37例(71.2%),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11例(21.2%),肝素联合颈动脉穿刺溶栓治疗3例(5.7%),单纯动脉穿刺溶栓治疗1例(1.9%)。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D-二聚体对CTST诊断有参考作用,头部CT及CTV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以持续静脉注射肝素抗凝为主,必要时可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及早诊断及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06/2007-06收治的15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鼻内镜进行治疗。结果本组15例患者的肿瘤切除均较彻底,术中出血量约30~100mL,术后7~10d出院,随访2mo~3a,死亡1例,复发3例,其余11例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切除可部分取代传统术式,视野清晰,能精确确定肿瘤的基底部和侵犯范围,有利于彻底切除肿瘤,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不留面部瘢痕、便于复查和对复发病灶进行处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8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的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治愈。术后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38例术腔黏膜轻度水肿,窦口通畅,窦内未见菌团;4例术后初期见上颌窦内有较多干酪样物,经用1%H2O2及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换药后,出院时术腔干净。40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2例失访。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较传统的柯-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保证鼻窦通气引流,减少复发,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至2010年经手术治疗的海绵窦区肿瘤23例,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3.6±6.4)岁,病程3月~6 a。结果:所有手术均采用显微外科治疗,全切16例(69.6%),次全切7例(30.4%),效果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新发颅神经损害7例(30.4%),其中动眼神经损害2例(8.7%),三叉神经损害2例(8.7%),外展神经损害3例(13.0%)。随访无肿瘤复发。结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良好的显微手术技能可明显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颅内压增高时岩下窦(inferior petrosal sinus,IPS)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影像学改变.方法 临床收集8例颅内压增高患者和120例正常人IPS的CT资料,通过连续断面观察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对IPS分段测量后对比两组IPS的影像学变化.结果 颅内压增高组:IPS起始部宽度为(9.56±2.31)mm,深度为(2.39±0.55)mm;垂直段直径为(1.76±0.60)mm;出颅处直径为(2.28±0.44)mm;汇入颈内静脉(internaljugular vein,LJV)处的直径为(2.46±O.59)mm.与正常组比较显示:IPS起始部的宽度、出颅处直径大于正常组,IPS起始部的深度、垂直段直径、汇人LJV处的直径均小于正常组.结论 IPS在颅内压增高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像学改变,MSCT是评价IPS影像学变化的准确影像学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总结鼻窦真菌病9例的临床资料并对6例鼻窦真菌病患者进行柯-陆氏手术,3例行鼻内窥镜手术及术后窦腔护理.结果全部病例术后主要症状消失,经6个月~7年的随访,无复发.结论鼻窦真菌病主要临床特征是:①单侧鼻窦受累,尤其是上颌窦;②单侧头痛鼻塞、脓血涕或鼻腔干酪样物;③CT检查常见鼻腔鼻窦有软组织块影或钙化斑;④鼻腔鼻窦有阻塞因素存在.柯-陆氏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选择,而鼻内窥镜手术在清理筛窦或蝶窦病变组织及术后窦腔护理有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