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酶促反应,参与激素合成,维持免疫功能,促进生长发育等。现已发现至少有14种微量元素是人体所需要的,它们是铁(Fe)、碘(I)、铜(Cu)、锰(Mn)、锌(Zn)、钴(Co)、钼(Mo)、硅(Si)、镍(Ni)等。为探讨微量元素与肝硬化的关系及肝硬化体内微量元素的代谢特征,本文对86例肝硬化患者和52例正常人进行了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探讨临床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3.
黄少祥 《重庆医学》1999,28(5):352-352
近年研究表明,血清胰岛素的变化与急性脑梗塞有很大的相关性。为了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为急性脑梗塞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对3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测定了血清胰岛素浓度,并和与之相关的急性脑梗塞的CF改变,神经功能变化和预后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检测对象:本组38例均为CT确诊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塞住院患者(1996.4~1997.2)。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1.35±12.17岁,所有病例均除外糖尿病。1.2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女性酒渣鼻病人血清睾酮 (TT)、雌二醇 (E2 )水平及意义。②方法 放射免疫法测定2 5例女性酒渣鼻病人及 2 0例正常女性血清中TT及E2 水平。③结果 酒渣鼻病人血清TT水平为 (5 .2 7± 0 .2 1)nmol/L ,明显高于对照组 (t=2 .91,P <0 .0 1) ,E2 水平为 (5 74 .6± 14 5 .2 ) pmol/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t=0 .11,P >0 .0 5 )。④结论 女性酒渣鼻病人血清TT升高 ,可能与酒渣鼻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5.
血清前白蛋白 (Pre -albminPA) ,因在碱性环境中移动速度比白蛋白快而命名。PA测定方法有比浊法、电泳法、放免法及单向免疫扩散法等。电泳法测定为非纯一成分 ,放免法比浊法均需特殊设备 ,单扩法 ,无需特殊设备 ,具有简单易行 ,特异性高等优点 ,我们应用单扩张 ,对 2 0 0名健康者及 12 8例各种疾病 (包括肝病非肝病)患者进行PA测定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健康人来自义务献血员 2 0 0例。均经检验证实 ,年龄 2 0~ 5 0岁 ,男 12 0例 ,女 80例。肝病组来自一重及兄弟医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诊断标准根据 1990…  相似文献   

6.
李文勇 《广州医药》1998,29(5):42-43
自由基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后脑损害的原因之一[1]。本文通过观察56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自由基代谢指标———血尿酸(UA)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56例急性脑硬塞患者,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龄43~88岁,平均年龄705...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曾有报道Zn和Cu的变化与感染有关,而肺癌发病与体内微量元素的关系目前尚少报道。作者试图测定肺癌患者血清Cu、P、Zn、Fe、Ca和Mg元素含量,初步探讨微量元素与肺癌的关系。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按...  相似文献   

8.
9.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微量元素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中锌、铜和铁元素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53例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和4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铜和铁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锌、铁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铜含量未显著性差异。认为血清中锌、铁含量的变化可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炎255例血清胆汁酸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血清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循环法检测血清胆汁酸。结果:以肝炎后肝硬化组胆汁酸的水平升高最明显,其次为慢性肝炎重度和中度;肝炎活动期胆 汁酸均比恢复期明显升高,肝炎病情越严重胆汁酸含量升高越明显,恢复越慢,结论:临床上检测胆汁酸水平对于诊断病毒性肝炎的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微量元素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SF)中微量元素的变化。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测定脑梗死患者 80例及对照组 4 0例血清及CSF中Zn、Cu、Fe、P、Ca、Mg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及CSF中Cu、Zn含量及Cu/Zn比值高于对照组 (P <0 .0 1) ,Mg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Fe、P、Ca含量 2组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2组血清各元素测值与CSF测值间均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及CSF中Cu、Zn、Cu/Zn增高 ,Mg降低 ,Fe、P、Ca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铁和铁蛋白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脑梗塞患者发病后次日晨取肘正中静脉血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放射免疫法 (RIA)测定血清铁和铁蛋白的含量。结果 :脑梗塞患者血清铁无明显差异 ,铁蛋白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血清铁蛋白增加可能是脑梗塞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老年脑梗死血清中微量元素水平与血脂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4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A组)和27例健康对照组(B组)体内钙、锌、镁、铁、铜、镉、铅7种微量元素变化,探讨微量元素含量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的关系。方法采用LK98B型微量元素自动分析仪,取指血测量A、B两组治疗前7种微量元素含量。结果A组Ca^2+,Fe^2+,Cr^2+含量(分别为3.10,244.81,0.067μmol/L)高于B组(1.31,220.19,0.04μmol/L),P〈0.05;而Zn^2+,Mg^2+,Cu^2+,Pb^2+含量(分别为97.52,1.51,16.31,9.12μmol/L)低于B组(116.32,1.85,19.00,11.37μmol/L),P〈0.05。Logarithmic regression相关分析表明,胆固醇水平改变与Zn^2+呈正相关,r=0.50,P〈0.05;两组间载脂蛋白与Ca^2+呈正相关,r=0.51,P〈0.05。其他脂质类虽呈正负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量元素改变可使血脂代谢障碍,参与脑梗死形成机制,老龄人更应注意微量元素适量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IL-6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测定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发病后1天、3天、7天及14天和30例健康对照人群的血清siCAM-1、IL-6浓度。结果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天血清siCAM-1、IL-6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大梗死灶患者组血清siCAM-1,IL-6浓度显著高于中梗死灶患者组和小梗死灶患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缓解期患者血清siCAM-1,IL-6浓度水平仍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血清siCAM-1、IL-6的水平明显升高;血清sICAM-1、血清IL-6的浓度与脑梗死的体积呈正相关;sICAM-1及IL-6水平升高可能是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76例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测定血尿酸的水平,与同期住院治疗的78例非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相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平均为(373±54)μmol/L,超过正常范围者有18例;对照组患者血尿酸水平平均为(311±69)μmol/L,超过正常范围者有6例,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围血白细胞 (WBC)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 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 ,以WBC计数 10× 10 9·L-1为分组标准 ,大于者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 ,小于则属于正常组 ,分别就两组的WBC在 1~ 3、4~ 6、7~ 10d三个阶段进行WBC计数 ,同时统计病死率和意识 ,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WBC分析。结果 :WBC异常 (升高 )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WBC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 ,死亡组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 ,WBC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梗死早期出现WBC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 ,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WBC计数与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WBC数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微量元素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1月本院诊治的84例ADHD患儿进行研究(ADHD组),依据ADHD分型标准将患儿分为注意缺陷为主型组(28例)、多动为主型组(33例)、混合型组(23例),并选取同期84例体检健康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所有受试儿童血清25(OH)D水平;检测血清铁(Fe)、磷(P)、镁(Mg)、钙(Ca)、铜(Cu)、锌(Zn)、铅(Pb)水平;Pearson法分析ADHD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Cu、Zn、Pb水平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ADHD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Zn、Pb水平对ADHD的诊断价值。结果 ADHD组血清25(OH)D、Cu、Zn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注意缺陷为主型组、多动为主型组、混合型组患儿血清25(OH)D、Fe、P、Mg、Ca、Cu、Zn、P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HD患儿血清25(OH)D水平与Cu、Zn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Pb水平呈负相关(P<0.05);25(OH)D、Zn是影响ADHD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Pb是影响ADH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Zn、Pb水平诊断ADH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3、0.770、0.772,截断值分别为21.01 ng/mL、16.05 μmol/L、50.69 μg/L,相应灵敏度分别为82.1%、77.4%、63.1%,特异度分别为67.9%、71.4%、88.1%;三者联合诊断ADHD的AUC为0.883,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1.0%、81.0%。结论 ADHD患儿血清25(OH)D、Cu、Zn水平降低,Pb水平升高,25(OH)D、微量元素水平与ADHD患儿类型无关,25(OH)D、Zn、Pb联合有助于临床筛查ADHD患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及血清脂蛋白谱的变化及区别。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1月~2012年5月的脑出血患者68例和脑梗死患者60例,并选择同一时期的60例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双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三组患者的血清脂蛋白谱( SLPG),同时测定三组患者的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 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 VLDLC)、低密度脂蛋白( LDLC)。结果脑出血及脑梗死患者血清TC、LDLC的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脑出血组LDLC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HDLC为判断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指标,对脑血管的判断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测定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4名健康人的血清IL-6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重型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组(P<0.01)。结论:血清IL-6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