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饮食干预方法对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有效性。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实验组采用基于血糖负荷的食物交换份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通过多种方式实施3个月的饮食教育干预。于干预后3个月,随访3个月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价。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餐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和体质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P〈0.01)。结论基于血糖负荷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教育较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更有效,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基于血糖负荷(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有效性.方法 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糖尿病门诊抽取72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基于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教育内容上不涉及GL相关知识.两组均通过群体教育、病友会、门诊个别指导、电话咨询、发放书面教育材料等方式实施为期3个月的饮食教育干预,干预时间、干预形式和频次相同.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体质指数、腰围、血压为主要评价指标,于干预后3个月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水平和体质指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教育中应用基于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其效果优于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饮食教育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8月31日收治的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食物交换份饮食教育,实验组采用基于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饮食教育;分别在护理前、随访3、6个月时比较两组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生化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腰围和体质指数;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随访3、6个月,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TG、TC和HbA_1c水平低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P0.05);随访3、6个月,两组体质指数、腰围小于护理前(P0.05),且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基于GL概念的食物交换份饮食教育可快速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促进患者生化指标水平恢复正常,减小腰围和体质指数,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物交换份数测算列线图与血糖负荷值概念联合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有效性。方法: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采用食物交换份数测算列线图联合血糖负荷值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进行糖尿病饮食教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进行糖尿病饮食教育。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交换份数测算列线图与血糖负荷值概念联合应用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效果、改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饮食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例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饮食交换份法进行饮食健康教育,研究组采用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进行饮食健康教育。2组患者均接受为期3个月的干预。观察2组干预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血脂及蛋白营养状况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lc)、甘油三酯(TG)、BMI指标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总胆固醇(TC)、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低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糖、血脂控制效果,降低体质量。  相似文献   

6.
朱美华  徐红  黄松芬   《护理与康复》2017,16(6):692-693
目的观察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概念用于2型糖尿病营养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住院号尾数单双号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及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概念指导患者食物选择,制定个体化饮食治疗处方。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教育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对饮食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餐后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概念指导能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知晓率,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血糖负荷(low glycemic load,LGL)饮食在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IGT患者100例,用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食物交换份法,试验组患者在食物交换份法的基础上增加LGL饮食教育干预(具体方法包括社区分期授课、编制个体化食谱、门诊指导、电话咨询、发放相关教育资料等),干预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及人体测量学指标。结果在LGL饮食教育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体质指数和腰围等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传统食物交换份法相比,对IGT患者进行LGL饮食干预,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和体质指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食物交换份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对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有效性。方法将12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用食物交换份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和传统的形式进行糖尿病饮食教育,3个月后以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为评价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物交换份联合仿真食物模型可提高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食物GI与交换份用于2型糖尿病营养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与食物交换份法(FE)结合运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后血糖血脂的变化以及患者对营养治疗的依从性,以寻求更好的糖尿病营养治疗方法。方法选取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且合并血脂异常的住院患者80例,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在临床药物治疗方案一致的基础上,A组运用食物GI与食物交换份法结合的方法,B组单纯运用食物交换份法。对患者进行营养治疗和营养教育,出院后通过门诊复诊、电话随访,继续强化对患者的营养治疗,观察血糖血脂的变化以及患者对营养治疗的依从性。结果经住院营养治疗,出院前复查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均有显著下降(P〈0.01),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三个月后复查,与刚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FBG、2hPBG显著下降(P〈0.01),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胆固醇(TC)、血清三酰甘油(TG)与刚入院时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著变化(P〉0.05),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营养治疗依从性较好的A组35例(88.0%)、B组24例(60.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食物GI与交换份法能很好地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情况,患者对食物GI与交换份法比对单纯食物交换份法的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意义。方法选取141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碳水化合物计数法组(研究组)和食物交换份组(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碳水化合物计数法的热量交换份,确定每日碳水化合物的份数;对照组采用传统食物交换份法+血糖负荷指数进行指导。除饮食干预外,两组临床治疗均无差别对待。观察人体成分各项指标和血糖相关监测指标变化。结果研究组中途失访或退出7例,对照组失访3例。干预1周后,组间餐后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33±4.92)mmol/L比(12.71±2.95)mmol/L,t=3.34,P=0.00];干预3周后,两组间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2±1.51)mmol/L比(7.33±2.46)mmol/L,(10.29±4.66)mmol/L比(13.95±10.31)mmol/L,均P<0.05)],此外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腰臀比和基础代谢也均有显著改善。结论碳水化合物计数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内脏脂肪面积控制方面均优于传统食物交换份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产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干预,试验组采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孕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有着积极影响,有效改善母婴情况,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12月门诊常规产前检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15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80例),对观察组进行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饮食指导.[结果]治疗前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的体重增加、体重指数变化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糖负荷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与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地控制孕妇孕期血糖和孕期体重的增加,降低母婴并发症,改善围生期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营养干预联合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烹饪实践教育在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7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食物交换份法的营养干预及运动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烹饪实践教育,随访6个月。分别在研究开始前、随访6个月时比较2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评分差异。结果 干预6个月后,除高密度脂蛋白外,2组血糖及血脂均有改善(P<0.05)。观察组血糖及血脂下降明显;除对照组规范烹饪外,其他饮食治疗依从性评分均有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1);2组患者干预后满意度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提高更明显(P<0.01)。结论 基于食物交换份法的营养干预联合对家庭主要成员进行烹饪实践教育,有助于患者血糖控制,降低血脂,提高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增加患者对医护满意度,可在糖尿病患者家庭教育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照食物血糖负荷值在妊娠糖尿病患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试验组患者采用食物交换份法时参照食物血糖负荷值进行饮食教育,对照组患者仅用食物交换份法进行饮食教育,患者根据等量食物交换表随意挑选。实施教育的形式为健康教育讲座结合个别指导。观察两组孕妇空腹血糖值和餐后血糖值。结果:饮食教育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饮食教育是控制血糖的有效手段;用食物血糖负荷知识来选择食物比用传统的食物交换份法更容易控制血糖,效果更为理想,值得在医院孕妇门诊教育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进行诊治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常规饮食指导组)和观察组(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组),将两组孕妇干预前与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及胰岛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孕妇干预后第1,2,3周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肽均低于对照组,胰岛功能相关指标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饮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影响更大,对于降低孕妇的血糖及改善其胰岛功能相关指标均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娠期糖尿病是一种高危妊娠,孕期病情控制不良易导致各种母婴并发症,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和血糖自我监测,其中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而饮食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于食谱设计的方法。目前国内外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细算法、主食固定法、食物交换份法、基于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概念的食物交换份法、手测量法则5种。而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容易遗忘饮食疗法内容而不知道每天该吃什么,吃多少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膳食血糖生成指数教育的相关结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分析膳食血糖生成指数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病友之家2001年登记名单中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均对调查的测定项目知情同意.[2]对患者既往参加糖尿病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分为糖尿病基本知识、食物交换份法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等3个问卷.同时进行相关营养知识调查,每张问卷1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不扣分,满分为10分.膳食调查采用24 h询问法,连续3 d,详细记录每例的膳食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早、中、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3]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测定采用酶比色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磷钨酸-酶沉淀法.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215;空腹胰岛素/22.5).[4]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06例均完成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1]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和营养知识得分:参加1次及以上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营养教育的例次百分比明显低于参加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和食物交换份法知识教育者(4.7%,89.6%,83.0%,χ^2=56.137 4,47.308 6,P<0.01).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知识和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明显低于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得分[(2.14&;#177;1.08),(2.37&;#177;1.21),(5.11&;#177;2.34)分,t=9.291 0,P<0.01];与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相近[(2.37&;#177;1.21)分,P>0.05].[2]各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相关性:早、午、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6 9~0.782 0,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12 0~-0.340 1,P<0.05~0.01).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较少.[2]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血糖生成指数高低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分析膳食血糖生成指数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①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病友之家2001年登记名单中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均对调查的测定项目知情同意。②对患者既往参加糖尿病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分为糖尿病基本知识、食物交换份法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等3个问卷。同时进行相关营养知识调查,每张问卷1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不扣分,满分为10分。膳食调查采用24h询问法,连续3d,详细记录每例的膳食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早、中、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③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测定采用酶比色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磷钨酸-酶沉淀法。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④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06例均完成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①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和营养知识得分:参加1次及以上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营养教育的例次百分比明显低于参加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和食物交换份法知识教育者(4.7%,89.6%,83.0%,χ2=56.1374,47.3086,P<0.01)。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知识和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明显低于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得分[(2.14±1.08),(2.37±1.21),(5.11±2.34)分,t=9.2910,P<0.01];与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相近[(2.37±1.21)分,P>0.05]。②各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相关性:早、午、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69~0.7820,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120~-0.3401,P<0.05~0.01)。结论:①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较少。②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血糖生成指数高低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分析膳食血糖生成指数与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1]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糖尿病病友之家2001年登记名单中的106例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均对调查的测定项目知情同意.[2]对患者既往参加糖尿病营养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调查,分为糖尿病基本知识、食物交换份法和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等3个问卷.同时进行相关营养知识调查,每张问卷10个题目,答对1题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不扣分,满分为10分.膳食调查采用24 h询问法,连续3 d,详细记录每例的膳食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早、中、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3]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测定采用酶比色法,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采用磷钨酸-酶沉淀法.应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4]组间比较应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变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106例均完成问卷调查并进入结果分析.[1]参加营养教育情况和营养知识得分参加1次及以上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营养教育的例次百分比明显低于参加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和食物交换份法知识教育者(4.7%,89.6%,83.0%,χ2=56.137 4,47.308 6,P<0.01).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知识和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明显低于糖尿病营养基本知识得分[(2.14±1.08),(2.37±1.21),(5.11±2.34)分,t=9.291 0,P<0.01];与食物交换份知识得分相近[(2.37±1.21)分,P>0.05].[2]各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相关性早、午、晚三餐血糖生成指数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286 9~0.782 0,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12 0~-0.340 1,P<0.05~0.01).结论[1]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血糖生成指数知识较少.[2]2型糖尿病患者三餐血糖生成指数高低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营养行为干预对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血糖、血脂、体质指数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干预组采取为期1年的营养行为干预体系和0.5年的追踪体系,对照组不采取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相关知识、行为。结果干预组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规范治疗率(正规医院就诊)、体重控制、运动量掌握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体重指数、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营养行为干预可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水平和规范营养治疗的依从性,对餐后血糖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