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保芳  张文姣 《内科》2012,7(6):653-655
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方法之一。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英国国家健康和临床医疗研究所(NICE)等机构发布的指南均强调,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进行SMBG。现就这问题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我监测对于患糖尿病4年的赵大爷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确切的说,他发现糖尿病也是因为有一次去一个患有糖尿病的战友家玩,战友拿出自己的血糖仪测完血糖说也给他测一个,没想到他当时血糖达到了16mmol/L,战友说随机血糖超过11.8mmol/L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了,建议他回家后去医院做一个全面检查,如果是那就的赶紧注意了。赵大爷不敢怠慢,全面检查后。医生就明确给他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不过他还算发现的早,只让他服用少许的药物另加饮食运动这些生活上得干预就好。  相似文献   

3.
选择我院2012年1月-12月门诊就诊的农村糖尿病患者600例为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统计患者院外自我血糖监测情况。结果:农村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差,能1天监测一次或多次血糖的为2.2%。8.5%的患者每周监测过血糖。27.2%的患者每月监测1—2次血糖,62.1%人患者未监测血糖。结论:农村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差,对血糖监测认识不足,导致许多农村糖尿病患者治疗不达标。  相似文献   

4.
由于住院病人72 h动态血糖监测期间均与医护人员共处,且需要受试者密切配合,详细记录各种生活事件,是进行强化糖尿病(DM)健康教育的理想时期,对于充分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优势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血糖控制的精细程度十分有益,但现在的做法还局限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结束后,针对3 d CGMS总的结果对受试者进行生活指导[1],如何在3 d监测期间进行个体化DM教育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对30 例接受CGMS的本科住院DM患者安排了与3 d动态血糖监测同步的个体化DM健康教育课程,初步显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说《觅知音》中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妙语:如果离开了眼睛的监视,脚步不会把你带到目的地,只会轻松地把你送进坟墓。糖尿病的治疗尤为如此。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离开了必要的监测,治疗将不得不变成“盲目地乱窜”,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糖尿病监测是糖尿病治疗的一块试金石,或者说是一面镜子。没有科学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治疗,就像没有准星的枪,会影响血糖控制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我们可以通过检测血糖、尿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等指标,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其中,血糖,反映某一时刻(测定取血当时)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尿糖,可反映过去几小时时间(上次排尿到这次排尿这一时间段)中血糖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7.
<正>动态血糖监测(CGMS)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以CGMS数据为基础的血糖波动参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但是由于CGMS监测成本较高,操作相对复杂,不易在糖尿病人群中普及,而自我血糖监测(SMBG)操作相对简单,如果能用SMBG值来预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可大幅降低监测血糖波动的费用,同时也拓宽了血糖仪的应用领域。本研究比较SMBG值与反映血糖波动指标的CGMS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李老师患糖尿病多年,对糖尿病有较多了解,知道糖尿病是终身疾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因而与医生的配合颇为良好,各方面的治疗措施能够落实、坚持。唯独对运动锻炼不太热心,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有点奇怪。为什么事事与医生配合良好的李老师。却对运动锻炼似乎不太配合,李老师的老朋友则都知道,原来他有过一次难忘的经历,令他对运动锻炼心存戒心甚至恐惧。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医生及病友的鼓励,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刘× 我和母亲都患有2型糖尿病。我的医生似乎比我母亲的医生更负责任一些,但是他们都不会仔细看我们的日常血糖监测记录。我的医生让我每周测三次血糖,但我每3个月才去看一次病。每次去看病,医生都对我说.”先查个糖化血红蛋白.看看血糖控制的平均情况。”他从不过问我的日常血糖情况.我一度想要放弃自测血糖。既然医生不会去看日常血糖监测的结果.那么我岂不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相似文献   

10.
现在,糖尿病患者日益增多,但是,患者对血糖监测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很多患者认为没有症状,感觉良好,就不需要测血糖,2个月3个月才测一次的患者也大有人在。那么,目前全世界糖尿病人数已逾一亿.其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和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对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必须加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教育。现在大家对糖尿病或多或少都有些认识。它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疾病.可以影响全身各个器官,使机体内各个脏器遭受危害.甚至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目前的医疗手段虽然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是我们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有力武器,有良好代谢控制措施.可以预防和延缓这些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老年糖尿病是以年龄区段命名的,国内标准为60岁,国际标准为65岁。其临床特点为:患病率高,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易漏诊,并发症多且严重,血糖控制经过不满意等。自1997年起,我们开始实施整体护理,以老年糖尿病病人及家属为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知识,为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影响生活质量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我国,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最新研究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总数达9240万,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的治疗主要依靠自我管理,在糖尿病管理中,自我血糖监测(SMBG)至关重要,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饮食、药物、自我血糖监测、运动和糖尿病教育,被称为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其中自我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血糖监测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反映控糖的效果,对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R)MR)组、格列齐特(达美康(R))组、格列本脲组,治疗16周,同时自我血糖监测 (SMBG).3组降糖效果相似.但反映血糖波动的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差值、反映餐后血糖波动的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餐后2 h血糖、餐后2 h胰岛素和低血糖事件,格列齐特缓释片组均明显低于格列本脲组(均P<0.01).提示SMBG是评估血糖波动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张老先生今年72岁,患糖尿病已经将近15年了,平常一直口服降糖药治疗,来医院配药时顺便查一下早餐前空腹血糖。医生经常建议张老先生最好查查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能定期进行糖尿病  相似文献   

16.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协助患者了解自己血糖控制的水平,帮助医生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但对于一些“糖友”来说,血糖监测还存在一些小误区,这都是应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对糖尿病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对其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等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行常规护理干预的48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同期到本院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的51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不同护理干预方式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血糖监测的有关知识掌握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提升患者开展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血糖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监测(CGMS)期间进行阶段式强化健康教育对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教育效果的近、中期影响.方法 老年T2DM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72 h CGMS监测,监测前均接受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试验组每日下载血糖数据和图谱并根据结果与生活事件的联系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连续4 d,对照组只在72 h CGMS结束后根据结果进行一次性教育,之后两组均采用快速血糖仪常规测量指尖多点血糖7 d,收集两组患者10 d的血糖值及住院天数.3个月后查两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并再次进行糖尿病知识问卷调查.CGMS期间其他控制血糖措施两组间无差别.结果 试验组10 d的血糖均值中空腹血糖、早餐后2 h血糖、中餐前血糖、晚餐后2 h血糖、睡前血糖、凌晨3点血糖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糖尿病知识问卷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 CGMS期间应用每24 h下载的血糖结果进行阶段式强化教育对老年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及健康教育的近中期效果优于72 h一次性进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2008年10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临床指南特别工作组与自我血糖监测(SMBG)国际工作组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研讨会,讨论在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应用SMBG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在自我血糖监测(SMBG)中是使用第一滴血还是第二滴血更为合适.方法 招募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空腹或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h的血糖测定,分别测第一滴和第二滴指尖血糖以及同步的静脉血糖.通过比较三者之间的差异,以期得到最适合临床操作的血糖测定方式.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符合正态或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两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方法.结果 共对526例患者测定血糖值802组,其中空腹血糖526组,OGTT 2 h血糖276组.整体分析526组空腹血糖和276组OGTT 2 h以及全部802组的第一滴血、第二滴血与静脉血的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229,F=0.612,x2=1.065,均P>0.05).将空腹血糖和OGTT 2 h血糖根据血糖浓度分层,发现血糖<5 mmol/L和≥5 ~ 10 mmol/L两组的第一滴血、第二滴血与同组静脉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328,x2=8.764,均P<0.05).血糖≥10 ~ 15 mmol/L和≥15~20 mmol/L两组的第一滴血、第二滴血与静脉血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988、1.367,均P>0.05).而≥20~25 mmol/L和≥25 ~ 30 mmol/L两组第一滴血、第二滴血与静脉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72、3.201,均P<0.05).结论 第一滴血与第二滴血均可进行SMBG来反映即时静脉血糖值.而当血糖小于10 mmol/L时,第一滴血测定值更接近实际血糖值;当血糖大于20 mmol/L时,第二滴血测定值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