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期专科化管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和贫血发生率的影响,为早产儿随访管理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分娩,分别在该院儿童保健中心早产儿专科门诊和普通门诊随访的早产儿各60例。研究组实行专人专科化管理,对照组提供常规儿童保健服务,比较两组早产儿在纠正月龄12月龄时体重、身长、头围、追赶性生长和智能发育的情况、铁缺乏和贫血的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纠正月龄12月龄时,研究组体重、身长和适度追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2.062、2.810,χ2=4.675,P<0.05),两组早产儿头围发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精细动作、应物能、言语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4.158、3.729、4.823,P<0.05),两组早产儿粗大动作及应人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铁缺乏和贫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93、4.183,P<0.05)。结论 通过早期专科化管理可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能的发育,并减少缺铁和贫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态监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患儿出生后至出院前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情况,分析不同时期生长迟缓程度与B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治BPD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生后24 h内于本院NICU住院,最终诊断为BPD的167例患儿住院期间的体重、身长、头围数据,胎龄及氧疗等情况。结果 符合入组标准的BPD患儿共159例,轻度79例、中度52例、重度28例。出生体重(χ2=13.958,P=0.001)、男婴(χ2=7.451,P=0.024)、产前使用激素(χ2=11.287,P=0.004)、机械通气(χ2=14.346,P=0.001)、氧疗总时长(Z=14.750,P=0.001)与BPD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重、身长、头围方面:出生时,有无生长发育迟缓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体重=-5.429,H身长=-9.632,H头围=-9.632,P<0.001);生后28 d(H体重=-6.726,H身长=-6.254,H头围=-6.254,P<0.001)与纠正胎龄36周(H体重=-7.091,H身长=-7.178,H头围=-7.178,P<0.001)组间比较生长迟缓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迟缓可能与BPD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中需注意合理营养,促进均匀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干预措施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及(胃饥饿素水平)Ghrelin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6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10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行常规干预基础上加以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的49例婴儿为对照组,观察组的57例婴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袋鼠式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婴儿生长临床情况、发育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神经行为及Ghrelin水平。结果 观察组婴儿达全肠喂养时间、恢复正常体重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每日睡眠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更长(t=7.200、6.284、14.995,P<0.05)。干预前两组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均大于对照组(t=10.257、2.155、3.559,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77%,低于对照组的24.49%(χ2=4.834,P<0.05)。干预前两组婴儿NBNA得分及Ghrel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3、0.180,P>0.05),干预后观察组婴儿NBNA得分及Ghrelin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6.284、2.893,P<0.05)。结论 父母参与发展性照顾联合袋鼠式干预措施较袋鼠式干预措施可明显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达全肠喂养时间、恢复正常体重时间,延长每日睡眠时间,提高婴儿体重、头围及身长,改善其神经行为并提高Ghrelin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2年内的生长模式及特点,以促进早产儿适宜的体格生长。方法 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规律随访和管理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23例,分为小于胎龄(SGA)儿和适于胎龄(AGA)儿,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等数据,采用WHO Anthro软件,计算生后3、6、12、24月龄的体重、身长和头围Z 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早产儿生长指标情况。结果 1)早产儿总体体重、身长及头围在生后12个月内Z评分呈上升趋势,但在12~24月龄间Z评分上升不明显。2)SGA与AGA比较,组内效应分析显示:两组体重、身长、头围Z评分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以6月龄之前最快,后增速放缓,SGA组身长Z评分在12月龄后转为下降趋势。组间效应显示:在3~24月龄期间,SGA组生后各年龄组体重、身长及头围Z评分值均小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53、5.644、 7.163,P<0.05)。AGA组在12、24月龄时体重、身长、头围接的评分接近于WHO标准同龄儿童的均值水平。结论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生后24个月内体重、身长和头围均有追赶生长,追赶生长主要发生在生后12个月内,呈先快后慢的模式,SGA 早产儿各月龄体格生长情况均低于AGA 早产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岁以内的追赶生长特点,研究其追赶生长规律。方法 按照纳入和剔除标准,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252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1岁时体重、身长Z评分与出生时Z评分之差(△Z)的大小,△Z>0.67定义为婴儿期出现追赶生长;并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之间追赶生长的差异。结果 纳入252名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其中男婴118名(46.8%),女婴134名(53.2%);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期体重(kg)增长(Z评分为1.41±0.83)、身长(cm)增长(Z评分为0.82±0.76);80.5%在婴儿期出现体重追赶生长,62.7%出现身长追赶生长;不同性别之间的体重和身长的追赶生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83、1.082,P>0.05);适于胎龄儿体重追赶生长较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比例高(χ2=8.552,P=0.014)。结论 大部分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在第一年出现追赶生长,积极的营养支持策略和生长发育监测,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内发育迟缓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2015-2017年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建立专案管理的符合入组条件的449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其中小于胎龄(SGA)儿91例,适于胎龄(AGA)儿358例;同期随机抽取300名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儿童进行体格发育监测及个体化喂养指导,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析SGA组与AGA组后期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以及三组儿童生长速率之间是否存在不同。 结果 1)早产儿生后不同月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月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SGA=24.242,46.761,9.891,P<0.05;χ2AGA=17.536,45.763,13.829,P<0.05);2)相同月龄SGA组与AGA组体重、身长、头围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纠正6个月以内SGA组、AGA组、足月儿组三组之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生后呈追赶性生长,SGA早产儿的追赶趋势最强,但有20%的SGA早产儿在1岁时仍存在体格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促进早产儿发育的效果,为开展高危早产儿随访监测提供方法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早期发展门诊(研究组)和普通门诊(对照组)随访的高危早产儿各71例,研究组采取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的方式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指导方式。动态监测比较两组高危早产儿矫正月龄12个月内体格发育、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矫正1月龄仅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9,P<0.05);矫正3、6、12月龄研究组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身长、体重、头围、MDI和PDI得分的时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矫正3、6月龄20项神经运动发育的通过率较对照组提高(χ2=4.064、8.414,P<0.05),且随着月龄增长,研究组的通过率上升较为明显。研究组矫正12月龄智能缺陷、运动落后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769、5.182,P<0.05)。结论 医护教家相结合养育照护能促进高危早产儿早期发展,同时还可降低高危早产儿智能缺陷、运动落后的发生,有利于脑损伤的修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危早产儿的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早产儿0~2岁的体格发育情况和其追赶生长的特点,为制定早产儿正确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在2013-2015年出生并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进行保健管理的258例早产儿和4 149足月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矫正1、3、6、8、12、18、24月龄对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结果 1)早产组男童在1~8月、女童在1~6月,体重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组男童在1~8月、18月龄,女童在1~24月龄,身长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组男童在1~18月龄时,女童在1~6月,头围小于足月对照组(P<0.05)。早产儿男、女童其他月龄的体重、身长和头围与足月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产男童体重、身长、头围至矫正12~18月龄间其增速优势逐渐下降。早产女童体重增速在矫正12月龄前,头围增速在矫正18月龄前,身长增速至矫正24月龄前均快于足月儿。结论 大部分早产儿出生后可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实现追赶生长,体重追赶生长优于身长,提示要关注早产儿的营养和喂养对身高的促进作用,选择有利于身高促进的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ABCD快乐育儿法对婴儿智能和体格发育的影响, 为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出生的婴儿, 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42 d体检时, 自愿参加ABCD快乐育儿法指导的婴儿61例作为干预组, 另选取同期出生并在本院进行保健的61例作为对照组。随访至9月龄, 测量两组婴儿的体重、身长、头围, 并采用“0~6岁儿童智能筛查测验量表(DST)”评估婴儿的智能发育水平。通过《安徽省马鞍山市儿童保健管理健康检查表》获取社会人口统计学和儿童信息。使用χ2检验、t检验、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干预组在发育商(DQ)和智力指数(MI)的得分分别为99.25±12.13和102.98±10.10, 比对照组平均高6.45分和5.78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3.174, P<0.05), 且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ABCD快乐育儿法的早期教育理念是婴儿智能发育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DQ:B=0.263, 95%CI:1.96~10.51, P<0.05;MI:B=0.243, 95%CI:1.37~8.73, P<0.05)。但两组婴儿在9个月时体重、身长、头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0.254和-1.873, P>0.05)。结论 婴幼儿保健融合ABCD快乐育儿法的早期教育理念对智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方法适于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妊娠期糖尿病母亲与正常母亲子代0~36月龄生长发育趋势的异同,为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儿童,以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所生子女为GDM组,正常母亲所生子女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均在3、6、12、18、24、30、36月龄时进行体格测量,比较两组生长发育趋势及速度。并按照儿童的性别分层,比较不同性别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异同。 结果 GDM组儿童0~3个月的体重增长(2.81±0.83)kg,速度慢于对照组的(3.01±0.79)kg,9~12月龄的身长增长(5.14±1.60)cm,速度快于对照组的(4.70±1.69)cm,而12~18月龄的身长增长(5.80±1.82)cm,速度又慢于对照组的(6.23±1.64)cm。GDM组男婴12月龄BMI为(17.06±0.86)kg/m2,显著低于对照组男婴的(17.50±1.16)kg/m2;GDM组女婴9月龄BMI为(17.73±1.61)kg/m2,显著高于对照组女婴的(17.27±1.1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母亲所育子代在0~3月龄之间出现生长迟缓现象,随后快速生长追赶上正常儿童,不同性别子代体重变化规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大兴地区0~12月龄婴儿皮褶厚度发育现状,探讨皮褶厚度与体重、胸围、上臂围的相关性,为婴幼儿保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465例婴儿,按照年龄分为5组,测量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以及四个部位的皮褶厚度,分别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角、髂前上棘。结果 各年龄组体重、上臂围及各肱二头肌、肩胛下角皮褶厚度均值全部明显高于WHO2006年推荐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标准同性别同年龄组,胸围在各年龄组增长均大于头围,0~12月龄内上臂围增长迅速,9月龄到达峰值。男性、女性婴儿皮褶厚度发育趋势一致,12月龄组不同性别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同年龄不同性别婴幼儿皮褶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个部位皮褶厚度对男性婴儿体重及胸围均有显著影响;髂前上棘、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对男性上臂围有显著影响。髂前上棘、肱三头肌和肩胛下角对女性婴儿体重和胸围有显著影响,肱三头肌对女性上臂围有显著影响。结论 0~12月龄婴幼儿皮褶厚度均高于WHO推荐参考指标,胸围、上臂围发育迅速,其中胸围与头围交叉时间提前明显,提示婴儿营养水平良好或存在营养过剩可能,需要积极寻找影响因素进行干预,改善生命早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为早产儿的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妇产医院新生儿科住院并定期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的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标准母乳强化剂喂养,观察组在母乳喂养中根据早产儿蛋白质摄入量实施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比较两组的体重、身长、头围和喂养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喂养后1个月、2个月、3个月,两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均明显增高,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均明显增高,干预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821、5.217,P<0.05)。结论 相比于标准母乳强化剂喂养,在母乳喂养早产儿中实施个性化添加母乳强化剂喂养可更好地促进早产儿体格生长,且该母乳强化喂养方式的安全性更高,可减少喂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的作用,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2月医院收治的258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改进组158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母乳喂养,改进组患儿实施母乳喂养质量改进措施。比较两组患儿母乳喂养情况,住院期间亲母母乳喂养率、喂养量和患儿住院期间生长指标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改进组患儿首次亲母母乳喂养时间、母乳强化剂开始添加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亲母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期间体重、身长和头围增长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改进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 母乳喂养质量改进能明显改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率和喂养量,促进患儿生长,并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获取我国城市母乳喂养婴儿纵向生长发育监测数据,全面了解我国营养良好人群婴儿生长发育现状和特点,为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和营养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参考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生长发育标准监测方案,在我国六省会城市营养良好人群进行抽样,共1 343名纯母乳喂养婴儿进行0~12月龄生长发育监测,包括体重、身长、头围测量和喂养情况调查,共完成16次随访。 【结果】 六省会城市母乳喂养婴儿生后3月龄体重达出生时2倍,12月龄体重达出生时3倍,12月龄身长为出生时1.5倍;各月龄点男婴体格发育指标均高于女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婴儿各月龄体格发育值均高于1987年纵向监测资料,婴儿生长发育潜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除生后7 d和14 d外,其他各月龄体格发育值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标准。 【结论】 我国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水平良好,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中,生长发育水平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6年母乳喂养婴儿生长发育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以及体格发育状况调查,了解早产儿出生早期和出院后能量和营养素摄入的特点以及与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141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计算住院期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所需的时间及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计算达到早产儿能量推荐摄入标准(RDIs)的时间,比较宫内发育迟缓(IUGR)与宫外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按照出生胎龄≥34 周或<34 周分为两组,分别比较两组之间体重增长情况、EUGR 的发生率;对所有新生儿出院后3个月内进行门诊随诊,比较不同喂养组发生EUGR的情况。结果 1)该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的中位时间为13.2 d,恢复至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速率中位数为16.7 g/(kg·d),达到RDIs的中位时间为10.6 d;2)出院时EUGR 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出生时IUGR发生率(46.1% vs.17.7%,P<0.01),出院时胎龄<34 周组EUGR 的发生率高于胎龄≥34 周组(P<0.05);3)141名早产儿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与出院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P>0.05),出院后母乳+母乳强化剂喂养以及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喂养的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发生率低于纯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纯母乳、纯足月儿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P<0.05),胎龄<34 周与胎龄≥34 周早产儿在出院3个月时EUGR 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P>0.05)。结论 早产儿在生后早期容易出现EUGR,且不能在短期内改善,胎龄越小EUGR发生率越高,出院后以母乳加母乳强化剂或母乳加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者EUGR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与体重、身长、头围的生长及远期神经运动发育的关系,为以后临床工作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护理提供帮助。方法 在本院NICU住院的出生体重低于1 500 g的新生儿86例,以出院时体重分为宫外生长迟缓(EUGR)、非EUGR组,出院后定期在高危儿随访门诊进行随访。定期测量体重,身长,头围,进行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发育商(DQ)评估。观察不同组别出院后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及运动、神经发育情况。结果 EUGR组纠正胎龄6、12月身长、头围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6月时EUGR组体重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12月时EUGR组体重与非EUG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GR组GMs质量评估,头颅MRI检查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发育商<85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UGR组的平均发育商明显低于非EUG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组出院后体格、智能发育均明显低于非EUGR组。结论 需重视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营养管理,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发生率。同时需注重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管理,关注出院后生长发育情况,加强营养指导,使EUGR出现明显的追赶性生长态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000-2009年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SGA)0~2岁的体格生长趋势变化规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0-2009年在华西第二医院建立儿童保健档案的SGA,分别在3、6、12、18、24月龄测量体重、身长,采用Z积分计算生长速度,并评估生长偏离的发生情况。结果 筛选出出生资料完整准确,并在规定的各随访时间范围内进行了体重、身长测量的SGA 592例。SGA男童在3、12、18月龄时生长迟缓的发生率较女童高,而女童在3月龄时超重的发生率高于男童(P<0.05)。无论男、女童,2000-2004年出生的SGA在3、6、12、18月龄时的身长及增长速度均低于2005-2009年出生的SGA,且2000-2004年出生的SGA男童在各年龄段身长出现追赶生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5-2009年出生的SGA男童,SGA女童在3、6、12月龄时身长出现追赶生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2005-2009年出生的SGA女童,而体重水平、增长速度及体重出现追赶生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GA主要在生后3~6月龄出现追赶生长。儿童保健工作者应注意不同年龄阶段的保健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