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再感染的一种类型,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已证实 SLE 病人血清中抗 VZV 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本文目的是阐明 SLE 病人抗 VZV 抗体升高的机理。病人和方法作者采用敏感的 ELISA 法代替补体结合中和试验,检测71例 SLE 病人(平均年龄35岁)、15例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平均年龄53岁)和20名正常人(平均年龄32岁)的血清抗 VZV 抗体,在 SLE 病人中,32例曾患带状疱疹,而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和正常对照者均未  相似文献   

2.
对6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CGN)病人,59例正常对照及5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其中48例合并肾炎)进行了7种血清抗病毒抗体测定。结果受检者病毒抗体阳性率:流感病毒A_2和 B、副流感病毒Ⅰ—Ⅱ抗体的阳性率 CGN 病人与 SLE 病人无明显差异,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副流感病毒Ⅲ病毒抗体阳性率 CGN 病人高于正常对照,但低于 SLE 病人;腺病毒抗体阳性率 CGN 病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3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进行了血清中核可提取性抗原(ENA)抗体测定,证明其对早期诊断SLE有一定临床价值。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根据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SLE标准确诊。实验室检查抗核抗体阳性,γ球蛋白及抗DNA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HZ)病人急性期外周血甲基转移酶样因子3(METTL3)及半乳糖凝集素3(Gal-3)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预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诊治的190例老年HZ病人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为对照组,检测受试对象外周血METTL3 mRNA及血清Gal-3蛋白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根据HZ病人是否发生PHN分为PHN组(n=44)和无PHN组(NPHN组)(n=14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HN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METTL3 mRNA及Gal-3蛋白表达水平对PHN的预测价值。结果 HZ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中METTL3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血清Gal-3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老年PHN病人METTL3 mRNA表达水平与VAS评分呈负相关(r=-0.612,P&...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分离自颅脑外伤病人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gyrA基因突变与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ATB药敏试验条板微量肉汤法测定2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gyrA基因序列。结果27株菌中除HZ16号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外,其余26株均耐药。序列分析表明HZ16号菌株gyrA基因无突变,其序列已登录GenBank(accessionAY642140),其余26株耐药菌均存在gryA基因突变,导致耐喹诺酮决定区(QRDR)第83位的丝氨酸被亮氨酸取代。其中HZ28号菌株gyrA基因序列也已登录(GenBankAY642141)。结论gyrA基因突变是导致分离自颅脑外伤病人痰液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表达CD86的情况,以及雷公藤内酯醇(Tripto1ide,TL)对其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新鲜分离时以及与不同浓度TL在体外培养后的CB86阳性率。结果 SLE B细胞的CD86阳性率在新鲜分离时(P<0.002)和培养48h后(P<0.001)均较正常人B细胞高。25ng/m1的TL可明显降低SLE和正常人B细胞的CD86阳性率(P<0.001),2.5ng/ml则只对SLE B细胞起作用(P<0.001)。结论 SLE病人B细胞CD86阳性率高于正常人;TL对SLE或正常人的CD86^ B细胞均有显著的下调作用,在某一浓度下仅抑制SLEB细胞的CD86表达。  相似文献   

7.
徐亮  王元  陈顺乐  沈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12):727-732,i002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人的血清对正常人骨髓巨核细胞倍体形成的影响,了解SLE血小板减少病人的血清对正常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有无抑制作用。方法12例SLE血小板减少病人为研究对象,正常骨髓细胞来源于胸外科手术切除的肋骨(胸外伤或食管裂孔疝患者),骨髓细胞体外培养,并分别加入12例SLE血小板减少病人的血清、灭活补体的病人的血清和SLE血小板正常病情活动病人的血清,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培养细胞中CD41+细胞(巨核细胞)的倍体分布。结果正常人骨髓细胞培养后,2倍体、4倍体和8倍体的巨核细胞数分别为(37.8±5.4)%、(29.8±3.3)%和(2.61±0.63)%;加入SLE血小板减少病人的血清后4倍体和8倍体细胞明显受到抑制,分别为(15.91±2.65)%和(0.44±0.12)%,P<0.05。灭活血清中的补体后,这种抑制作用仍然存在。与10%浓度的SLE血小板减少病人血清相比,20%的血清则几乎完全抑制了8倍体和4倍体细胞的形成。结论SLE血小板减少病人血清存在某种抑制物,抑制正常人高倍体巨核细胞的形成,这种抑制作用是非补体依赖的,并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检测抗Hu抗体 (AHuA) ,评价其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CNS SLE)中的意义。方法 以神经马赛克生物薄片中神经元细胞为抗原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测定 182例病人和健康献血者血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病人 96例 ,其中 2 0例为CNS SLE病人 ;其他结缔组织病病人 5 1例 ,其中 3例伴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健康献血者 3 5例。结果 血清检测抗Hu抗体共 2 2例阳性 ,其中 17例为CNS SLE病人 ,敏感性 85 .0 % ( 17/2 0 ) ,特异性73 .9% ( 17/2 3 ) ;2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非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非CNS SLE)病人 ,敏感性 2 .6% ( 2 /76) ;3例为其他结缔组织病病人 ,敏感性 5 .9% ( 3 /5 1) ,1例病人 1年后发展为SLE ,且出现精神症状。CNS SLE病人的抗Hu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非CNS SLE和其他结缔组织疾病者及健康献血者(P <0 .0 0 1)。结论 抗Hu抗体对CNS 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虽然系统性红斑狠疮(SLE)在老年人罕见,但由于将来可能有更多的病例发生,故明确老年人SLE的临床特征、经过及预后是要重的。过去10年内(1968年7月~1976年11月)共有234例SLE患者在Downstate医学中心进行了前瞻性计算机研究。以50岁为界,将病人分为老年组和年轻组。老年组16例,年龄51~78岁,平均60岁。年轻组218例,年龄6~50岁,平均27岁。两组病人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于入院或门诊初诊时,以及随后约每隔6个月各搜集一次资料,随访期  相似文献   

10.
应用核素心室造影评价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亚临床心脏受累期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SLE病人左室收缩功能参数如左室射血分数(LVEF)、峰射血率(PER)、前1/3射血分数(1/3EF)及峰射血时间(TPER)均无显著性改变,活动期(n=24)和非活动期病人(n=11)左室舒张功能参数如峰充盈率(PFR)、前1/3充盈分数(1/3FF)明显降低,活动期更明显。62.5%的活动期和36.4%的非活动期病人1/3FF降低(<20%)。且活动期病人左室相角程标准差(LN-SDP)增大,收缩同步性减低。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病人右室功能均降低。说明SLE病人即使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也存在左室舒张功能和右室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sFas与sFasL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sFas与sFas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等自身免疫疾病中的意义及抗单链DNA(ssDNA)抗体与sFas和sFasL介导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夹心ELISA方法检测 31例SLE病人 ,32例类风湿关节炎 (RA)病人 ,2 0例 1型糖尿病 (IDDM )病人及 5例多发性硬化病 (MS)病人血清中sFas与sFasL含量及抗ssDNA抗体水平。结果 在SLE、RA、IDDM及MS患者血清中的sFas含量 (pg/ml)分别为 2 881± 16 5 3 ,988± 6 96 ,135 2± 413 ,15 40± 5 6 6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0 2 ) ,SLE病人sFas含量高于RA ,MS ,IDDM病人。SLE、RA患者血清sFasL含量 (pg/ml)分别为5 35± 431、12 38± 118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P <0 0 2 ) ,MS、IDDM患者血清sFasL含量 (pg/ml)分别为 2 5 1± 140 ,2 11± 73 ,低于正常对照 (P >0 0 5 )。在SLE、RA病人中 ,高浓度sFasL者伴有高浓度sFas。在SLE病人中 ,所有抗ssDNA抗体阳性者均伴有高浓度sFas,所有抗sFas阴性者 ,ssDNA抗体也为阴性。结论 在SLE等疾病中s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可作为疾病进展与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抗ssDNA抗体与sFas具有关联性。sFas与sFasL在疾病中的相互作用及动态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系统受累特点,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65例确诊的SLE患者血液系统受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96例有贫血,其中慢性疾病性贫血(ACD) 6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11例;72例外周血白细胞下降,65例血小板下降.49例行骨髓检查,以增生活跃为主(44例).结论 SLE血液系统受累发生率高、范围广.对血象异常的育龄女性患者应注意进行SLE的相关筛查.对于诊断为AIHA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应警惕同时存在SLE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间日疟原虫代谢产物疟色素(HZ)对树突状细胞(DC)成熟分化的影响。方法以间日疟患者感染红细胞获得间日疟原虫制备纯化HZ,体外刺激人单核来源的未成熟DC。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0.1、1.0、10.0μmol/L不同浓度的HZ作用下DC成熟相关分子CD83、CD86、HLA-DR的表达变化;同时观察DC在HZ刺激后再经脂多糖(LPS)诱导其上述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0.1、1.0、10.0μmol/L的HZ刺激的DC表达CD83、CD86和HLA-DR阳性百分率均低于LPS诱导组(P均0.05);1.0、10.0μmol/L的HZ刺激组的CD83、CD86和HLA-DR明显低于未刺激组(P均0.05);HZ1.0、10.0μmol/L组HLA-DR的表达低于HZ0.1μmol/L组(P均0.05)。与未刺激组DC相比,HZ0.1μmol/L+LPS组DC的CD83表达明显升高(P0.01),CD86表达明显升高(P0.05),HZ1.0μmol/L+LPS组的CD83明显升高(P0.01);HZ10.0μmol/L+LPS组CD86表达与HZ0.1μmol/L+LPS和HZ1.0μmol/L+LPS组相比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间日疟原虫来源的HZ能导致DC的CD83、CD86和HLA-DR表达下调,但负载HZ的DC仍可以在LPS等诱导剂作用下部分上调这些成熟相关分子的表达。HZ对DC的成熟性分化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的特征。DC对HZ的过度吞噬而导致成熟抑制可能是疟原虫逃逸免疫攻击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B、T淋巴细胞对SLE及正常人骨髓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GM CFU)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SLE患者及正常人B、T及B +T淋巴细胞加入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中 ,观察它们分别对 16例SLE患者及 12名正常人GM CFU产率的影响。结果 加入SLE患者B、T淋巴细胞后 ,分别可见 75 0 %和 37 5 %的SLE患者GM CFU形成减少 ,产率为 (10 9± 71)个 /10 5细胞和 (137± 34 )个 /10 5细胞 ,与未加淋巴细胞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 1,P <0 0 5 ) ,同时加入SLE患者B和T淋巴细胞时 87 5 %的SLE患者GM CFU产率减少 ,为 (98± 31)个 /10 5细胞 ,与分别加入SLE患者B或T淋巴细胞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5 ,P <0 0 1) ;SLE患者B及B +T淋巴细胞分别对 5 8 4%、6 6 7%的正常人骨髓GM CFU形成有抑制作用 ,产率为 (2 0 3± 6 7)、(199± 92 )个 /10 5细胞 ,明显低于未加淋巴细胞组 (P均 <0 0 1) ,而正常人淋巴细胞对SLE患者GM CFU的产率与未加淋巴细胞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1)。结论 SLE患者B淋巴细胞无论对大部分SLE患者或大部分正常人骨髓GM CFU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SLE患者的B +T淋巴细胞对SLE患者和正常人骨髓GM CFU的抑制有协同作用 ,SLE患者的B淋巴细胞的异常可能是SL  相似文献   

15.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性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及病程中的作用。方法测定33例SLE患者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泌乳素(PRL)的水平。对照组采用年龄、性别和卵巢周期与病例组1:1配对的原则。结果SLE整体组及活动组,PRL均显著升高(P<0.01),LH与T均显著降低(P<0.01)。FSH与LH,LH与PRL存在高度相关性(P<0.01或0.05)。FSH和T对SLE活动性评分的价值最大。结论SLE患者血清中LH与T降低与病情活动有关;对SLE活动评分最有价值的性激素为FSH和T。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4例全身性红斑狼疮(SLE)与淋巴瘤继发产生的自然病史和治疗。病史摘要见下表。讨论:作者观察的12例SLE继发淋巴瘤的病人均为女性。首次出现SLE症状平均年龄36岁,发生淋巴瘤平均年龄46岁。SLE先于淋巴瘤2月至12年。有许多迹象表明SLE病人继发发生淋巴瘤可能是由于免疫缺乏。先天性免疫缺乏的病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予期的要大1万倍,淋巴瘤占其中很高的比例。NZB品系鼠自发产生SLE样病伴肾小球肾炎,抗核因子、LE细胞阳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也很高。SLE病人迟发过敏反应不良,T细胞B细胞功能减弱。现代医学观点支持SLE的原发损害是由于T细  相似文献   

17.
Sharp等(1972)报告2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它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硬皮病和多发性肌炎等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抗ENA抗体阳性,有肺脏受累。Harman等报告的28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中23例(82%)有肺功能不全。用激素治疗的14例中12例肺功能及胸片恢复正常。本文报告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伴有严重进行性肺损伤病人,其中3例有组织学资料并将检查结果与SLE或硬皮病肺部改变进行比较,文中还报告了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本组病例的疗效。混合性结缔组织病临床特征为多关节痛、两手弥漫性肿胀、雷诺氏现象、食道运动低下和炎症性肌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肺间质病变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lupuserythematosis ,SLE)伴肺间质病变 (interstitiallungdisease ,ILD)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为了了解支原体感染与SLE伴ILD的相关关系 ,我们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 ,检测患者血清、眼、咽、尿道分泌物中的人型支原体 (Mh)及解脲尿原体 (Uu)DNA ,并对阳性产物进行DNA序列测定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110例SLE患者均来源于 2 0 0 0年 3月至 2 0 0 3年1月我院免疫风湿科住院病例 ,资料完整。SLE诊断标准及SLE活动指标按内科学标准[1] 。女性 10 2例 ,男性 8例 ,年龄最…  相似文献   

19.
IgE 为Ⅰ型变态反应的反应素,参与支气管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的发展。实验研究证明,含 IgE 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促进血管炎的发展。病人和方法作者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的 IgE 水平,检查 SLE 67例(女56例,男11例).年龄15~73(平均32.8±11.9)岁。高度或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介导的炎症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脏损害的关系,了解若干常用的心肌标志物作为狼疮心脏受累预测、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47例SLE心脏损害患者、55例SLE无心脏损害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应用ADVIA Centaur(R) XP系统与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方法相对定量13例SLE心脏损害患者、14例SLE无心脏损害患者及1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孤核受体(ROR)Υt基因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F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SLE心脏损害组血清IL-17A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27.98(8.44~138.81),11.12(3.64~22.30),5.77(2.22~9.60) pg/ml;P均<0.05].②SLE心脏损害组脑利钠肽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49(13.50~107.50),17(9~26),7.50(4.75~13)pg/ml;P均<0.01].③SLE心脏损害组年龄、SLE疾病活动度、病程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④SLE心脏损害组RORΥt基因表达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2.2(0.79~2.83),0.72(0.39~1.14),0.19(0.15~0.75);P<0.05].结论 ①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SLE心脏损害的发生;②高龄、病程长及疾病活动度高的SLE患者心脏损害发生概率增高;③脑利钠肽有望成为SLE心脏损害的预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