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解剖基础及治疗特点、典型医案等方面,介绍吴清明教授临床运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特色及经验.颈性眩晕发病与颈椎及颈部相关组织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密切相关,吴教授主要针对椎动脉机械压迫、颈交感神经刺激、本体感受器功能异常3种发病机制,采用针刀松解枕下肌群、针刀触激星状神经节、手法整复颈椎关节错位以改善患者眩晕、恶心欲呕等临床症状,并在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性眩晕症多为视物旋转、浮动、站立不稳 ,头部旋转症状加重伴眼球震颤 ,部分有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本文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单向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并在治疗前后进行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测 ,观察了单向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脑血管机能状态的影响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满足下列条件的门诊颈性眩晕患者 68例 (眩晕组 ) :①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②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1] ;③有颈椎棘突偏歪征 (触诊有偏歪、局部隆凸、胀厚及压痛 ,并经X线片证实 ) ;④排除非颈源性眩晕。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6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颈夹脊法,进行对照观察.同时在治疗前后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分.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针剌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治疗后进行症状评分,病情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针刺颈夹脊配合透穴刺法为主治疗颈源性眩晕,能够改善眩晕症状,是目前治疗此疾病的有效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 ,导致其血流障碍引起眩晕综合征 ,该症又称为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及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等。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常反复发作 ,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方法很多 ,我科自 1999年~ 2 0 0 2年间对 4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扩管药物治疗 ,并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对比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共选取 48例颈性眩晕患者 ,均符合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1]中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美尼尔氏综合征、高血压及…  相似文献   

5.
张春英 《家庭护士》2009,7(6):496-497
[目的]观察纳络酮合用维脑路通治疗颈性眩晕.[方法]比较采用纳洛酮合用维脑路通静脉输注和20%甘露醇合用丹参静脉输注治疗颈性眩晕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采用纳络酮合用维脑路通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络酮合用维脑路通治疗颈性眩晕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陈海襄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4):4260-4260
颈性眩晕是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由于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没有特异的治疗手段.本试验为研究颈性眩晕短期的内科治疗方法,而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其相关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和血管、神经等组织退变劳累损伤产生功能性改变所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诉并有视物旋转的颈椎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笔者在康复科穴位注射室,运用穴位注射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5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颈性眩晕属中医"眩晕"范畴,中医认为是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精血不能上注于头部而发生眩晕。西医学认为,颈性眩晕是椎动脉直接受压和梗阻,或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刺激引起动脉管壁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针刺是治疗颈性眩晕有效的方法之一。现就颈性眩晕的针刺治疗综述如下:1临床研究1.1毫针针刺针刺是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的常用方法之一,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覃丽[1]将7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对40例颈性眩晕且触诊、X线检查证实环枢关节错位的患者进行定点手法复位.结果治愈3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手法能纠正环枢关节错位,舒张椎动脉,改善脑部血供,治疗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1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其中由颈椎病引发的眩晕或头晕称之为颈性眩晕,常见于中老年患者,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能诱发严重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继而发展成焦虑、抑郁、恐惧等各种形式的心理障碍,给患者学习、工作、生活等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同时也已成为阻碍颈性眩晕治疗效果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颈性眩晕的康复治疗除常规躯体治疗外,还应包括对患者心理及社会功能进行康复干预。本研究拟从心理治疗方面入手,着重探讨心理干预在颈性眩晕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均给予中西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恢复期配合手法、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后随访6个月,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总积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2组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恢复期配合手法及日常生活活动指导等疗法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眩晕从胸论治与胸源性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颈源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可以由椎动脉、交感神经和本体感觉等多种因素所致。但部分颈性眩晕患者经推拿、牵引及药物治疗,疗效不明显。作者从颈性眩晕部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患者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万春  王卫军  俞子彬 《临床荟萃》2005,20(15):866-867
颈性眩晕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动脉颈外段血流受影响所产生的眩晕。常见的原因有颈椎病、颈或周围纤维带压迫椎动脉;椎动脉畸形、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等。我们从1998~2004年诊断颈性眩晕患者50例。笔者就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特点及相关因素作一粗浅的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颈性眩晕病人的健康需求状况.方法 向974例颈性眩晕病人发放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以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以及对健康的信息需求.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健康教育的内容需求、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结果 发现颈性眩晕病人对自身疾病认知水平不高,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同时缺乏较全面的康复知识.结论 应重视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多角度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发生眩晕的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37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眩晕主诉者,均行颈椎X线和经顷多普勒检查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有显著性;颈性眩晕TCD阳性结果高于非颈性眩晕,差异无显著性;颈性眩晕颈椎X线阳性结果与TCD回归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眩晕大多可以找到器质性原因,明确诱发眩晕的机制和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症(cervical vertigo,CV)属于椎动脉颈椎病的范畴,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1]。其特点是发作性眩晕,并与颈部活动密切相关,多由颈椎退变,稳定性降低或颈交感神经激惹受刺激所引起,可伴有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声音嘶哑、视物不清、听力减退等症状。临床上对该症治疗比较棘手,  相似文献   

18.
背景眩晕患者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者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者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者,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者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者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者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者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 mm者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者39例,其余2例患者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治疗机理。方法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为手法治疗组,并设牵引对照组40例,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症状与功能积分评估结果显示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而治疗后两组指标积分显示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和工作积分以及症状总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法治疗组对颈性眩晕的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仰卧手法牵引加定点整复推拿通过缓解颈部肌肉的痉挛、纠正错位的颈椎,从而解除椎动脉的痉挛、压迫,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治疗颈性眩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杜绝和减少肌性颈性眩晕的误诊.方法 对误诊的15例肌性颈性眩晕患者就诊的科室,误诊的疾病进行分析.结果 误诊易发生在神经内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等;易误诊为梅尼埃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良性位置性眩晕、颈椎病.结论 肌性颈性眩晕的机理复杂性及医患对该病认识不足是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