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高血压病的靶器官损害(TOD)与血压增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高血压研究的热点之一。我们分析了84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1](一定时间内收缩压和舒张压超过正常范围的次数所占的百分率)改变情况,以期探讨血压负荷(Load)对高血压病各期的评价。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均为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共84例。所有病例均经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年龄34~68(53.2±14.5)岁,男52例,女32例。依据1993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压分期标准进行分组。期组38例,期组26例,期组20例。正常血压组:为健康体检者,共30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2 动态血压监测和靶器官损害20世纪60年代初,高血压即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专家们充分认识到对于高血压病不能仅限于诊断高血压、控制血压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诸多紊乱因素,以预防和逆转心、脑、肾的损害。防治高血压的目的主要是保护靶器官,这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1999年WHO关于高血压的处理指南明确规定,将靶器官损害作为高血压危险程度与分层的重要依据。随着近年来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渐趋成熟,人们可敏感地评价血压变化对靶器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108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靶器官损害将患者分为A组(合并靶器官损害,40例)、B组(未合并靶器官损害,68例),两组均使用动态血压检测仪测定两组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 相似文献
5.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的许多生理活动,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在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以及躯体活动的影响下,按照一定的规律周而复始地循环。如果这种生理规律发生紊乱,往往意味人体生理功能失调或疾病的产生。国内外有关文献已证实,动态血压(AmbulatoryBloodPre...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进展。方法对24h动态值、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24h血压负荷等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之间的相关性加以分析整果展现ABPM在上述方面评价高血压病靶器官损害的最新成果。结论24h动态血压均值与心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为优;夜间血压降低减弱或消失的高血压病人与较高的心血管意外发生率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坏的严重性相关,而不依赖于血压水平;血压负荷是比血压水平更为精确的危险预测脂标。ABPM诸指标与高血压病病人心、脑、肾损害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其预测因子和具。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其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等资料,分为单纯高血压组(n=18)和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n=79),比较2组间及靶器官损害组内的动态血压参数.结果 靶器官损害组的年龄及病程大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伴3个靶器官损害组病程、24h SBP、24h DBPV大于伴1个靶器官损害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程、24h SBP及24h DBPV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量有相关关系.结论 病程、24h SBP、24h DBPV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及程度重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高血压(EH)靶器官损害(TO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5例资料完整符合入选标准的ABPM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血压正常者106例,单纯EH498例,合并TOD721例,其中53%心脏损害,16%脑损害,9%肾损害,22%多脏器损害。(2)EH患者TOD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男性更易出现心脏和脑的损害。(3)动态血压(ABP)对EH患者TOD的发生比偶测血压有更紧密的联系,随着ABP的增高、昼夜规律的紊乱、血压负荷的增加,TOD增多。(4)当ABPM白天〉18/11.33kPa,夜间睡眠〉16/10kPa时,TOD明显增多。(5)动态收缩压变化对脑影响明显,舒张压变化对肾影响明显,部分心绞痛患者可能与夜间血压升高有关,而左室肥厚可能在TOD中出现较早。(6)ABPM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的渐趋成熟,人们可敏感地评价血压变化对靶器官的影响。临床上ABPM常用的参数有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等。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动态脉压增高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事件密切相关,并且其相关性独立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水平。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是心、脑、肾靶器官病变严重程度最佳预测因子。本文对高血压病动态PP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临床应用价值及血压水平对靶器官和临床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139例老年EH患者和83例老年健康者进行24h ABPM,将监测值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老年EH患者平均动脉血压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级高血压平均动脉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级高血压之间平均动脉收缩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随血压水平升高,靶器官损害(TOD)及伴随临床情况(ACC)发生率升高,但前者升高有显著性差异,后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ABPM各参数中,平均动脉血压是一个重要参数,对老年人来说,平均动脉收缩压更为重要。血压水平与TOD和ACC相关,血压水平越高,TOD和ACC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血压变异性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是外界刺激因素与心血管调节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病理性变异表现为昼夜血压规律改变(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晨峰血压升高及阵发性高血压等,血压变异性是独立于血压平均值之外的脑卒中和冠状动脉事件风险强预测因子,血压变异性异常最主要损伤血管内皮系统,从而造成左心室肥厚、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减退等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运动试验中血压变化程度与靶器官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Ⅰ、Ⅱ级高血压患者,根据运动试验中患者血压升高的水平,分为轻度升高组(21例)、中度升高组(48例)和重度升高组(43例)。记录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清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层厚度(IMT)、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重度升高组的年龄、体质指数、静息时心率、女性比例、吸烟率与中度升高组和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度升高组与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脂水平和高血压家族史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升高组的尿微量清蛋白、肾小球率过滤、颈动脉IMT和LVMI与中度升高组和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度升高组与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血压升高程度可提示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6.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自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amblu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是指受试者在完全自由活动情况下监测与记录24 h内的血压测量结果.与偶测血压相比,它具有反映各时点的血压状况、血压昼夜变化的规律、自动编辑提供平均血压标准差和各峰血压等诸多优点.目前这一技术已广泛用于高血压病的临床及其他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17.
动态血压监测比偶测血压能提供更可靠的血压测值,显示与高血压靶器官并发症有更密切的关系.动态血压监测在一日内可提供很多个血压测值,可全面地反映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血压变化,更准确地诊断高血压,有助于决定治疗、选择用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化、左室肥厚及其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的关系。方法 :6 6例心衰患者按心功能分为 A组 (心功能 级 ) 36例 ,B组 (心功能 级、 级 ) 30例 ,作 2 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超声心动图 ,并按 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A、B两组患者中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分别 5 8.6%、86 .7% (P<0 .0 1) ,B组比 A组有较高的夜间平均收缩压与夜间平均舒张压 ,以及明显增大的 L VMI。结论 :心衰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有明显变化 ,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 ,左室肥厚与心功能受损程度相关。ABPM监测、左室肥厚测定对心衰患者的心功能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