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考察静脉注射液中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采用光阻法对加入临床常用量的粉针剂、水针剂的复配液进行不溶性微粒检查。结果与药物配伍后,静脉注射液的微粒数增加,注射器引入微粒明显,粉针剂的微粒比水针剂增加明显,黏度大的水针剂微粒增加明显。结论复配后的静脉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不容忽视,临床须高度重视,并加强控制微粒污染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47-1148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5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巾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侧扎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  相似文献   

3.
王守慧  李鹏娟  刘桂兰 《中国药房》2011,(13):1235-1237
目的:为了避免配药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应用自制的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专利号:201020214054.5)与常规配药法,分别将注射用青霉素钠640万u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各配置20瓶,对2种方法配制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配药法所配药液比较,应用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所配的药液中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一次性使用配液过滤输液器可有效提高配药质量,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洁净级别的配液环境对配制后药液的可见异物及不溶性微粒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洁净级别的配液环境,减少药物的二次污染,以期提高临床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定3个环境及3个不同的处方配液,分别进行可见异物和不溶性微粒检测。结果随着配液环境洁净级别的提高,配液中可见异物及不溶性微粒的指标呈减少趋势。结论提高配液环境的洁净级别,可降低配液中不溶性微粒和可见异物的污染概率,保证配液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病区分散式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配药环境下输液配置质量。方法:检测6种常用药物在我院病区分散式PIVAS环境下单用或混合配置后的细菌内毒素、可见异物、不溶性微粒,并与普通治疗间配置药物检测结果比较。结果:在分散式PIVAS环境下配置的药液,放置4h细菌内毒素检查均为阴性,可见异物检查合格;普通治疗间配置的药液放置1h细菌内毒素检查为阳性,可见异物检查不合格;前种药液不溶性微粒明显低于后种(P<0.01),更符合规定。结论:病区建立的分散式PIVAS配置输液的质量明显高于普通治疗间,其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非药物配伍引起输液不溶性微粒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考察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加药环境对输液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及5%葡萄糖注射液,分别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制备样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以光阻法测定样品中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与未模拟加药及输液操作前的输液比较,在病房治疗室和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显著增加(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均增加不明显(P>0.05);于病房治疗室制备的样品与净化洁净室制备的样品比较,≥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显著(P<0.05),≥25 μm 的不溶性微粒增加不明显(P>0.05).结论 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加药过程及病房治疗室中加药,可使输液中≥10 μm 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19,(6):973-976
目的分析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在配置抗菌药物过程中存在的影响临床用药安全的潜在风险。方法运用风险管理方法,总结PIVAS配置抗菌药物过程中的风险点,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结果从不溶性微粒、热原、交叉过敏、残余量、非整支剂量调配五个方面进行风险控制,保证抗菌药物成品输液的安全性。结论对配置抗菌药物过程进行风险控制,有效地规避了风险,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机械化调配在静脉输液调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0组用药医嘱,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300组,对照组300组,观察组采用Repeater配液泵进行调配,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器调配,分别对2组西林瓶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调配时间进行检测,并对2种方法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010±0.003)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1.501±0.901)个/ml,25μm以上(0.101±0.020)个/ml;平均调配时间(41.000±0.201)s/组。对照组西林瓶药物平均残余量为(0.130±0.101)ml;不溶性微粒10μm以上(8.311±1.202)个/ml,25μm以上(1.702±0.503)个/ml;平均调配时间(44.001±0.106)s/组。2组药物残余量、不溶性微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Repeater配液泵调配可以减少西林瓶药物残余量和成品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提高给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条件下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考察各配置条件(浓度、溶媒、静置时间)对其输液的不溶性微粒影响。方法 根据统计的处方,在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完成输液的配置,并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测定丹参多酚酸盐进入患者体内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 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输液在8 h内符合中国药典对不溶性微粒数目的要求;输液中的较小微粒(粒径≥2 μm)数目明显比较大微粒(粒径≥10 μm)的数目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制的高浓度(0.8 g·L-1)输液较低浓度(0.4 g·L-1)输液更易产生较多不溶性微粒。结论 医院在配制丹参多酚酸盐输液时应选用5%葡萄糖或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在按照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情况下应选择较低的配置浓度(0.4 g·L-1),输液配制完毕后应尽快用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不同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药液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分别监测空气消毒后配置中心配药室与普通治疗室护理操作前及操作后2h空气菌落数,并在相应环境下进行输液加药,检测已配药液不溶性微粒数和微生物污染情况;统计不同配药环境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的数量。结果普通治疗室操作后空气菌落数高于操作前(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的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敷和微生物污染低于普通治疗室(P〈0.01);配置中,心配药室配置药液临床输液后发生输液反应率低。结论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使用,可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和药液污染.提高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值得各个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训  郭红  马丽丹 《中国药房》2011,(37):3551-3552
目的:比较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2种排气方式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影响情况。方法:模拟临床输液操作,分别采用上、下部排气方式对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进行排气,同时对药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结果:经检测,≥10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3.11±0.82)、(4.21±0.87)个/mL,t值为3.985,P=0.000;≥25μm的不溶性微粒,上、下部排气方式结果分别为(0.19±0.90)、(0.36±0.10)个/mL,t值为2.374,P=0.000。2种排气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半开放式静脉输液器采用上部排气方式对减少药液不溶性微粒方面优于下部排气方式。  相似文献   

12.
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溶出度研究及Weibull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进行包合物的溶出度考察及Weibull模型分析。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含量及溶出度,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分别计算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和物理混合物的Weibull分布参数。结果:制成的维生素E-β-环糊精包合物能显著提高维生素E的体外溶出度,溶出过程符合Weibull分布模型,溶出参数r、m、β、Td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β-CYD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维生素E在水中的溶解性,有望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巴派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128例UC患者分成A、B两组,两组均给与奥沙拉嗪常规治疗,A组患者用瑞巴派特保留灌肠,B组用复方锡类散液保留灌肠治疗。结果:A组患者有效率(93.75%)明显高于B组(81.25%)(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瑞巴派特保留灌肠能有效保护UC患者结肠黏膜并促进溃疡愈合,不良反应少,联合奥沙拉嗪能有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4.
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平  LIU Jing 《中国药房》2008,19(23):1801-1803
目的:了解炎琥宁注射液在6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考察炎琥宁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右旋糖酐40葡萄糖注射液及5%葡萄糖注射液(玻璃或塑料容器)配伍后的外观、pH值、含量及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炎琥宁注射液与6种输液配伍后4h内,其输液的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显著性改变;但在4h内,除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外,其余5种输液与炎琥宁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均不符合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结论:炎琥宁注射液最好与复方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5.
许明旺  石珺  刘焱文 《中国药师》2009,12(11):1528-1529
目的:比较复方龟鹿颗粒剂与膏剂对老龄小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将老龄小鼠随机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测定连续给药18d后对老龄小鼠红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心肌过氧化脂质(LPO)的影响。结果:复方龟鹿颗粒和膏剂均能明显提高老龄小鼠红细胞中SOD含量(P〈0.01),显著降低老龄小鼠心肌LPO的含量(P〈0.01)。结论:复方龟鹿颗粒剂同膏剂一样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兴  李世东 《齐鲁药事》2014,(3):176-178,18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调配中心环境(PIVAS)与自然环境下输液调配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两种环境下分别向5%葡萄糖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中,按1支/次的速度,分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次,加入肌苷注射液15支,然后检测不溶性微粒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环境下调配的输液检测结果表明,PIVAS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10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明显少于自然环境下所调配的输液中的粒数,两项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25μm不溶性微粒的污染粒数也相对较少。两种环境下加药次数3次以上与加药1次进行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输液调配过程中,PIVAS环境可明显减少不溶性微粒数量。建议医疗机构应大力提倡PIVAS环境下进行输液调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归纳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PCM)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理化检查的数据,验证其对该病是否具有确切疗效。方法37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15例,实验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加中药内服治疗,实验组采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加中药内服治疗。收集治疗前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实验组总有效率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理化检查分析:血常规、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联合康复新液治疗Ⅱ、Ⅲ级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9例Ⅱ、Ⅲ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雷贝拉唑胶囊10mg,pobid,康复新液10ml,po tid;对照组39例仅予雷贝拉唑胶囊10mg,pobid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胃镜下食管炎改善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01),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1);按临床症状疗效判定,观察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胃镜检查疗效判定,观察组显效率(P〈0.01)及总有效率(P〈0.05)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两组不良反应少。结论:雷贝拉唑联合康复新液治疗Ⅱ、Ⅲ级反流性食管炎疗效优于单一使用雷贝拉唑,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