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秀英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2):145-146
“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四逆散”、“白虎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乌梅丸”,均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且均能治厥。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会产生疑惑。因此,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此加以辨析,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这些经方。《伤寒论》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不是单独的疾病,而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的一种症状和体征。导致手足逆冷的原因虽很多,但其病机总是阴阳失去相对的平衡,不能相互贯通的结果。阴盛阳虚,阳气不能外温四肢肢而厥冷,为阴阳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0余年,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喜选用经方,尤以<伤寒论>方为多,屡试屡验,颇得其旨.本文精选两则运用经方治疗急性热病的临床验案以飧读者,与其共勉.  相似文献   

3.
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关于厥证的病因病机阐述得颇为详尽。笔者在学习《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以下简称《讲义》)过程中,认为《讲义》对第347条的解释有不妥之处。特阐述个人管见,祈教于同道。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原文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本条讲白虎汤的运用,讨论阳明里热证治.是历来学者所公认.但医家对本条的注解意见颇不一致,其争论的焦点在于对"表有热、里有寒"的注解上.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对厥阴病厥热胜复的认识不一 ,有为寒厥的一个特殊证候类型 ;有为热厥的表现 ;有为厥阴病的主证 ;有为厥阴病阴阳消长 ,邪正进退的病机概括。结合《伤寒论》本意及临床实践来看 ,对厥阴病厥热胜复不应该局限在病证上的认识 ,应该是在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方面探讨。厥热胜复不是某种具体病证 ,而是厥证过程中的一种表现 ,临证不可忽视。当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厥热胜复时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及时救治。至于治疗 ,《伤寒论》有关厥热胜复的论述未提出具体方药 ,实则提示了临证应依病情随证救逆。  相似文献   

6.
历代以来,诸医家对《伤寒论》中的"温病"具体所指,颇有分歧。从汉代的"温"字本意出发,对《伤寒论》中与"温病"相关的条文逐一辨析,以张仲景"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照《伤寒论》中的"温病"实质,《伤寒论》中的"温病"即为"阳明证"的亚型"白虎汤证"。  相似文献   

7.
阳明下法是指用苦寒攻下之品,通过泻热导滞,通腑降浊的作用,治疗胃肠积热,燥实内结的一种袪邪方法。由于阳明燥结有轻重,证情有缓急,邪正有盛衰,因而有峻下、缓下、和下、润下之不同,张仲景《伤寒论》创诸承气汤方,实开下法之先河。 阳明燥实证的症候表现较为复杂,故辨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作为一部临床经典,一直是医家准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六经分病、以六经分篇、以六经定法,其理论完备、思路清晰、组方巧妙,在临床中能够提纲挈领,以简驭繁,至今仍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理解和掌握六经理论,明确各经的属性、所主部位、关联脏腑和生理特性,对于《伤寒论》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疾病的认识、理解、分析、诊断和治疗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概念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对《内经》所论之厥与《伤寒论》所论之厥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二者间虽有联系,但论述的重点、涵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均有较大差异,《内经》所论之厥比《伤寒论》所论之厥更为复杂和广泛,不可混同视之。  相似文献   

10.
11.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阳气、补土保元;或辛开苦降、调脾和胃;或通腑泄热、化瘀扶正;或气血同治、温清相宜.总之,留得一分胃气,便保...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3.
将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伤寒论》与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进行逐字校读,发现日本内阁本讹误甚多,结合赵开美精于校雠的学术经历和对善本古书的珍惜态度,可以确证内阁文库本不是赵开美本的原刻本而是日本翻刻本。中国所藏5部宋本《伤寒论》皆为赵开美原刻本,其中分初刻本与修订本两种版次。  相似文献   

14.
徐玮璐 《中医学报》2021,36(3):526-528
法象药理是指依据药物的外部表象如形、色、质地、习性、气味等来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中医学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伤寒论》中生姜、大枣使用频率很高.应用法象药理分析可知:生姜具土、火、金三行,气味相对较薄,辛温,入肺卫与脾胃,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止呕;大枣具土、火二行,气味相对厚腻,甘温,安中补脾、和...  相似文献   

15.
风药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类型之一,文中对风药的起源及特点进行归纳。对《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剂桂枝汤、小柴胡汤、薯蓣丸药物配伍进行分析,探讨风药在《伤寒杂病论》方剂中配伍应用的作用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伤寒论》所载"其人如狂"之证恰与AD的主要临床表现颇为相符,"血自下,下者愈"也提示"逐瘀下血"是本病的治疗大法。《伤寒论》所载桃核承气汤一方对于AD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开辟了汤液与针灸治病的典范,使针、药两法用于临床而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的是历代医家多重于药而轻于针,致使中医治法由针、灸、药并用到针灸式微、以用药为主的这样一个过程,则深失仲景著书之苦衷。本文旨在探赜索隐仲景针(灸)药结合的理念,以便全面的学习研究仲景学说。  相似文献   

18.
通过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讨论《伤寒论》太阳篇,探讨该篇中体现的治水思想。  相似文献   

19.
千杰  张明雪 《医学综述》2008,14(6):940-941
本文对《伤寒论》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里虚之心悸、心阳不足之心悸、心阴阳两虚之心悸、阳虚水泛之心悸、气滞阳郁之心悸、邪郁少阳之心悸的理、法、方、药,体现了仲景辨证论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通过频次法和分层聚类法探求《伤寒论》中甘草的量效规律。《伤寒论》中甘草的用量主要有4个层次:1两,主要与麻黄、杏仁、桂枝配伍,用于佐制麻黄发汗太过;2两,主要与桂枝、芍药,石膏、知母,附子、干姜等配伍,具有温阳益气和养阴之效,还可解附子之毒,防治热邪耗气;3两,主要与半夏、人参配伍组成小柴胡汤、泻心汤等,适用于中焦之呕吐病证;4两,主要与干姜配伍,补益兼以缓急,其证多有急、悸、利等症状。甘草在《伤寒论》中多用于虚、缓、寒证,以邪实为主者常用1、2两,以正虚为主者用3、4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