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将2011年7-12月(干预前)的110份病历设为对照组,2012年1-6月(干预后)的110份病历设为干预组,对2组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的不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5.45%下降至干预后的5.45%,预防性给药时间不合理率从干预前的39.09%下降至干预后的11.82%,预防性用药时间合理率(≤24h)从干预前的13.64%上升至干预后的21.82%。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干预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2.
朱卫江  张丹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2,(18):1658-1660
目的:制定医院合理用药干预管理规范,观察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Ⅰ类切口择期手术病例,试验组(180例)按"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用药,对照组(178例)按习惯方法用药。结果:通过实施干预措施,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率从干预前的49.4%下降至干预后的21.1%;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从干预前的4类17个品种下降为干预后的1类2个品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5.7%上升至干预后的76.3%;用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13.6%上升至干预后的68.4%。结论:通过制定和实施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的方案,能显著降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率,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谢晓露  朱俊峰 《中国药房》2014,(42):3957-3960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对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行政干预与技术干预相结合的综合干预策略,对对照组(2011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01份)、干预组1(2012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17份)和干预组2(2013年1-8月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437份)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综合干预,3个阶段围术期抗菌药物用药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对照组的20.70%下降至干预组的5.76%和12.13%(P<0.05);无适应证用药率从4.20%下降至0.48%和1.14%(P<0.01);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率从16.21%下降至1.68%和0.46%(P<0.01);用药时机不合理率从13.22%下降至1.92%和0(P<0.05);平均用药疗程从(2.80±2.70)d下降至(2.56±1.56)d(P>0.05)和(1.52±1.39)d(P<0.05)。结论: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眼科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我院实施双干预法(行政干预和技术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5-11月的58份出院患者病历设为非干预组,2009年5-11月的52份在院患者病历设为干预组,采用完全综合指标法对2组抗菌药物应用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干预组相比,干预组平均药费、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有所降低,尤其是平均抗菌药物费用降低明显(P<0.05),从972.00元降至657.53元,其中以乳腺手术和阑尾摘除术费用降低最为明显;经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术前用药比例从0%上升至11.11%,术前+术后用药比例从10.00%上升至44.45%;预防用药合理性比例2组有极显著性差异,经干预后,基本合理比例从3.45%上升至32.69%,不合理比例从79.31%下降至34.62%。结论:通过实施双干预措施,可为医院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应用、降低单病种费用提供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振知  韩凤昭  杨文华 《中国药房》2012,(22):2036-2038
目的:调查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4-6月(非干预组)和2011年9月-11月(干预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出院病历,对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围术期预防用药在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高,合理率分别由干预前的5.71%、68.57%、11.43%提升至干预后的75.90%、95.18%、75.90%(P<0.05);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814.6元下降至433.5元(P<0.05);人均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由4.07d下降至3.65d。结论:通过制定规范的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用药,可显著提高围术期合理用药比例,提高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乳腺癌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定期评估乳腺癌手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切除术、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与手术部位感染率,制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干预措施,并抽取我院乳腺诊疗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2010年8月(干预前组)85份,2011年8月(干预后组)131份,进行干预前、后对照研究。结果:经临床药师干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比例由94.12%下降至19.85%,干预后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者所占比例由18.75%增加到69.23%;干预后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82%,干预前为3.53%,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干预抗菌药物围术期应用有效可行,乳腺癌Ⅰ类切口降低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比例不会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8,(3):293-297
目的:评价采取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干预对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效果。方法:通过采取成立专家组和处方点评小组、统一制订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表、参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和相关药品说明书设立点评标准、借助行政干预和质量考核等干预措施,建立专项处方点评模式,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科室、手术种类分层)抽取我院2015年1-6月(干预前)与2016年1-6月(干预后)的清洁手术患者出院病历各180份,制订统一的清洁手术围术期专项处方点评表,分别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用药指征、给药时机、药品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方面对纳入的每份病历进行点评。结果: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96.7%下降至干预后的25.0%(P<0.05),无用药指征率、术前给药时机不合理率、药品选择不合理率、用法用量不合理率、用药疗程不合理率、联合用药不合理率分别从干预前的71.3%、72.4%、65.5%、23.0%、97.1%、17.8%下降至干预后的4.4%、0、8.9%、11.1%、22.2%、0(P<0.05)。干预前,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共涉及8大类20个品种,有86例患者使用了2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其中31例为联合用药,55例为前后更换药品。干预后,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共涉及3大类4个品种,无联合用药和前后更换药品。结论:专项处方点评模式可以明显提高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晟琰  王典  李连茂  张愈东 《中国药房》2013,(18):1657-1659
目的:探讨对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药学干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12月外科围术期500份病历作为非干预组;在实施一系列药学干预措施后,另选取2012年1-6月外科围术期500份病历作为干预组。分析两组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由84.80%下降为29.60%,选药以第1代头孢菌素为主,术前0.5~2h预防用药比例由77.59%提高到94.59%,其他不合理应用现象较非干预组明显减少。结论:围术期实施药学干预,可以强化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明显降低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应用率,缩短抗菌药物应用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实施的可行性,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综合干预性研究和回顾性调查方法,以随机抽样法抽取2011年1—3月(干预前)和2011年7—9月(干预后)各100例甲状腺、乳腺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对照研究。结果: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从干预前的0升至90.74%,抗菌药物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下降至54.00%,首次给药时间合理率从干预前的54.00%上升至72.22%,24 h内停药病例所占比例也从干预前的24.00%上升至64.82%,患者抗菌药物平均费用从干预前的671.54元下降至44.97元。结论: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实施综合干预,特别是主动干预和被动干预相结合的措施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促进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菌药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祝亚文  舒阳 《中国药房》2014,(30):2800-2802
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前后骨折内固定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调查,为临床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记录我院2011年1-7月和2013年1-7月择期行骨折内固定术的全部患者信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出200份病历,其中前者纳入整治前组(非干预组),后者纳入整治后组(干预组)。对两组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整治后预防性应用合理性明显提高,预防用药率由100%下降至29%;用药时机合理率由0上升至100%;预防用药疗程也明显缩短,平均用药时间由5.12 d缩短至1.89 d。但整治前后的术后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显著促进了我院择期骨折内固定术的预防用药的合理性,但该项管理工作仍需常态化,临床药师需继续积极参与抗菌药物监管工作,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刘洪涛  苏静  韩正学 《中国药房》2011,(46):4346-4349
目的:评价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实施干预措施前(2008年6-12月,干预前)、后(2010年6月-2011年6月,干预后)出院患者的病历各370份进行对照研究,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干预前,干预后Ⅰ、Ⅱ类切口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明显提高,术前用药时机合理率达67.6%,术后平均用药时间由干预前的5.13d缩短至3.48d,干预前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抑制。结论:我院采取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体现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存在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疗程较长等问题,需继续加强督导和监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措施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影响评价,为规范医院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探索合理干预措施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随机抽取2009年度和2010年度出院患者的手术病历各220份,分别作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情况。结果干预后术前〉2h应用抗菌药的比例由18.2%减少到3.2%(P〈0.05),术前0.5~2h应用抗菌药比例由3.6%提高42%(P〈0.05)。术后,开始应用抗菌药比例由78.2%降到54.3%(P〈0.05),抗菌药平均应用时间由8.5d减少到5.6d;平均住院天数由9.68d下降到7.85d,平均药费由1672.62元下降到1298.66元。平均抗菌药费用919.94元下降到592.18元。干预后围术期抗菌药预防性应用的合理性明显提高,伤口感染率和院感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医院对围术期预防用的抗菌药物实施细则及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有效,可行。为医院拓展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管理探索了有益的管理经验,对促进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斌  杨微  于卫江  赵秀莉 《中国药房》2012,(10):870-872
目的:评价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12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归档病历171份,制定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评价标准,对抗菌药物的药品选择、给药时间、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更换药物等项目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占78.9%(135/171),其中合理者57例(42.2%),不合理者78例(57.8%)。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疗程过长26例(33.3%)、药品选择不当25例(32.1%);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以第1、2代头孢菌素为主,选用头孢唑林60例(44.4%)、头孢硫脒35例(25.9%)。结论: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率较高,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使用时间较长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情况,推动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取骨科Ⅰ类切口手术2011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前组、2012年3—7月出院病历为干预后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干预前的93%下降为干预后的67.1%(P〈0.01),术前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时间不当由干预前的63.01%下降为干预后的27%(P〈0.01)。实施药学服务和行政干预后,各项不合理用药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应进一步优化各项措施,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某"三甲"医院临床药师依据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对病区清洁手术预防用药过程进行干预。将2011年7-8月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5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0年7-8月未实施临床药师干预的495例患者为未干预组,比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状况、用药频度(DDDs)、抗菌药物费用。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率由未干预组的55.96%上升至干预组的67.58%(P<0.01);抗菌药物种类由未干预组的51种降至干预组的35种;干预组第1、2代头孢菌素使用增多,第3代及3代以上头孢菌素使用减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二、三线抗菌药物DDDs的降低也使得药品费用有了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临床药师的干预提高了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改善了抗菌药物的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某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某院2008年1—12月出院的200倒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用药3~7d的占81.5%(163例),用药大于7d的占6%(12例)。结论:该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存在较不合理现象,表现在选药起点过高、盲目联合应用、用药时间过长、无指征用药。需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黄萍  何明超 《中国药业》2011,20(1):50-51
目的了解自贡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回顾性随机抽查16家不同等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460份,填写《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调查表》,对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用药种类、联合用药、给药时机及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0例患者均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药物总品规数为568种,人均使用1.23种;预防用药时机及持续时间不符合规定198例次(43.04%),药物选择不当150例次(32.61%),联合用药无指征112例次(24.35%);经综合判断,用药不合理(欠妥)222例(48.26%)。结论不同级别的医院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药物选择、给药时机与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等的合理性差异显著,因此需提高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整体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相关标准,抽取我院骨外科、普外科2010年5月—2011年4月(干预前)住院病历220份与2011年5月—2012年4月(干预后)住院病历260份,对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综合合理率大幅提升,由干预前的2.3%升至71.9%,干预效果斐然。结论:对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督导干预,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