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43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检查结果 .结果31例获得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72.1%,10例患者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慢性上颌窦炎伴鼻息肉,2例患者误诊为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CT表现为上颌窦内壁发生吸收受损、上颌窦骨壁有增生硬化、筛顶骨壁吸收受损等骨质变化,同时病变窦腔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CT可对病变范围、鼻窦解剖结构予以显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确诊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患者进行研究,对其分别进行CT、MRI扫描,计算CT、MRI对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阳性检出率。结果:CT的阳性检出率为94%,MRI的阳性检出率为96%,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应用CT、MRI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可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并探讨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特点。方法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Lund-Kennedy评分、Lund-MacKay评分分别评价症状严重程度,内镜所见以及各窦腔CT图像,统计首发症状和CT特征性的表现。对症状和评分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共有32例病患纳入研究。患者的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均与VSA评分呈正相关(P<0.05)。患者的首发症状以头痛、脓涕、鼻塞多见,涕血、面部疼痛、嗅觉下降、鼻腔异味不多见;鼻塞是最突出的症状(占46.9%)。鼻窦CT检查发现钙化灶伴软组织影、骨质增生及骨质吸收/骨质破坏病例数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单纯软组织影、气液平等较少见。结论在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中,首发症状以头痛、脓涕、鼻塞为主,而鼻塞在患者临床表现中最为明显;CT影像以鼻窦骨质增生破坏并存为主。  相似文献   

5.
胡建妙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119-120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上颌窦15例,蝶窦5例,筛窦3例。CT表现为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②窦腔内可见团块状或斑点样钙化影19例;③窦腔高密度混浊影中有气泡16例;④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1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6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与CT征象。探讨CT在真菌性副鼻窦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以回缩性滋血或脓血滋为主要症状。CT显示病的鼻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其中7例在上凳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钙化影;5例伴有上凳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例伴有上凳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变薄。手术发现累及的鼻窦腔内有大量的污秽坏死 织或充满炎性息肉状物。病理检验示坏死组织中有成团的真菌菌丝。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有赖于病理。CT在显示副鼻窦解剖结构和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邢育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08-470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方法分析6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与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显示与CT所测量5组数据的符合率分别为:筛窦横径为96%,鼻尖到前颅底为100%,鼻尖到中鼻甲基板为85%,鼻尖到蝶窦前壁为98%,鼻尖到视神经孔为95%。结论鼻窦炎以单侧发病较多见,在扫描中呈现出高密度影,其CT诊断率非常高,对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医院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15例中,单侧9例,其中上颌窦发病3例,合并筛窦、蝶窦发病6例;双侧6例,其中两侧上颌窦发病2例,上颌窦、筛窦及蝶窦发病3例,全组发病1例.CT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可见斑点状、云絮状、不规则细条状及环形钙化,窦壁骨质吸收并硬化.结论 CT结合鼻内腔镜能够明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9.
高红  陈浮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8):2022-2022
我院2006-2009年收治的18例真菌性鼻窦炎中有3例误诊为鼻窦恶性肿瘤,误诊率16.67%.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对儿童鼻窦炎症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鼻窦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常规剂量CT扫描(100kV、100mA)与低剂量CT扫描(100kV、40mA),CT扫描仪自动显示单次扫描加权CT剂量指数(CTDIw),对两组CTDIw进行比较;由3位主治医师盲法分析CT图像,并将图像分级。结果常规剂量组的CTDIw(11.94mGy)与低剂量组的CTDIw(4.78mGy)相比,后者明显低于前者,剂量下降比率约59.97%,而两者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满足诊断要求。结论鼻窦炎患儿的低剂量CT扫描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同时又基本满足了图像诊断要求,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1例均行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1)21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10例同侧筛窦或鼻腔受累,11例窦壁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2)CT显示19例(90%)上颌窦炎性病变中央见斑点样钙化,与窦壁无关,为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脚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r。  相似文献   

12.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砂粒样、小斑片状钙化;可有窦壁骨破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结果 鼻腔鼻窦癌20例,多为密度不均匀肿块(14/20),直接侵犯腔内(34/20)及腔外结构(20/20)并形成软组织肿块;18例骨质破坏明显,可见骨壁碎裂、缺失,鼻面部软组织肿胀不常见(2/20).T细胞性淋巴瘤16例,多起源于鼻前庭(11/16),以混合表现为主(11/16),多数密度均匀(12/16),主要累及腔内结构(36/18),但鼻面部肿胀常见(8/16);骨质破坏不明显或轻微,5例可见骨质吸收.1例恶性神经鞘瘤和2例B细胞性淋巴瘤表现与癌肿相似.1例骨肉瘤病灶内可见骨样组织影.4例恶性黑色素瘤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CT能有效观察鼻腔鼻窦肿瘤的病变范围并对良、恶性进行鉴别,对NHL等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肿瘤能进行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副鼻窦低剂量CT扫描对图像质量及眼晶状体所受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设置不同mAs对160例受检者进行冠状位及轴位CT扫描,同时检测受检者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并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析。结果当mAs从200 mAs依次降至1005、02、5 mAs时,冠状位及轴位扫描组眼晶状体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较前一组明显降低。冠状位扫描四组中,200、100、50 mAs组之间在图像质量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5 mAs组的图像质量低于其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轴位扫描冠状面重建的图像质量与直接冠状面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2001、00 mAs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 mAs组和25 mAs组重建图像质量低于冠状面扫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副鼻窦冠状面CT扫描可降低管电流至50 mAs,而不损失图像诊断质量,同时晶状体所受放射剂量明显降低。在不低于50 mAs条件下可用轴位扫描冠状面重建图像代替直接冠状面扫描,而不降低对副鼻窦结构的显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dual-sourcecomputertomography,DSCT)副鼻窦成像技术的最优剂量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接受副鼻窦检查的成人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六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不同管电压和(或)管电流对不同组病例进行副鼻窦DSCT成像,第1组采用120kV,200mAs;第2组采用120kV,100mAs;第3组采用120kV,50mAs;第4组采用100kV,100mAs;第5组采用100kV,50mAs;第6组采用80kV。100mAs。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对所有副鼻窦重建图像进行图像质量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对各组的得分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由2名主任医师以双盲法将所有重建图像分为以下3等:①无明显伪影的优质图像;②少许伪影,但不影响诊断;③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对不同组重建图像的质量等级行x2检验。结果:第1~6组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依次为24.97、12.48、6.24、7.49、3.74、3.48mGy。第1~5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组图像质量评分最低,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5组重建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第6组有16例(16/20)的重建图像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在副鼻窦DSCT检查中采用恰当的管电流及管电压成像.可以保证图像质量并显著降低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陈仲平 《安徽医学》2012,33(7):890-89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低剂量时对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副鼻窦冠状面CT扫描的226例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副鼻窦炎分为:炎症组,有副鼻窦炎,112例;正常组,无副鼻窦炎,114例。每组再按照管电流值不同,分为200、100、50、25 mA 4个亚组,比较图像质量与眼晶状体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2组的200、100、50 mA亚组图像质量均无差异(P0.05),在25 mA亚组的图像质量则明显较差(P0.05)。炎症组高分辨率重建不能提高细微解剖结构显示,正常组则可以提高解剖结构显示。眼晶状体接受的辐射剂量随CT管电流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副鼻窦,在降低管电流至50 mA时不损失图像诊断质量,同时晶状体所受放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歼击机飞行员鼻窦冠状扫描CT影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闫建齐  甄杰  张志勇  杨萍 《医学争鸣》2000,21(6):670-672
目的 了解歼击机飞行员鼻罕炎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同期对歼击机飞行员57人和地勤人员28人行鼻空运CT冠状扫描检查,进行鼻罕炎发生率的比较以及飞行员组鼻空运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病变关系的比较。结果 歼击机飞行员鼻窦炎患病率49.1%,显高于对照组21.4%(P〈0.05)。歼击机飞行人员组 着年龄增长,飞行时间增加,鼻罕炎患病率亦增加,鼻罕炎患罕口鼻道复合体病变明显增加。结论 飞行 员鼻罕炎发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