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胃病证动物模型研究揽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病证结合是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特色,而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也是中医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桥梁。中医胃病证的研究也应尽可能选择符合或类似中医胃病证的模型。近年来有关胃病证模型的造模方法可概述如下:胃脘痛病因学模型、胃溃疡证病结合模型、慢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胃癌及癌前病变模型、寒性呕吐模型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梳理中医药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对中医药常用动物模型的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为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从中药药效研究常用动物模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目前中药药效学研究用模型的困境、理想的研究模型应具备的特点、现有动物模型特点及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思考。[结果]当前中药药效学研究常用模型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中医病因学造模法、现代病因病理造模法和病证结合造模法,常用模型有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动物模型、细胞株动物模型、模式动物模型、类器官模型和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不同分类模型应用在中医药领域各有其特点、优势和不足。其中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在中药药效研究中具有诸多优势,成为中药药效研究的发展趋势。[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候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中医整体化思维,更符合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观,是较为理想的中药药效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血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随着对血虚证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血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尽管动物模型在当前还不能准确反映人体血虚证的全部实质,但作为替代实验对象,已在血虚证发病机制探讨及中药治疗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证”的动物模型常要符合两个标准:①模型是否出现该“证”的临床症状和基本生理病理变化;②模型所反映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应能被相对应的代表性方药所逆转。中医理论认为,血虚多因失血过多,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等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4.
合适的动物模型是科学研究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实验结果真实有效的保障。膝关节骨关节炎(KOA)作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和各项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需要开展大量动物实验来探索和验证,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建立是重要环节,西医各建模方法的选择和中医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是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综述了目前KOA动物模型种类选择情况,并从西医和中医角度分别总结了模型建立方法的现状。其模型种类主要包括鼠、鸡、兔、犬、羊、马、猪、猴、鸸鹋等。西医和中医模型的建立方法不尽相同,西医模型根据建立方法不同可分为自发模型、诱发模型和转基因模型,中医模型主要根据中医证型建立。  相似文献   

5.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是建立最早的中医证侯动物模型,近50年来人们相继运用药物、激素、手术等方法建立了基于西医病理和中医病机的两大类多种肾阳虚动物模型。现有模型研究尚不能完全反映中医肾阳虚证的本质,且造模方法不规范,缺少模型方法学、造模影响因素、造模机理等方面的系列研究,继而影响了温补肾阳药物的合理评价。为了更好地研究肾阳虚证的本质和提供更好的温补肾阳药的评价工具,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肾阳虚证的表现为依据,结合现代病因、病机研究,研制更符合临床实际和中医理论的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衰弱等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目前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多是按照西医病因病理来复制,用西医的思路来探讨中医的理论,使中医处于被研究被解释的状态,这既与中医传统病因不符,又使制作出来的动物模型不具有中医糖尿病的本质和特点。因此,中医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应从中医传统病因病机观念出发,制作出符合中医糖尿病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探索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特点.方法:归纳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模型特点及造模成功后表现,筛选与临床接近的中医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分析代表性中药活性成分、中药、中成药及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特点.结果:现有糖尿病肾病模型多为西医模型,缺少与临床接近的中医糖尿病肾病模型;药理和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有疗效.结论:现有糖尿病肾病模型存在不足,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初肾阳虚证动物模型问世以来,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如独特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独特的评价标准:证、病、症;独特的处理措施:中药、针灸、养生措施;独特的观察指标:舌、脉、汗、神、色;独特的认识特色:审证求因等。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以中医基础学和实验动物学为基础,中医基础学指导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实施。因此,可以这样理解,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学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中医基础学与实验动物学有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张颖  苗明三 《中医学报》2011,26(3):329-332
目的:总结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探索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特点.方法:归纳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模型特点及造模成功后表现,筛选与临床接近的中医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分析代表性中药活性成分、中药、中成药及复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特点.结果:现有糖尿病肾病模型多为西医模型,缺少与临床接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制备出符合临床特征的乳腺癌动物模型,对研究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方法 以“乳腺癌”“动物模型”为主题,检索知网、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以乳腺癌模型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为依据,将现有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品种、特征、造模方法进行总结,根据乳腺癌的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进行吻合度评价。结果 发现现有的动物模型制备方法较单一,大多以化药致癌造模方法为主,忽略了中医病因,缺少中医病症结合模型,与临床中多因素致病存在较大出入,限制了中医药防治乳腺癌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结论 乳腺癌模型评价以病理学诊断和瘤株(体)的形成为主,与临床中、西医乳腺癌诊断标准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乳腺癌动物模型评价体系,改进现有模型,使中医药基础研究更加贴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2.
茵陈术附汤对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同时探讨温阳利湿退黄中药茵陈术附汤对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的影响。方法:在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诱导大鼠肝损伤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中医阴黄证黄疽动物模型。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肝功能变化及体液免疫水平,并予中药茵陈术附汤治疗,探讨其对阴黄证动物模型的影响。结果: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黄疸证疾病特点,未改变黄疸模型的关键指标,未影响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造模方法的主要特点;同时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寒湿证主证及客观指标变化,经中药复方茵陈蒿汤治疗后,黄疽证指标和寒湿证主证及指标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异硫氢酸苯酯(APIT)灌胃,结合中药大黄灌胃加寒湿环境因素建立的中医阴黄证黄疸动物模型符合中医学传统病因病机理论,方法可靠,重现性强,与人类阴黄证相似,并且经茵陈术附汤复健后阴寒证动物模型的一般状态、血清胆红素、血清酶、免疫指标均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心气虚病证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移植心肌梗塞致心力衰竭大鼠的制作模型 ,运用中西医结合虚证和血瘀证的全国统一诊断标准、将其定性的问诊内容代以定量的同等意义的指标测试进行心气虚证动物模型评价。结果 本研究制作的动物模型再现了从一个正常大鼠→以血瘀为主要损伤→形成心气虚证的过程 ;心气虚证动物模型具有时相性、功能性和与功能相关的组织结构物质性改变。结论 将中西医临床和或基础研究中规范的、成熟的、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引入中医动物模型的研究 ,并注重吸取中医已取得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 ,是指导中医病证动物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未来中医药动物实验的再思考有5点:①中医药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改善实验动物的生活条件,杜绝虐杀实验动物的现象,规范动物实验的技术操作,成立动物伦理委员会及专家组,推动“3R”(减量、优化、替代原则)研究的进展。②中医药动物实验必须充分体现中医的基本特点: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以中医病因病机为准则,采用多种方法复制“证”的动物模型,然后用药物反证法检验“证”的模型。③加强中医临床研究,重视人体科学:中医证候的确立要依靠望、闻、问、切,中医的证很难在动物身上体现,人与动物存在本质的差异,必须以临床病人为载体,应在人体证候规范化的基础上研究中医证候的基础。④建立中医证候动物评价标准:优化动物的造模因素,建立规范的动物模型评价方法,选择具有特征性的评价指标。⑤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要回归到中医药临床的现实中:在动物实验研究中,要把实验的标准化和临床的真实性衔接起来,实验研究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机制、为了论文、为了所谓的科学,更多的研究结果要能实用,能在现实开放的环境中有作用,让中医药的研究回归自然,回归到真实世界,让理论研究与真实世界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失眠作为常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天王补心丹是补心安神治疗失眠的经典中医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对天王补心丹的药理作用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需以适当的动物模型为基础。本文对近10年相关文献进行汇总,针对多平台水环境模型、对氯苯丙氨酸(parachlorophenylalanine, PCPA)失眠模型、光照节律紊乱模型和中医证候复合模型的优缺点、造模方法、评价指标等特点进行阐述。探讨天王补心丹及组方单味药材改善睡眠的指标与中医证候的内在联系,为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失眠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天王补心丹用于失眠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和临床的枢纽,是深化对证候实质认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筛选有效中药、药物作用机制深入研究的关键手段之一。所以,寻找既符合中医学理论,又真实反映临床证候特征,且具有较好稳定性和重复性的动物模型以满足中医药研究的需求,是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重要任务[1]。大量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补充可抑制体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进而反馈使得内源性类固醇激  相似文献   

17.
基于疾病中医证候分类的中药药效评价研究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临床应用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因此其药效评价也应该建立在中医证候分类的基础之上。通过药效学实验阐明中药治疗疾病的药效作用特点及其机制,揭示中药作用机制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药物作用靶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关键所在。如何利用成熟疾病动物模型,并明确其证候特征,是中药药效评价载体研究的关键问题。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通过研究疾病动物模型的生物学指标有可能分析得出该疾病动物模型的证候特性。利用以方测证方法,建立针对该疾病常见证候类型且临床验证有效的中药干预疾病动物模型,并将治疗有效的动物作为体现相应证候特征的动物模型,通过探寻其现代生物学基础,确立相应的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指标,从而明确疾病动物模型的证候特征,是建立适合辨证论治中药药效评价动物模型的重要途径。建立基于中医证候分类的中药药效评价研究方法,将有助于从中医理论出发提高我国中药研发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最佳建立方法,并探讨所建立模型的中医证候属性。方法:分别采用母婴分离法、冰水灌胃法、限水法、母婴分离结合冰水灌胃法、母婴分离结合限水法制作便秘大鼠模型,观察大鼠一般行为学变化、体重和24h进食量,测定4h内排便颗粒数,并对大鼠粪便进行Bristol分型积分和含水量测定,采用直肠扩张实验评价内脏敏感性,观察各组大鼠肠组织形学变化,筛选出符合IBS-C临床特征的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并采用复方中药逍遥散进行反证,判定模型的中医证候范畴。结果:采用母婴分离结合冰水灌胃法建立的模型具有排便颗粒数减少,粪便含水量降低, Bristol分型积分显示为便秘型的特征,且其肠道敏感性显著升高,结肠组织无形态学改变,符合IBS-C的临床特征。经逍遥散验证,该IBS-C模型属于中医“肝郁脾虚证”范畴。结论:母婴分离结合冰水灌胃法能够建立中医肝郁脾虚证IBS-C大鼠模型,能高度拟合IBS-C的临床特征,造模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作为现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在传统中医学向现代中医学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中医学包括生物中医学、实验中医学和基础中医学。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作用首先在于它避开了人体实验 ,而进行动物实验 ,毕竟动物实验更易实现实验目标 ;其次它对促进现代中医实验研究的完善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1 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现代中医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中医动物实验的核心。它要在受试动物身上体现中医的理论和证候的特点。目前中医动物模型应用范围已覆盖几乎所有中医辨证领域。如在…  相似文献   

20.
腰痛是腰部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中医手法对于腰痛的镇痛研究在近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研究中医手法治疗腰痛的镇痛机制和探索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基础,目前已有多种动物模型应用于腰痛的研究,主要有CCD、SNL、ELFS和佐剂注射等神经病理痛和慢性炎性痛模型。通过比较分析4种腰痛动物模型,归纳其造模方式特点与临床应用,以期为今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