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从1987年~1997年10年间,搜集颈椎病引起居室传导阻滞10例,现作如下报告。1 临床资料本文10例,男8例,女2例,平均45岁~65岁,其中2例因反复发作晕厥半年入院,8例因反复发作性头晕,伴颈、背部痛入院进一步检查。10例患者症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97例小儿低血钾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进行分析。并就低血钾引起传导阻滞的机理、钾的细胞内外分布、治疗时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心脏束支传导阻滞者手术时麻醉手术会有一定的困难。麻醉手术前如何处理该类患者自然是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极为关心的课题。鉴于这个方面的报道甚少,我们随机抽取了近年100例合并有束支传导阻滞的病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以期探讨对此类患者术前危险性进行评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男64例,女36例。年龄:≥70岁8例,60~69岁32例,50~59岁30例,40~49岁24例,<40岁6例,最大77岁,最小28岁。体重35~74kg。1·2 阻滞类型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4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68例,其中完全性阻滞52例,不完全性阻滞16例;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重要性.方法分析54例老年男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并进行平均43.4±5.9月的随访观察.结果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显著室上性心律失常,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显著多于右束支传导阻滞组(P<0.05,P<0.01);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者,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前者均安装起搏器,后者18.2%安装起搏器;随访期中,发生心脏事件者,左束支传导阻滞组75.0%,右束支传导阻滞组18.4%(P<0.01).结论老年人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是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患者,男,71岁,高血压病史6年(以检查确诊时起计算)。患者晚餐时饮酒约150ml(酒精度不详),半小时后,家人发现患者跌倒于地、不省人事,遂送院治疗。临床以“脑血管意外”收住院治疗,并申请急诊床边心电图检查(一次)。2h后,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6.
7.
8.
低钾血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电解质代谢紊乱, 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但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少见。现介绍1例因低钾血症导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 以提高临床医生对低钾血症导致传导阻滞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经置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成功救治病毒性心肌炎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勤 《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4,6(1):34-34
患者,女,18岁,因咽痛、流涕4d,胸闷、胸痛、心悸2d入院。患者4d前受凉后感咽痛、流涕,无发热。2d前无明显诱因感胸闷、胸痛、心悸。入院时体检:神志清,T36.5℃,R23次/min,P52次/min,BP120/7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无扩大,心尖区第一心音减低,HR52次/min,律齐,无杂音。ECG示:二度Ⅱ型房室传 相似文献
10.
加压呼吸训练目的是使飞行人员熟练掌握加压呼吸供氧正确的呼吸技巧,并经过多次训练养成习惯,从而提高机体对加压供氧的耐力。2004年6月,某部在进行地面加压呼吸训练时,发生了1例房室传导阻滞,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某部1名男性志愿受试者,年龄20岁,首次参加加压呼吸训练,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2)方法:训练采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研制的YD-地面加压供氧锻炼器。加压值分别为0.196 kPa(200 mm H2O)和0.392 kPa(400 mmH2O),每个值加压持续时间3~5 min,间隔时间5~10 min。加压呼吸过程中,嘱咐受训者用鼻吸气,用嘴呼气,以腹式… 相似文献
11.
自身抗体相关性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ACHB)是抗SSA/Ro抗体和抗SSB/La抗体阳性母亲在妊娠过程中通过胎盘将抗体输送给胎儿,干扰胎儿心脏传导所致的一类疾病,大多以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最初表现。该病在抗SSA/Ro抗体阳性的患者初次妊娠的发生率为2%,而再次妊娠的发生率为12%~20%。房室传导是心脏电生理与机械活动的基础,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异常延迟或不能抵达心室,严重程度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ACHB的发病率低,而一旦发展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则预后不佳。综述该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方法、产前干预及预后等,为该病早期诊疗及改善预后等方面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观察了1998年1月~2005年12月126例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23例AMI并发RBBB(占18.4%)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重建血管,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分析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24例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效果。结果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24例中死亡率为4.17%,无房室传导阻滞的44例中死亡率为4.5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多数良好。 相似文献
14.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在临床上颇为常见,它不同于左束支传导阻滞,除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外,还可见于“健康人”,在人群体检中,虽然经病史询问、心脏听诊、X线心脏透视或摄片、血脂测查等筛查,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大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和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2年~1997年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2例、女8例;年龄:24岁~50岁,平均年龄38.3岁;病程:9天~1年。1.2 临床表现胸闷、心悸10例,晕厥8例,头晕4例,心力衰竭2例,心源性休克1例。舒张期奔马律1例,心脏扩大2例。病前上呼吸道感染8例,腹泻2例。 相似文献
16.
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AVB)是一种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的、且随着体位改变而消失的一种正常变异,多见于健康青年男性.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遇到青年人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1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患者,女,20岁。心悸、气短1w就诊。查体:血压16/10kPa,心率98次/min,律齐,心音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余无异常。临床拟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做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Ⅱ、Ⅲ、avF平坦,给予心得安试验(口服30mg),平坦T波恢复正常,但出现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渐经一度房室传导阻滞转为正常,历时1.5h。 相似文献
19.
心脏传导系统,顾名思义是心脏的“通讯网络”,它能将窦房结形成的激动迅速传遍整个心脏,引发心肌协调收缩,维持心脏正常节律和排血功能。心脏传导系统由具有较高兴奋性及传导性的心肌纤维所组成,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束支及浦氏纤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CLBBB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特征.结果 CLBBB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19例(82.6%),病因不明确4例(17.4%),器质性心脏病中,冠心病12例、高血压3例、心肌病3例、糖尿病1例:合并有心电图其他波段异常17例,占73.9%,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