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临床观察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120例甲状腺肿物手术患者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 评定优94例(78.33 %),良20例(16.67 %),可5例(4.17 %),差1例(0.83 %),优良率为95.00 %。结论 颈丛神经一侧深丛、两侧浅丛阻滞麻醉法行甲状腺肿物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0.375%罗哌卡因颈丛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选择0.375%罗哌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的甲状腺一叶/全切除术患者480例,与1%利多卡因组(450例)相比较。评价术中麻醉效果和麻醉后对心率、血压变化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的比较。结果:罗帕卡因与利多卡因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罗哌卡因组发生心动过速(P=0.007)、血压升高(P=0.001)、声嘶(P=0.011)及呼吸困难(P=0.026)频率远远低于利多卡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375%罗哌卡因用于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对心率、血压的影响以及声嘶、呼吸困难并发症较1%利多卡因轻,在甲状腺手术颈丛阻滞麻醉中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对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甲状腺肿瘤术中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影响和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拟施择期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成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0组),0.375%罗哌卡因组5mL组(R5组),0.375%罗哌卡因组10mL组(R10组)和0.375%罗哌卡因组15mL组(R15组)4组,每组20例。R0组患者不做任何神经阻滞,直接予以全麻诱导插管。R5、R10、R15组三组患者均在清醒状态下行超声引导下的双侧颈浅丛阻滞麻醉成功后,予以全麻诱导插管。记录患者入室(T0)、切皮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探查时(T3),4个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心率(heart rate,HR)和指脉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如果T2,T3较T1时刻血压升高>20%或心率增快>20%,则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ug/kg。记录R5,R10,R15组双侧颈浅丛阻滞15min后SpO2的数值。观察所有患者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刺激的反应情况。对所有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导管后30min(T4)进行疼痛数字评分(NRS)。结果:R5组患者在T2和T3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均高于患者切皮前(T1)(P <0.05),R10组和R15组患者在 T2 和 T3 两个时点的 MAP 和 HR 与患者 T1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0组患者比较其他3组的舒芬太尼追加量最多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组患者均未出现对喉返神经电刺激无反应的病例;R15组患者颈丛神经阻滞15min后出现“胸闷”症状者最多。拔管后30min疼痛NRS评分R10、R15组较R0组降低且差异与统计学意义(P <0.05)。4组患者术后清醒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麻复合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双侧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0mL,对喉返神经电生理监测功能无明显影响。并能够有效抑制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激反应,可以显著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并且更少患者发生“胸闷”的不适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合麻醉在喉癌根治术中的麻醉及术后止痛效果。方法 浅全身麻醉加两次双侧单点颈丛神经阻滞(分别在气管切开置管前和手术结束缝皮前),且在第2次颈丛神经阻滞药液中加入少量吗啡。此外分别在气管导管和气管套管壁上涂抹利多卡因胶浆,并在插管前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结果 28例患者均能按时苏醒、换管,且围麻醉期各种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常规用药量,术后72 h无痛率达93 %,无一例发生麻醉并发症。结论 喉癌根治术采用复合麻醉既增加了全身麻醉的可控性,又降低了麻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麻醉成本,同时可延长术后止痛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野清扫根治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与麻醉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的方法。方法:2000年3月-2001年1月37例食管癌三野清扫术,其中19例行硬膜外+全身麻醉方法为I组,18例采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方法为Ⅱ组,对照比较。结果:37例患者术后共有7例急性呼吸衰竭,占全组19%,经抗感染,呼吸支持全部康复,其中I组5例,Ⅱ组2例,Ⅱ组明显优于I组。结论:术中使用硬膜外+双侧浅颈丛阻滞+全身麻醉的方法可减少静脉麻醉药物的用量及缩短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但术前呼吸道的充分准备,可改善呼吸功能,术中控制输液的种类和输液量,也是预防术后发生呼吸衰竭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同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随机分成全麻组和颈丛浅全麻组,比较其手术开始前,切皮时,结扎甲状腺上极动脉前5分钟、结扎时、结扎后5分钟的血压心率值,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手术结束至拔管时间,术毕清醒评分达1分所需时间及静脉麻醉药用量。结果颈丛加浅全麻组的血压心率变化与全麻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术毕苏醒时间短,麻醉药用量少。〔结论)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值得进一步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癌根治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霞  陈玲玲 《浙江肿瘤》1998,4(2):114-115
目的探讨颈丛阻中浅全麻同用于甲状癌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0例具有可比性的病例随机分成全麻组和颈丛浅全麻组,比较其手术开始前,切皮时,结扎甲状腺上极动脉前5分钟、结扎地,结扎后5分钟的血压心率值,用t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手术疆对拔管时间,术丝清醒评分达1分钟时而时间及静脉麻醉药用量。结果颈丛加浅全麻组的血压心率变化与全麻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且术结苏醒短,麻醉药用量少,结论颈丛阻滞加浅全麻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对21例双侧甲腺癌病例中3例进行近全甲状腺切除术,18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行一侧功能性颈清扫术5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2例,双侧功能性颈清扫术7例,一侧传统性颈清扫术加对侧功能性颈清扫术1例,双侧传统性颈清扫术1例。结果:21例随访2-13年,平均5年2个月,死亡1例,20例无瘤生存。术后无一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和喉返神经麻痹。结论:双阅甲状腺癌为多发癌,主张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保持清楚的解剖层次,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是全甲状腺切除术的关键。如术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同时行一侧或双侧颈清扫术,对N0患者不必常规行颈清扫术,提倡长期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0.
张彧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12):731-733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年龄≥65岁的甲状腺瘤手术老年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分为全身麻醉组(A 组,30例)和颈丛阻滞组(B 组,30例),由同一试验者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两组患者术前1d、术后12h 和术后24h 的认知功能。排除有精神病史或长期服用影响神经系统功能药物的患者。结果:二组术后12h 的MMSE 值低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6.7%和3.3%,B 组的术后12h 和24h POCD的发生率为分别10.0%和3.3%(P>0.05)。 结论:与颈丛阻滞相比,全身麻醉不会增加高龄甲状腺瘤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显露技术在甲状腺癌手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本科收治的甲状腺癌患者112例,术中常规探查双侧喉返神经后行甲状腺全切术并行患侧Ⅵ区淋巴结廓清术,探讨手术治疗效果及防止喉返神经损伤的方法。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探查双侧喉返神经,共224条,甲状腺腺体及癌肿包块完整切除。术后7例出现单侧声带活动障碍,5例患者1年内恢复正常,2例未恢复正常,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甲状腺癌术中探查喉返神经有助于腺体及癌肿的完整切除,是防止术后喉返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对保证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的手术方法、面神经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30例住院手术病例,其中初治85例、复治45例、术前面瘫18例.行腮腺及肿块切除保留面神经87例,腮腺、肿块及面神经切除33例,扩大切除10例.[结果] 5年生存率为76.2%.其中术前有无面瘫分别33.3%、81.3%(P<0.01),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为54.2%、80.4%(P<0.01).[结论]腮腺恶性肿瘤的预后因素主要是术前有无颈淋巴结转移、面瘫、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恶性程度,首次术式选择合理是减少局部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切除术中采用甲状腺背侧支血管定位喉返神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收治的86例拟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根据不同喉返神经定位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甲状腺切除术,术中研究组采用甲状腺背侧支血管对患者喉返神经进行定位,对照组通过充分暴露患者甲状腺背侧面寻找喉返神经,分析研究组患者喉返神经与甲状腺背侧支定位血管的位置关系;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43例研究组患者均顺利找到甲状腺背侧支定位血管,血管直径(246±025)mm,与甲状腺软骨下角距离为(128±037)cm,以静脉形式出现者占1860%、认动脉形式出现者占8140%,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背侧支定位血管深面者占9070%、位于甲状腺背侧支定位血管浅面者占930%,喉返神经与甲状腺背侧支定位血管呈垂直关系者占9302%、呈平行关系者占698%。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982±1341)min vs. (10896±1457)min]、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3534±579)ml vs. (4627±644)ml]、喉返神经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 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切除术应用甲状腺背侧支血管对喉返神经进行定位,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86例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最佳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86例患者均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内分泌治疗,少数患者加^131Ⅰ内照射治疗。结果 全组乳头状癌73例(84.9%),滤泡状癌6例(7.0%),乳头滤泡状癌4例(4、7%),髓样癌3例(3.5%)。颈部淋巴结转移59例(68.6%),其中双侧甲状腺癌并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6例,占27.1%。肺转移11例。术后复发6例。本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双侧甲状腺受侵犯伴双颈淋巴结转移率、肺转移率均明显高于成年人。84例获5年以上随访,5年生存率95.3%(82/86)。41例获10年以上随访,10年生存率87.8%(36/41)。结论 青少年甲状腺癌颈部肿块临床表现大多数无特异性,难以与其他颈部肿块鉴别,易误诊,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预后良好。既使已有肺转移,手术加^131Ⅰ内照射的综合治疗仍能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对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疗效的效果。方法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患侧腺叶切除3例,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加对侧腺叶大部分切除15例,双侧腺叶和峡部切除2例,均行中央组淋巴结清扫。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并发一过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并发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1例。患者术后无颈部肿瘤复发。结论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可达到与目前常规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较少副反应。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可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损伤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本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26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喉返神经术中损伤的主要原因、预防措施及损伤后补救措施。结果:126例甲状腺癌患者中,喉返神经总损伤率为4.0%(5例),其中永久性损伤2例(1.6%),暂时性损伤3例(2.4%)。术后纤维喉镜检查均显示单侧声带运动障碍,经扩血管、营养神经、维生素药物等治疗后,3例术后6月内声带运动障碍消失,而2例术后随访1年未见功能恢复。结论:甲状腺癌术后喉返神经的损伤与癌肿在环甲关节区域侵及的范围、手术方式相关。术者的临床经验、术中与家属沟通后的手术方式选择及手术精细技巧对喉返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骨后良性甲状腺肿瘤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1996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头颈外科收治胸骨后良性甲状腺瘤的病人19例。均采用颈部入路方式的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锁骨头切除。结果:甲状腺腺瘤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6例。除1例有术后声音嘶哑外,无其他的并发症。结论:由颈部入路行胸骨后良性甲状腺肿瘤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取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100例甲状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抑制组给予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替代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观察其复发、转移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抑制组术后3年1例复发,术后5年3例复发,术后10年4例复发,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术后3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1例,术后5年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远处转移2例,术后10年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远处转移2例,均明显少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制组发热占2%,骨质疏松占2%,心率异常为6%,震颤占2%,皮疹占2%,总发生率为14%,而替代组总发生率为32%,抑制组低于替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采用TSH抑制治疗,能够更明显的降低近期、远期复发及转移率,且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