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近年来应用中药注射剂所致的48例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药注射剂是诱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本组患者不良反应共涉及8个系统/类型,以皮肤症状最为多见,排列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穿琥宁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和清开灵注射剂,占本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52.08%。结论:中药应提倡口服给药,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9年上报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表,对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主要不良反应症状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36.76%。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以注射剂(57.35%)和口服制剂为主。不良反应损害涉及皮肤、胃肠、中枢和外周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器官、系统。结论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完善、充实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体系,加强中药各环节的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常用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治疗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并对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抗肿瘤中药注射剂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60例患者数据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ADR报告中,老年(> 60岁)、女性的发生率更高;涉及中药注射剂主要为参麦注射液、艾迪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复方苦参注射液;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样反应、全身性损害、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ADR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2h内。结论我院抗肿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视ADR监测,积极采取降低ADR发生风险的措施,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志燕 《中国药业》2007,16(20):53-54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4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病例,从年龄、性别、药物剂型、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引发不良反应涉及6个器官/系统、8个品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双黄连粉针剂、清开灵注射液及穿琥宁注射液。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普遍规律,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上半年收集到的167例中药注射剂ADR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167例中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28.14%);涉及12个品种,其中血塞通发生率较高。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和监测工作,降低或避免ADR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姬万俊 《北方药学》2014,(9):123-124
目的:分析近年来我院收集的79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的79例中药ADR中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剂型、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等情况。结果:女性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见;多由中药注射剂引起;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以过敏反应最为常见。结论:应加强对中药安全性的重视,促进中药合理应用,提高公众安全用药意识,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范华荣 《北方药学》2013,(10):15-16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择我院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事件中涉及中药注射剂的122例病例资料,对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境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应引起高度重视,针对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升  张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175-176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中药ADR报告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例中药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共18例,占39.13%,注射剂是引发的ADR的主要剂型,ADR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ADR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院154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冠桦  袁穗榕  王邵晟 《中国药房》2010,(27):2576-2578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2008年2月~2009年6月154例中药ADR报告,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剂型以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工作,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门诊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2例不良反应涉及药品38种,其中抗感染药21种,139例,占57.44%;中药制剂58例,占23.97%,其中中药注射剂50例,中药注射剂用0.9%氯化钠注射液做配液的有40例,占中药注射剂的80%;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30例;>60岁的老人发生不良反应80例,占33.06%;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最多52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师要重视药品不良反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及中药注射剂,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1.
13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3):2191-2193
目的: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136例中成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涉及药品41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19例、26个品种。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成药ADR,慎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我院209例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琳  郭桂明 《中国药房》2014,(31):2949-295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成因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3-2012年上报的209例中药注射剂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9例患者中有63例>7080岁患者发生ADR,占30.14%;最易引发ADR的药品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抗肿瘤的中药注射剂;ADR损害类型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98例,占46.89%;新的一般ADR 65例,新的严重ADR 2例。结论:中药注射剂致ADR与用药人群、患者体质、用药剂量、溶媒选择、联合用药、静脉滴速等有关。临床应加强辨证论治、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221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剑锋  张洁 《中国药房》2011,(43):4109-4111
目的:了解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1年5月收集的221例中成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是发生ADR的主要剂型(145例,占65.61%);ADR多发生在用药后30min内(159例,占71.95%);祛瘀剂的ADR发生率最高(86例,占38.91%)。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和报告,临床药师应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促进临床中成药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郑丽丽  姚莉  范芳芳  胡兰 《中国药房》2014,(26):2454-245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2013年收集到的211例ADR报告,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1例ADR报告中,男性95例,女性116例,男、女比例为0.82∶1;年龄段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达44.55%;民族以汉族ADR发生率最高,占82.94%;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居首位(40.28%),其中β-内酰胺类引起的ADR最多,其次是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多,有104例(49.29%)。严重的ADR有6例,占2.84%。结论:ADR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工作,尤其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抗病原微生物药致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上报的113例抗病原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60岁年龄段发生的ADR构成比高(51例,占54.13%);导致ADR的10种抗病原微生物药中β-内酰胺类发生率最高,其中,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药物构成比较高,分别为31.86%和28.32%;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56例,49.56%)、消化系统损害(13例,11.51%)多见。结论:建议在临床应用中加强抗病原微生物药ADR监测,最大限度地减少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8月份发生的104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ADR涉及的药品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8.85%;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比例最大,占70.19%;累及器官/系统方面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62.16%。结论:抗感染药物应用及静脉滴注用药是产生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加强ADR高发生率品种的监管,注意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强化ADR的监测报告,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有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ADR发生的特征,挖掘预警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690例ADR有效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ADR程度、药品类型、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60岁以上个案占38.4%,ADR发生频率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性别差异;涉及药品12类351种,主要为抗感染药(占25.07%)和中成药(占14.53%),引起严重ADR的药物主要为抗感染药和抗肿瘤药;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56.5%);30.29%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进一步加强对抗感染药、中成药及抗肿瘤药的安全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年来收集的206例ADR/ADE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报告例数的70.39%。抗微生物药物的ADR发生例数最高,占39.09%;其次为中药注射剂,占16.46%。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合理规范使用药物,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控,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临床科室上报的286例ADR报表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及发生频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分类及严重程度分级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6例ADR中,男性ADR发生率略高于女性;ADR发生率,0~10a婴幼儿(29.72%)和60a以上老年人(22.72%)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89.16%)和口服给药(9.09%)为主;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频率高。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及青霉素类药物的ADR发生频率占抗感染药物前3位;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以及全身性损害为主;引发ADR例数前3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五水头孢唑啉、头孢替安;新的及严重的ADR占8.04%。结论:应重视与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