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晶  刘水平 《中国药房》2014,(14):1298-1300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防治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44例为肌病组;同期同一病房原发病相同(均为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同性别、服用同一类他汀类药物的北京地区患者4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年龄、并发症、合并用药、药物剂量等方面的临床特点进行配对样本分析。结果:高龄、合并用药、甲状腺功能减低、肝功能不全或嗜酒史、大剂量用药是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痛、关节痛伴或不伴肌酶升高。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合并多种其他CYP3A4代谢药或致药源性横纹肌溶解药是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后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的特点、影响因素、临床转归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统计分析他汀相关性肌病的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并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服用日剂量、发生ADR时服药时间、合并用药、基础疾病以及ADR临床表现、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的变化、转归情况。结果 检索到38篇阿托伐他汀导致肌病发生的相关病例报告,共计41例。男性的发生率(60.98%)明显高于女性;>70岁老人(68.29%)是肌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初次服药或既往服用阿托伐他汀正常患者在服用阿托伐他汀过程中新增合并用药的前2个月内是肌病发生的危险期;肌病始发症状多见乏力、肌痛,偶见血尿/褐色尿/棕红色尿,恶心/食欲不振、抽搐、皮肤黄染,少见发热、心慌、局部肿胀。结论 阿托伐他汀致相关性肌病发生严重时可导致致死性事件;加强用药教育,避免自行添加药物,注意肌病发生的症状,用药后1~2个月密切监护肝肾功能及CK的变化,一旦出现肌病症状或CK升高,及时就医,避免致死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患者使用莲必治注射液致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使用莲必治注射液的1876例儿童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AKI诊断标准分为AKI组85例和非AKI组1791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合并用药、莲必治注射液用药情况等多种因素,分析发生AKI的危险因素。结果:我院使用莲必治注射液的患儿AKI发生率为4.53%(85/187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入住ICU比例、血清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血管升压药、安痛定)、日给药剂量和输液浓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输液浓度、高日给药剂量、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年龄≤3岁和入住ICU是莲必治注射液致儿童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AKI患儿经停药等处理,转归较好,无继发尿毒症发生。结论:高输液浓度、高日给药剂量、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合并用药(氨基糖苷类、阿昔洛韦、利巴韦林)、年龄≤3岁和入住ICU是莲必治注射液致儿童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使用莲必治注射液应重点关注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以保证莲必治注射液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6例辛伐他汀相关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肌酶及肝肾功能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平均年龄70岁,4例存在糖尿病。口服辛伐他汀2~4周出现乏力、肌痛症状,合并用其他调脂药5例。全部病例肌酸激酶不同程度升高,6例中5例出现转氨酶明显增高。甲状腺功能检查4例,3例存在亚临床甲减。停药2~4周后肌病症状及CK值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乏力、肌痛是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高龄、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合并用其他调脂药可能增加肌病发生的风险,及时停药可恢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徐鹏  张国柱 《安徽医药》2013,17(1):150-151
目的探讨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药学监护要点。方法结合在该院发生的他汀类相关性肌病和肝损害的两个病例,参照GREACE、SPARCL、PLANET等他汀类安全性的研究成果。结果监护重点包括肝酶的监测、肌酸激酶的监测、药动学相互作用以及CKD和NAFLD患者他汀的使用。结论临床药师在他汀类药物的选择以及合并用药中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他汀类药物所致肌病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及肾功能变化。结果: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6~71岁,平均(49±19)岁,>60岁为3例。7例患者中有3例单独应用他汀类药物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阿托伐他汀20mg/d;辛伐他汀20mg/d。4例患者为他汀类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合应用如下:阿托伐他汀10mg/d(非诺贝特200mg/d;普伐他汀20mg/d(非诺贝特200mg/d;辛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阿托伐他汀20mg/d(维生素E烟酸酯0.2g,3次/d。7例患者在用药后5d至26个月均出现血清CK明显升高(377~910U/L)。此外,1例出现肌痛,4例出现肌无力,1例出现SCr和BUN升高(分别为340.6μmol/L和50.1mmol/L)。结论:他汀类药物可致肌病,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及血清CK升高。高龄以及他汀类药物和非诺贝特或维生素E烟酸酯联用可能增加肌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关联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702013年国内外科技期刊数据库,对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提取文献中的患者年龄、性别、致ADR的药物、使用方法、联合用药、使用时间、是否再次使用、胰腺炎的严重程度等资料。结果:共检索到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的病例报告27例,其中有19例是单用一种药物引起的,其余8例都是联合用药引起;15例他汀类药物致胰腺炎发生在用药后1个月至1年内;剂量及累计摄入剂量均与胰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经停药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病例症状缓解,其中2例死亡。结论:他汀类药物引起胰腺炎少见,但当患者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并怀疑有胰腺炎症状时,提示临床医师及时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求他汀类相关肌病发生特点及易感因素。方法:报告1例服用辛伐他汀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并对患者进行SLCO1B1基因型检测。结果:高龄、性别、肾功能不全、联合用药及携带SLCO1B1*5等位基因可能为该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症的主要原因。结论:他汀类药物应采取个体化用药,肌病高危患者宜采取低剂量,并严密监测,通过基因检测可对患者进行风险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使用阿托伐他汀且资料完整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诸多因素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4%(27/50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年龄≥60岁、饮酒≥500 g·周-1、合并用药(胺碘酮)与肝功能异常有关,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饮酒和合并用药(胺碘酮)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选用他汀类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病例为基础,分析秋水仙碱致肾功能不全患者神经肌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案。方法 对1例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秋水仙碱治疗痛风致神经肌病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1例76岁男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痛风服用秋水仙碱后,出现四肢无力、颤抖和肌酸激酶明显升高,考虑秋水仙碱导致的神经肌病,给予停用秋水仙碱和康复治疗后,患者肌无力症状好转,肌酸激酶恢复正常。结论 秋水仙碱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或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疾病史或既往用药史,对于有神经肌病高危因素的患者,谨慎选用秋水仙碱;如需选用,尽量小剂量应用,并监测患者肌酸激酶等。发生秋水仙碱神经肌病的患者,应及时停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以及药学干预提升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964例高血压患者中选取具有两项以上用药依从性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328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64例。对照组维持原来的用药依从特点,对观察组进行药学干预,持续干预12周。对两组患者的药物效果和用药依从性进行测评和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用药依从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初中以下文化程度、40岁以下年龄和65岁以上年龄、两种以上药物联用、服药时间3年以上、家庭收入不满意、日服药次数3次及以上。通过药学干预观察组用药综合有效率(显效+有效)达到84.15%,用药依从性达到(86.47±13.4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治疗必须综合考虑患者各项影响因素,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经头颅MRI诊断为脑白质疏松症者为脑白质疏松组(LA组)138例,非脑白质疏松组(非LA组)128例。对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等多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A组138例(51.8%),平均年龄(70.5±5.7)岁;非LA组128例(48.1%),平均年龄(62.1±5.4)岁。两组就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史、吸烟、高血脂及冠心病病史等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入选模型的变量是年龄、高血压病史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史。结论:高龄、高血压病史、缺血性脑血管病史是脑白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148例文献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1997年至2007年CNKI和CMB收我的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患者148例的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诱发癫痫药物、药物剂量、联合用药,癫痫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和持续时间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男82例,女66例,平均年龄(40.16±24.08)岁,有癫痫病史15例。诱发癫痫样发作居前三位的药物为抗微生物药物82例(其中喹诺酮类39例),占55.41%,中枢神经系统药物34例(其中抗精神病药物20例),占22.97%,麻醉药8例(其中氯胺酮6例),占5.41%;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类型以全面强直一阵挛性发作为主,共120例(81.08%),其次为复杂部分性发作15例(10.14%);患者年龄〈19岁32例(21.6%),年龄≥60岁52例(35.14%);超剂量用药21例(14.19%);45例联合用药患者中有10例出现癫痫样发作。癫痫发作时间为首次用药后3min至6个月.持续时间为4s至20min。147例癫痫样发作患者经停药及对症处理症状均好转或痊愈,1例因肺部感染,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药物诱发癫痫样发作可能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患者的年龄(老年或未成年)、癫痫病史、原患疾病、药物剂量过大以及联合用药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致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减少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作用,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以及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防治。他汀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腹泻、恶心、头痛及皮疹等。1996年Bruckert等首先报告了他汀类药物可致勃起功能障碍(ED)。198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法国药物警戒系统收集到4471例服用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其中有51例(1.14%)为ED,包括辛伐他汀19例,阿托伐他汀18例,帕伐他汀8例,瑞舒伐他汀4例,氟伐他汀2例。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发生ED的平均时间为62d(中位数29d,范围1~100d),其中25%的患者在9d内、75%的患者在75d内发生。约有57%的患者在停药后性功能恢复正常。他汀类药物引致ED的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胆固醇生成而影响甾体激素(包括睾酮)的合成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和心理状态有关。防治措施:他汀类药物应避免与其他可能引致ED的药物联用,如抗精神病药、三环类抗抑郁药、贝特类降血脂药和β-受体阻滞剂;一旦发生ED,应停药或换用其他降脂药。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Statin-induced myopathy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statin intolerance and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statin discontinuation. Observational studies estimate that 10 - 15% of statin users develop statin-related muscle side effects ranging from mild myalgia to more severe muscle symptoms with significant CPK elevations. AREAS COVER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risk factors and mechanisms of statin-induced myopathy and provides an evidence-based algorithm for managing patients with statin myopathy. EXPERT OPINION: There are multiple risk factors for statin-induced myopathy that are both patient-related (age, genetics, co-morbidities) and drug-related (statin metabolism via the CYP system, drug-drug interactions and statin drug transport). Management options for statin-intolerant patients include statin switching, especially to low-dose, non-daily doses of long-acting statins, such as rosuvastatin and atorvastatin, and other non-statin lipid-lowering agents, such as ezetimibe and colesevelam, and possibly red yeast rice. In conclusion, statin-induced myopathy is a significant clinical problem that contributes considerably to statin therapy discontinuation. However, there exist multip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ptions for statin intolerant patients.  相似文献   

16.
范铭 《中国药房》2011,(44):4188-4190
目的:探讨甲硝唑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8-2010年万方数据中有关甲硝唑致ADR的文献资料,筛选并收集ADR的案例报告,按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ADR发生时间、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212例病例。甲硝唑的ADR,在31~40岁的人群中发生较多(26.89%);静脉滴注(62.26%)是主要用药方式;多表现为变态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肝肾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46.23%、26.42%、8.49%;药疹(12.26%)和过敏性休克(11.32%)是主要表现形式;发生时间须尤其注意用药首日(58.49%);1例(0.47%)报道死亡。结论:临床应重视甲硝唑致ADR,警惕其严重ADR(如过敏性休克、精神异常)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时不同年龄段患者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某些基本特点,为进行药品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对不同年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某三甲医院2005~2012年所上报的12249例ADR报告。将发生ADR的患者分为9个年龄段,对各年龄段中患者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系统及ADR严重程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2249例ADR报告中,男性6496例(53.03%)、女性5753例(46.97%),男女之比为1.13:1:41~50岁、51—60岁、61—70岁3个年龄段ADR构成比居于前三位;21—50岁年龄段女性ADR例数多于男性,其余年龄段男性多于女性。抗感染药物(31.59%)、抗肿瘤药物(28.86%)、中成药(7.15%)引起ADR位于前三位,其中〈10岁患者抗感染药物ADR达972例次(7.79%);41~70岁患者抗肿瘤药物ADR达2362例次(18.94%),中成药ADR为475例次(3.81%)。注射液(79.41%)、片剂(8.40%)、粉针刑(5.61%)引起ADR列入前三位;而注射液、片剂、粉针剂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胶囊剂以31—70岁患者为主;颗粒剂、混悬剂、溶液剂均以〈10岁患者为主。静脉滴注(73.04%)、口服(13.51%)、静脉注射(6.06%)引起ADR居于前三位;而静脉滴注、口服、静脉注射引起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肌内注射则以31—60岁患者为主。ADR导致消化系统(33.15%)、皮肤及其附件(19.25%)、神经系统(11.58%)损害列为前三位;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则以〈10岁患者为主。一般的ADR达7757例(63.33%);新的、严重的ADR为4492例(36.67%);而一般的、新的一般的ADR均以41—70岁患者为主;严重的、新的严重的ADR则以31—70岁患者为主。结论:不同年龄患者ADR的发生在性别、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别,应加强对不同年龄人群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关注影响因素,尽可能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This review summarizes genetic factors predisposed to statin-induced rhabdomyolysis. The first genetic risk factor of statin myopathy uncovered by genome-wide analysi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was the common variant of SLCO1B1 gene. Analysis of 30000 genetic markers in 85 patients with myopathy induced by high-dose simvastatin showed a strong association with 521T>C polymorphism of SLCO1B1. Another study also showed that this variant of SLCO1B1 has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myopathy in patients taking pravastatin or atorvastatin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atients analyzed was limited. In addition to SLCO1B1, recent studies suggested that variants of genes encoding transporters (ABCG2 and ABCB1) and metabolic enzymes (CYP2C8 and UGT1A3) involved in the disposition of statins, and those involved in the metabolic muscle disease (glycogen storage disorders, carnitine palmitoyl-2 deficiency and myoadenylate deaminase deficiency) are also risk factors of statin-induced myopathy. These genetic factors may provide predisposition testing for statin-induced rhabdomy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