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2009—2010年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9—2010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82例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共33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呋辛和氨曲南;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282例ADR中,大于60岁患者构成比最高(28.7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β-内酰胺类抗菌药发生ADR与年龄、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相关,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的临床应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10年1~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头孢氨苄和头孢拉啶;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7.48%;1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619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淮安市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淮安市2007年收集的619例β-内酰胺粪抗菌药物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使用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3种,以阿莫西林居首位,其次为青霉素钠;以静脉途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状况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以我院2006-2009年上报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49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考察对象,按照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药理作用、年龄、性别、剂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和总结。结果β-内酰胺类累及系统-器官涉及皮肤及其附件、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等。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容易发现,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的反应具有隐匿性。结论用药前了解既往过敏史,尽可能地减少联合用药,选择合理地给药方法,按照说明书剂量给药是防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2019年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转归及可能的机制。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发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是过敏反应及过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用药2 h内发生的速发型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高于迟发型过敏反应,经过积极治疗,8例患者均痊愈或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要熟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和救治措施,详细询问过敏史,按规定进行皮试,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一旦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立即救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其引起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β-内酰胺类"、"青霉素"、"头孢"、"不良反应"等关键词对1987年~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进行检索,对其中涉及β-内酰胺类药物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43篇文献中报道的65例病例报告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引起心血管不良反应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共涉及16个品种,其中报道最多的是青霉素,其次为头孢唑林和头孢拉定;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表现以心律失常为最多(73.85%);其次为急性心力衰竭(23.08%);不良反应多呈速发型,尤其多发于用药10min以内(53.85%)。结论应重视β-内酰胺类药物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在应用过程中注意观察,做到及早发现、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7.
55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地区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5年1月~2004年12月10年间收到的55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药品43种,前3位分别为头孢噻肟、青霉素、头孢曲松.不良反应累及人体21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关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383例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丽  李艳瑛  李晋宝  赵智峰 《中国药房》2009,(14):1102-1104
目的:了解三门峡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383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ADR发生频次以头孢曲松钠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钠;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87.2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2.25%;3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豫西地区3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以供,临床用药参考。方法:利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对2004年1月~2008年3月三门峡地区上报的与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48例,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26种,以头孢曲松居首位,其次为头孢唑啉;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严重不良反应4例,结论:规范β-内酰胺类抗茵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统计和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由β-内酰胺引起的不良反应60例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男23例,女37例。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86岁。1~17岁12例,18—60岁33例,61岁以上的15例。涉及器官或系统主要为皮肤系统、过敏性休克和全身性反应。青霉素类药物主要为青霉素G、阿莫西林和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主要为头孢哌酮、头孢拉定、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结论临床上应用这类药物时,应仔细询问和掌握患者及家庭的既往药物过敏史、有无过敏体质和近1~2周内用药情况,实现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诊疗水平,使药品真正造福于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报告306例,按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物种类、给药方式、ADR发生时间、ADR损害器官、主要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等,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结果 306例报告中,男145例,女161例。2~20岁发生率最高(39.21%)。涉及6类β-内酰胺类药物,以头孢菌素类为主(169例,占55.2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次之(80例,占36.14%)。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280例,占91.5%)。ADR主要损害器官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5.23%;新的、严重的ADR报告62例,占20.26%。关联性评价都为"可能"以上,其中"肯定"报告22例。结论加强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及时总结有价值的ADR报告信息并通报给临床,可以避免或减少其ADR的重复发生,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节约患者的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06年-2012年间上报的310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所涉及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共34种,其发生频次以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居首位,其次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分别占19.35%和15.21%;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97.1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73.96%,另有3例为严重ADR.结论:应规范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合理应用,严格掌握该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4 1年青霉素G问世 ,至 2 0世纪 6 0年代初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明并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高、不良反应较少、经济实用等优点在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因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分子结构中均含有 β 内酰胺环 ,故统称为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但该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也屡有报道 ,并有逐年增加趋势 ,严重影响病人用药的安全。据报道[1] 该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率占各种药物首位 ,约占用药人数的 0 7%~ 10 % ,尤以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反应率高 ,占用药人数的 0 0 0 4 %~ 0 0 15 %。另据杨晓华等[2 ]报道 2 6 6 3例药物不良…  相似文献   

14.
传统理论认为,繁殖期杀菌药不宜和快速抑菌药联用,因为合用会导致前者的杀菌作用降低。因此,临床一直以来都存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不宜联用的看法。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两类药物联用治疗感染效果良好。实践研究也证明,这两类药物联用,既可扩宽抗菌谱又可增强感染控制疗效及减少耐药的产生,这个利大于弊的结果相悖于一直以来两类药不能联用的传统观点,本文特进行此方面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02例采用过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202例ADR患者中84例患者为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占所有ADR患者的41.58%;ADR累及变态反应患者居多,占45.24%,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少量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引起ADR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青霉素类占40.48%,头孢菌素类占59.52%。结论临床上合理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十分关键,同时治疗时要多注意观察、监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庆市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2013年重庆市ADR监测中心接收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致4 917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 917例报告中,老年患者与儿童患者比例较高;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2.15%;含舒巴坦复合制剂引起的ADR居首位,占74.27%;所涉及药品前3位分别为头孢哌酮/舒巴坦2 077例(42.24%)、阿莫西林/舒巴坦698例(14.20%)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652例(13.26%);ADR累及器官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消化系统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重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ADR监测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分析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23例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分析.结果:123例涉及7种β-内酰胺类药物,出现频率最多的头孢氨苄,其次为阿莫西林;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药疹.结论:应重视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患者497例,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原患疾病、给药途径、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较易发生ADR;主要症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头孢菌素类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类;口服给药较为安全;给药30min内为ADR高发时段;需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监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125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2005~2008年度收集到的125份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总结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一般规律和有关特征。结果4年间共收到181份ADR报告,其中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引起的ADR125例占69.06%,病例报告中涉及1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24例)、青霉素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3例)。ADR累及人体的14个系统,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