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应树立注重细节的新理念,防止因工作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的疏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院前急救是体现急救医疗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细节的管理,可以提高"120"整体的应急反应能力,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我科2011年9 12月200例院前急救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常规,观察组实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二组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及抢救的成功率.结果 对照组的抢救时间及抢救成功率为(21.38±3.84) min和83.0%,观察组为(14.91±3.26)min和92.0%,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院前急救患者实行准确、恰当的预见性护理,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老年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急诊科2021年2月—2023年1月收治的7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不同的院前急救护理分为2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和院前急救效果,比较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index,BI)指数。结果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呼救至实施院前急救时间、呼救至入院专科治疗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院前急救总有效率(81.08%)明显高于对照组(54.05%)(P<0.05);2组患者院前急救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掌握院前急救中现场抢救和转运途中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1 251次出车、11 38例病例的出车情况、病情及护理措施的分析,总结出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要点.结果 对不同病人采取适当全面、及时有效的抢救护理措施,不仅能降低急救病人的死亡率;而且为病人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结论 做好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4.
程序化院前急救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卢青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Z1)
提出将整体护理程序、急救技术操作常规、危重病人的抢救程序融会贯通形成程序化的院前急救护理模式 ,运用护理手段 ,关注并解决急、危、重病人的首要身心问题 ,尽早缩短病人无治疗期 ,医护配合 ,合理利用院前急救资源 ,充分发挥作用 ,赢得治疗时机 ,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救中心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24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121例,对照组开展传统常规急救护理,干预组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模式。观察2组病患的入院与治疗时间、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并开展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干预组患者平均入院时间为3.1±1.2小时,治疗时间为2.8±1.9天,致残率为47.9%,病死率为8.3%,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院前急救脑卒中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措施可显著提高护理效果,确保急救目的,降低致残与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采取恰当、有效的护理措施在院前危重患者的急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几年来在院前急救护理中运用“急、准、稳”的护理理念,认真掌握院前急救中现场和转途中护理措施并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明显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也为医院的后期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究手术室中给予患者细节护理的效果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1月需要给予手术治疗的82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组,实验组48例患者在手术室中采用细节护理,对照组34例患者在手术室中给予常规的护理,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97.92%,对照组患者护理的总满意度为82.35%,有显著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给予手术室中的细节护理,可使患者需求尽量满足,焦虑情绪减轻,使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