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病理T1b期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的预后生存状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2~2015年接受经右胸路径食管癌根治性切除且术后病理为鳞癌T1b期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例(78.3%)、女17例(21.7%),平均年龄(61.4±7.4)岁.结果 35例(36.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1期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7年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N1期(1~2枚淋巴结转移)的121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104例(86.0%)、女17例(14.0%),平均年龄(64.9±8.3)岁。结果 左上气管旁淋巴结、右上气管旁淋巴结、下段食管旁淋巴结、贲门旁淋巴结、胃小弯和胃大弯淋巴结的早期转移率较高,分别为22.6%、28.0%、21.2%、41.7%、25.0%和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组与未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5%、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上气管旁淋巴结转移(P=0.00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0.010)是食管鳞癌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单纯腹部淋巴结转移组与单纯胸部淋巴结转移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51.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N1期胸段食...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及人们对身体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T1b期(4cm肿瘤最大直径≤7cm)肾细胞癌患者因体检而被发现。针对此类早期肾癌患者的治疗,手术治疗的两种方式为肾根治性切除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由此而生,对于一个T1b期肾细胞癌的患者,什么样的因素决定患者应该接受何种手术治疗,争论其实由来已久。随着肾癌肿瘤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保留肾单位的肾部分切除术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术后长期生存和短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手术患者126例,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长期生存组(≥5年,48例)和短期生存组(≤1年,78例),应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在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食管残端鳞癌检查结果的阴阳性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长度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它们的危险系数分别为2.943,2.641,2.126和1.728。相关分析发现肿瘤长度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488,P<0.001),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216,P=0.014;r=0.238,P=0.007)。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食管残端癌残留阴阳性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长度;肿瘤病理分级为强危险因素,肿瘤长度为低危险因素;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食管残端癌残留阴阳性为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10):785-788
目的:探讨影响阴茎鳞状细胞癌(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SCC)预后的因素,并对影响PS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确诊为P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去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考虑的因素包括T分期、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管/血管的浸润、阴茎海绵体的浸润、尿道海绵体的浸润、尿道的浸润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运用Kaplan-Meier法初步筛选出预后因素,再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这些筛选出的预后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1例获随访,随访率95.3%,随访8~86个月,中位随访53个月,死亡39例,其中死于肿瘤32例。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T分期(P0.05)、组织学分级(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5)、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5)、肿瘤浸润尿道海绵体(P0.05)、肿瘤浸润尿道(P0.05)、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与PSCC预后密切相关;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只有组织学分级(P=0.009)、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P=0.006)、腹股沟淋巴结转移(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浸润淋巴管/血管、腹股沟淋巴结转移是PSCC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泌尿系统第二大肿瘤,2013年美国新发肾或肾盂癌65 150例,死亡13 680例[1]。肾癌根治术(radical nephrectomy,RN)是局限性肾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同时,随着RCC特性及其生长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肾部分切除术(partial nephrectomy,PN)适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2-3]。目前对于临床T1a期的RCC,国际上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总结颊黏膜鳞癌的治疗方法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我科于1987~1999年收治的52例颊黏膜鳞癌患者,分析病理分期、淋巴结情况、上下颌骨受侵与否、治疗失败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52例颊黏膜鳞癌,11例单纯手术,41例术前放疗。5年生存率为56.4%,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64.6%、53.0%。影响预后的因素有:(1)鳞癌病理分级,高分化者明显好于低分化者;(2)颈部淋巴结情况,cN0术后淋巴结阳性率为14%,cN1-3术后淋巴结阳性率为44%,病理淋巴结阳性和阴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5.7%和64.8%;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临床和病理分期的早晚。治疗失败以局部复发占多数,共出现11例局部复发,3例颈部淋巴结复发或转移,4例远处转移。结论颊黏膜鳞癌手术中的局部处理很重要,应注意保留足够的安全界,并需提高一期修复的能力。要重视对颈部淋巴结的处理,对cN0病例应行肩胛舌骨肌上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T1b期肾细胞癌(RCC)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行NSS的40例T1b期RCC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NSS的52例T1a期R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T1b期RCC患者行NSS术后肾小球滤过率(GFR)变化情况,根据热缺血时间(WIT)将T1b期RCC患者分为短时组(WIT≤25min)和长时组(WIT>25min),比较两组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T1b组肿瘤最大径、R.E.N.A.L.评分、手术时间、WIT均高于T1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输血率、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总GFR、阳性切缘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T1b期RCC患者患侧肾脏术后6个月GFR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b期RCC长时组患者患肾术后GFR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短时组(P<0.05)。结论 NSS治疗T1b期RC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风险、并发症、术后总GFR及短期肿瘤学预后与T1a期RCC相似,术中应尽量控制WIT在25min以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化疗能否给上段(颈段及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唐都医院胸腔外科连续收治的行R0切除并行颈部吻合颈段及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接受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放疗的患者,纳入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手术+辅助化疗组)和非辅助化疗患者(单纯手术组)。术后辅助化疗给予紫杉醇类+铂类两药联合治疗;非辅助化疗患者术后未接受其它抗肿瘤治疗。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 共纳入181例患者,其中男141例(77.9%)、女40例(22.1%),平均年龄(61.0±8.2)岁(≤61岁:80例,>61岁:101例)。颈段食管鳞癌70例(38.7%)、胸上段食管鳞癌111例(61.3%)。接受术后辅助化疗的患者有87例(48.1%)、单纯手术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有94例(51.9%)。两组患者基线特征一致性较好(P>0.05)。手术+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上段食管鳞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93个月和26.07个月,5年生存率分别为35.0%和32.0%,生存曲线有差异趋势,但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11.
Chen BF  Zhu CC  Wang CG  Ma DH  Lin J  Zhang B  Ko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6):1206-1209
目的 探讨和评价胸腔镜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根治性以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行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即微创组67例)和常规三切口开放食管癌根治术(即开放组38例)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肿瘤学指标以及近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组成、年龄结构、肺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总手术时间以及胸、腹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微创组胸部及腹部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胸部112.3 ml比175.3 ml,P=0.035;腹部31.4 ml比100.5 ml,P=0.0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转入ICU例数(P=0.042)和术后第3天疼痛情况(P=0.0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微创组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低(10.4%比26.3%,P=0.046),开放组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概率较大(0比8.6%,P=0.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0.9枚,转移率为26.9%,开放组平均清扫淋巴结20.1枚,转移率为47.4%,组间淋巴结清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平均随访(14.0±2.2)个月,微创组和开放组患者总复发率分别为7.7%和10.8%,生存率分别为89.2%和86.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手术具有明显微创优势,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可靠,符合肿瘤外科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免疫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对于胸外科医生而言,免疫治疗还是个新生事物,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本文试图就一些免疫治疗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包括免疫治疗的适应证、不良反应、疗效以及疗效的判定等,以期引起胸外科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是全世界8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外科手术仍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案。传统开放食管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生活质量较差。为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微创食管切除术逐渐被胸外科医师接受并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当中。目前,多数研究认为微创食管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短期效果优于开放食管切除术,而总生存率等远期效果并不低于开放食管切除术。随着研究的不断细化深入,食管癌的精准微创治疗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4月福建省肿瘤医院298例行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7例在腔镜辅助下成功完成手术,1例中转开腹。手术用时(242.3±58.7)min,术后住院时间(17.4±9.8)d。淋巴结清扫总数(27.5±12.2)枚/例,其中纵隔、腹腔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0.7±5.7)、(13.3±7.8)及(7.7±8.1)枚/例。89例(29.9%)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41例,术后声嘶25例,吻合口瘘9例,切口感染7例,其他7例。术后经2~47个月的随访,3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其余进食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腔镜辅助胸食管癌根治术是安全、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鳞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检测450对病例与对照中MMP-1的1G/2G基因多态性.结果 与1G等位基因携带者(包括1G/1G及1G/2G基因型)比较,2G/2G基因型携带者与食管鳞癌显著相关[OR=1.39;95%可信区间(CI):1.06~1.81].此外,食管鳞癌的发病风险在吸炳者及女性中更加显著,其OR及95%CI分别为1.59(1.09~2.31)及1.76(1.05~2.97).结论 MMP-1基因多态性可能在食管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Our study aimed to tes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 MMP-1) polymorphism and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ESCC ) . Methods We determined the MMP-1 polymorphism in 450 ESCC cases and 450 frequency-matched control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ased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 Results We found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2G/2G genotype and ESCC risk compared with 1G allele,including 1G/1G genotype and 1G/2G genotype [OR = 1. 39;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 06-1. 81].Furthermore,the increased risk was found to be in smokers (OR,1. 59;95% CI, 1. 09-2. 31) and in female (OR, 1.76;95% CI, 1.05-2. 97). Conclusion Our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MMP-1 promoter polymorphism may play a role in the etiology of ESC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作为食管鳞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1-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食管肿瘤科收治的78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电发光免疫测定法和微粒酶联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7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血清HMGB1、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及鳞状上皮细胞癌相关抗原(SCC)的水平.以60名健康成人血清HMGB1的95%单侧参考值范围作为阳性判定标准(大于96 μg/L);以CEA大于5.0 μg/L、Cyfra21-1大于3.3 μg/L、SCC大于1.5μg/L作为其他血清标记物的阳性判定标准.结果 7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清HMGB1水平为(748.7±92.4) μg/L,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有关(P<0.01,P<0.05).术后1个月,患者血清HMGB1表达水平为 (181.4±20.5) μg/L,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在T4、N1和Ⅲ期中仍相对较高(P<0.01,P<0.05).血清HMGB1对食管鳞癌诊断的灵敏度为 84.6%(66/78),明显高于CEA[10.3% (8/78)]、Cyfra21-1[25.6%(20/78)]和SCC [42.3% (33/78)];但4种血清肿瘤标记物特异度均较高,分别为93.3%(56/60)、88.3%(53/60)、90.0%(54/60)和 93.3%(56/60).结论 与CEA、Cyfra21-1和SCC相比,血清HMGB1检测食管鳞癌灵敏度高,易于检测,特异度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用于食管鳞癌的辅助诊断、病期评价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比较腔镜食管肿瘤切除与Sweet、Ivor-Lewis和McKeown 3种开胸食管肿瘤切除术式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822例食管癌切除手术,经左胸(Sweet) 673例,上腹右胸(Ivor-Lewis) 37例,颈胸腹三切口(McKeown)19例,腔镜辅助(MIE)9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种手术组患者年龄、腹腔及中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吻合口瘘、膈疝、乳糜胸、胃排空障碍、死亡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McKeown组(4.05±4.29)枚和MIE组(3.16 ±2.34)枚高于Sweet组(1.40 ±2.28)枚和Ivor-Lewis组(1.11±1.82)枚,P<0.001.手术时间MIE组(363.63±98.27) min明显高于Sweet组(199.51 ±46.75) min、Ivor-Lewis组(241.76 ±71.88) min及McKeown组(271.05±92.30) min,P<0.001.术后患者呼吸衰竭的发生率McKeown组(10.5%,2/19)高于Sweet组(1.3%,9/673)、Ivor-Lewis组(2.7%,1/37)和MIE组(3.2%,3/93),P=0.046;声音嘶哑MIE组(4.3%,4/93)高于Sweet组0.3%(2/673)、Ivor-Lewis组(0)和McKeown组(0),P<0.001.MIE小手术量组的手术时间高于大手术量组[(418.10±133.42) min对(337.70±62.31) min,P<0.001].结论 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能够获得较左开胸、上腹右胸更彻底的上纵隔淋巴结清扫,腔镜的应用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外科手术是食管鳞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术后随访是早期发现和治疗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本共识旨在完善我国的食管鳞癌术后随访方案,为规范随访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食管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黏蛋白1(MUC1)对食管鳞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设计构建靶向MUC1基因的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载体pGC-LV-MUC1小干扰RNA(siRNA)并感染人食管癌细胞株Eca109,检测其对MUC1表达的抑制作用;应用噻唑蓝(MTT)与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抑制MUC1对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pGC-LV-MUC1 siRNA后,Eca109细胞内MUC1基因水平(1.000±0.061比0.612±0.019)和蛋白水平(11.230±1.120比7.440±0.970)明显降低(P<0.05);感染pGC-LV-MUC1 siRNA能显著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活性,48 h (0.393±0.028比0.281 ±0.020),72 h(0.792±0.052比0.463 ±0.028,P< 0.05);感染pGC-LV-MUC1 siRNA后,Eca109细胞的侵袭数量也明显降低[(87±4)个比(48±7)个,P<0.05];而Eca109细胞内E-cadherin基因水平(1.000±0.072比2.510±0.767)和蛋白水平(0.070±0.020比0.130±0.030)明显增高(P<0.05).结论 MUC1可能通过诱导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而促进食管鳞癌细胞增殖、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